有時你對疾病的「誤解」,只因不了解這三個概念

2020-12-11 騰訊網

前段時間孩子得了手足口,症狀不輕,孩子奶奶給出建議:「小區有個大一點的孩子,之前也得了手足口,用了一種藥,吃了兩天就好了。要不我們也給孩子用用?」

這樣的對話是否似曾相識?相信很多人也遇到過類似的「親身經驗」和「成功案例」,今天,我想把同類型情況的三個概念一併解釋,以便在面對疾病時更加理性。

概念1:事後歸因謬誤(Post-hoc Fallacy)

我們先來看這兩則新聞標題:

《女子街頭昏迷!陌生大叔突然掏出一枚硬幣,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神了!旅客癲癇發作情況危急!鐵警用一把青菜竟使他轉危為安》

(具體新聞報導可自行搜索)

這些報導的新聞可信嗎?

感冒時你吃了某種藥物,感冒就好了,是藥物有效,還是疾病本身就可以自愈?最近換了口紅顏色,老闆就給你漲薪了,是口紅色號選的好,還是你本身就是如此地優秀?最近和女朋友吵了一架,股票就跌停了,是女朋友跟你八字不合,還是純粹的巧合?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看到雞鳴後升起的太陽,是否也曾經感謝過公雞的努力?

這一類推理邏輯錯誤稱之為事後歸因謬誤(Post-hoc Fallacy),也稱「後此謬誤」,指的是雖然事件A發生在事件B之前,但這並不意味著是A導致了B,也就是時間上的先後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

那麼,回到本文開頭手足口病的例子。從醫學角度來說,手足口是自限性疾病,沒有任何抗病毒藥物能被證實有確切的效果。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不管接受還是不接受治療,幾乎都會在7天內自愈。用事後歸因謬誤的思路來說,一個患手足口病的孩子生病期間喝了2天可樂,之後恢復健康,不能說可樂治好了手足口病。

概念2:虛假相關性(Spurious Correlations)

這一個邏輯誤區與上條類似,哈佛商業評論曾經有一篇《警惕虛假相關性》(Beware Spurious Correlations)的文章分享過很多數據的巧合,其中「iPhone手機銷量」和「樓梯摔落致死人數」的例子很有趣。

下表是2007-2010年iPhone手機銷量和樓梯摔落致死數量的總結。

下圖可以更清晰表現兩組數據「神奇的」相關性:

我們可以看到,從2007年開始,iPhone的手機銷量和美國樓梯摔落致死人數呈同步上漲的趨勢,相關性到達了99.5%。試想,我們能否推斷出「iPhone手機銷量上漲導致了美國每年樓梯摔落致死人數的增加?」這一結論麼?

類似相關的數據比比皆是,推薦一個有趣的網址Tylervigen,當輸入「iPhone手機銷量」,可以找到數以百計的相關性高達99%的「相關」事件,見下圖:

比如,「iPhone手機的銷量」和「迪斯尼世界動物王國的遊客數」的相關性圖表。

更具有諷刺意味是下圖的表格,黃色的曲線是紐約州的謀殺率,曲線下方是一座山的輪廓,我們是否能得出山的輪廓影響謀殺率高低的結論呢?

這些數據不管看起來多麼相關,也不過是巧合而已。因為看起來趨勢高度相似的數據,並不存在著因果關係。

概念3: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的歷史很悠久,早在1876年哈佛教授Edward H. Clarke出版的《美國百年醫學:1776-1876》中就提到了安慰劑的作用。書中也指出很多巫術或者偏方治療之所以有效,是因其自身的理念和疾病的自愈起到的作用。

Beecher是第一個量化安慰劑效應的科學家。他於1955年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15項不同疾病的試驗中,1082名患者中有35%僅通過安慰劑便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症狀緩解。該文章目前仍然是最常被引用的關於安慰劑效應的參考文獻。因此,在戰爭時期,因為鎮痛藥物的缺乏,Beecher嘗試用鹽水替代鎮痛劑給傷兵注射,而在注射鹽水後,很多傷員都表示疼痛得到了緩解。

同樣,1957年《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上發表了另一個廣為傳播的故事。West醫生有位名叫Wright的晚期淋巴瘤患者,接受了所有的治療方案都顯示無效。患者頸部、胸部、腹部和腋窩長滿了橘子大小的腫瘤,肝脾也顯著腫大,醫生認為他最多活不過一周。

但Wright先生求生欲很強,他對一種叫做Krebiozen的新藥抱有很大的期望,並希望嘗試。然而由於病情太重,他無法參加新藥臨床試驗。他沒有放棄、糾纏著醫生為他注射了新藥。震驚的是,Wright先生的腫瘤在治療的一周後縮小了一半。注射了新藥的10天後,狀態不錯Wright先生出院了,並盛讚Krebiozen是一個奇蹟。

但臨床試驗發現這種新藥並無效果, Wright先生得到消息後陷入了絕望,腫瘤再次復發。但這次醫生決定幫助他。醫生告訴他,之前的那一批新藥因為運輸問題導致藥效不佳,現在得到了高濃度的Krebiozen,可以讓Wright先生再試試。

但實際上,醫生只給Wright先生注射了蒸餾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腫瘤又縮小了!他又狀態不錯地過了兩個月。故事的最後是美國醫學會在全國範圍內宣布Krebiozen藥物毫無效果,Wright先生的腫瘤也再次復發,很快就去世了。

醫學中,證據按照其可信度被分成了從高到低的不同等級,個例、專家意見分處倒數第二、第一級別。前文提到的個例不代表高等級的證據,關於安慰劑效應,近幾十年的頂級的醫學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柳葉刀》等發表了大量關於安慰劑效應有效的研究結果,且安慰劑效應已在醫學和心理學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因此新藥在臨床試驗中,必須通過隨機/雙盲試驗這一排除安慰劑效應的「金標準」的檢驗,才能被證實有效。在雙盲試驗中,受試者(患者)和試驗醫生都不知道藥物來自於試驗組、對照/安慰劑組。很多新藥未能上市,就是未能在試驗中證明藥效顯著優於對照藥物/安慰劑。

如果安慰劑效應有用,那是否應該鼓勵偏方的使用呢?要知道,臨床使用的安慰劑是沒有毒副作用的(如澱粉片),而偏方的成分和安全性就不得而知了。根據安慰劑效應,只有患者相信自己吃的是有藥效的藥,安慰劑效應才會發生。那醫生是否真能給患者處方安慰劑,而不讓TA知道呢?這就涉及到了醫學倫理問題:在非臨床試驗中,患者享有知情權,醫生必須清楚告知處方的是什麼藥物。如果患者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劑,安慰劑效應就不再有效了。

卓正內科醫生郭瀟點評:

因為我做心血管專科,日常接觸的中老年患者會偏多一些。不少客戶會問我,面對林林總總的朋友圈謠言文,怎麼向父母闢謠呢?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謠言文章,除了對一些事實斷章取義外,更多地就是利用這幾種邏輯上的謬誤來簡單歸因,混淆視聽,達到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

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至今,科學研究也不能準確詮釋所有的生理過程,許多疾病的原因也不能夠簡單地歸結於一種或幾種因素。對於疾病的治療方案更是在反覆的實驗室試驗、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逐漸摸索、進步和完善。所以,醫生常常會說,「這個病因還不清楚」,「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有改善的可能」這樣看起來「模稜兩可」的話,正是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所限。

卓正醫療的理念一直是「堅持循證醫學」,而循證醫學的三要素包括:當前最佳臨床證據,醫生個人臨床經驗,最終患者意願和選擇。這就是說,最終做出的決策並非考試卷上的標準答案,而是基於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臨床證據,以及醫患共同協商參與後得出的「最佳選擇」。

卓正內科醫生李陶點評:

Everything we hear is an opinion, not a fact. Everything we see is a perspective, not the truth.(我們聽到的都是意見,而非事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觀點,而非真相。)

---- Marcus Aurelius

批判性思維強調了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證據、邏輯的重要性,反對依靠權威和觀點,教會一個人能夠區分理性和感性。面對鋪天蓋地的發現、研究結果和新聞報導,如果不對其中的結論加以客觀的分析、推理、論證,就很容易就掉入到上文列出的「陷阱」中。

不知大家有無這樣的印象:新聞中常會有某藥物或診斷方法顯示出了驚人結果,即將改變某病現況云云。但數年後,這樣的神奇卻消失不見,大多數的原因就是金標準「隨機雙盲試驗」讓這些「神奇」變成了殘酷的現實—無效。因為看上去很美的結果,往往正是上文中提到的幾個謬誤所產生。

此文列出的常見邏輯謬誤恰恰是我們在臨床學習中「歸因」易犯的錯誤類型,因此時刻保持著批判性思維的態度去認知、記憶有助於臨床技能的提升。

參考資料:

1.Beecher HK. The Powerful Placebo. JAMA. 1955;159(17):1602–eecher HK. The Powerful Placebo. JAMA. 195

2.Beware Spurious Correl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2015 ISSUE

3.《安慰劑效應》(Mind Over Medine)

4.《統計陷阱》

作者簡介:

張媛,暨南大學口腔醫學學士,美國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公共衛生碩士,2013年5月加入卓正醫療從事行政工作。

相關焦點

  • 你所了解的抑鬱症不一定是對的:人們對抑鬱症的10個誤解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仍然被普遍的誤解。抑鬱症可以是輕微或嚴重的,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自殺。由於病恥感使得很多患者不會談論它或者尋求治療。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誤解使得抑鬱患者遭受非議以及妨礙了他們接受治療。你所了解的抑鬱症知識並不一定是對的,來看人們對抑鬱症普遍的誤解。
  • 關於精神心理疾病的11個常見誤解
    然而,許多誤解依然存在。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11個常見的錯誤認識。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天的文章將聚焦精神衛生。雖然這個話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但仍有許多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誤區。可悲的是,心理健康狀況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恥辱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思維定式。就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一樣,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我們就越不應該讓謠言來影響我們的觀點。
  • 關注「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 罕見疾病常被誤解
    但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吳一凡和李雨欣來說,這三個字母最先讓她們想到的是一種遺傳疾病—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由於苯丙氨酸代謝途徑中,酶缺陷所導致的較為常見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患兒出生時正常,隨著哺乳、進食,一般在3至6個月時,逐漸出現智力、運動、發育落後,頭髮由黑變黃,皮膚變白等症狀。
  • 心理疾病家族遺傳的誤解
    對於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困擾,還要承受擔心疾病遺傳給後代以及他人有此擔心而影響婚戀的困擾。對於心理疾病的家族遺傳,有很多誤解。對於家族中存在患有心理疾病親屬,後代得心理疾病的患病分數可能是30分。假如患病分數到60分,低於80分,沒有家族遺傳的人,不會得心理疾病;對於有家族遺傳的人來說,60分超過了患病的30分,會導致心理疾病。這就是心理疾病家族遺傳的「易感性」。「易感性」僅是「易感」,不是「必然」。存在心理疾病家族遺傳史的人,可以通過學習,提高心理素質,降低易感性。
  • 智障、瘋子、老年痴呆,你真的了解這些被汙名化的疾病嗎?
    在歐美國家,閱讀障礙是個全民熟知的概念,他們對於閱讀障礙的早期識別與幹預深入人心。保護這些閱讀障礙的孩子,幫助他們體會閱讀的樂趣早已被寫進法律。根據法規,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可以享受免費和無偏見的測評,以及免費的特殊教育服務。這其中包括:一個專業醫生的定期指導,考試時比正常孩子擁有更長的考試時間。整個社會氛圍是關注,而不是嘲笑、放棄。
  • 對心理諮詢的這10個誤解您也有吧?
    ​如果你對心理諮詢到底如何起作用十分好奇,請一定不要錯過這篇文章。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醫學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是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而輕度的心理問題或者心理
  • 了解與誤解
    日文中的漢字,不少字義和寫法,都和華文相同或相近,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筆畫相同字義不一,有的則兩者都不一樣。  日文中的「上手、下手、勉強、油斷、怪我」等,都不是從華文角度所理解的含義,一些筆畫稍微不同的漢字,華校生一不留神,就會習慣性寫成華文字。  反觀不懂華文的人士,只能老老實實,一筆一畫地學習,強背硬記的結果,反而不會出現差錯。
  • 只因這三個字侵權,罰款人民幣2000萬元!
    只因這三個字侵權,罰款人民幣2000萬元!銷售不知道是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的規定,決定對當事人處罰如下:1、責令當事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2、罰款人民幣2000萬元。
  • 「媽媽,你屁股上火啦」,孩子的口無遮攔,只因家長的不知避諱
    導讀:「媽媽,你屁股上火啦」,孩子的口無遮攔,只因家長的不知避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你屁股上火啦」,孩子的口無遮攔,只因家長的不知避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狗狗這6個行為常常被誤解,你知道它想表達什麼嗎?
    現在我們總是能聽到身邊充斥著一些養狗的謠言,很多都是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狗狗常常被人誤解的6個行為,正確解讀狗狗行為的含義,你知道它想表達什麼嗎?
  • 「朱子學」概念的誤解
    這些學者的理由是,日本有一位學者叫井上哲次郎,他寫了一本書叫《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以這本書的出版為標誌,朱子學作為一個學科或作為一個學術用語,被單獨切割出來,然後被固定下來,後來,中國的一些留學生到了日本之後,通過接觸了解日本的朱子學,才把朱子學的名稱反向輸入回中國。
  • 關於創造力的4個誤解
    當我和人們談論創造力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常見的誤解。誤解 1 :創造力只是一種藝術表達 人們欣賞並崇拜畫家、雕刻家和詩人的創造力,但創造力並非藝術家獨有。當科學家提出新理論的時候,當醫生診斷疾病的時候,當企業家開發新產品的時候,當社會工作者為陷入困境的家庭提出策略的時候,當政治家制定新政策的時候,他們可能都非常具有創造力。
  • 十大被誤解的科學用語,有一些東西科學「證明」不了
    以下是十個最經常被人們誤解的科學術語。1. 證明(Proof)物理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我認為在所有科學概念裡,最被廣泛誤解的正是「證明」一詞。圖片來源:iwastesomuchtime.com  古德堡還提出了這兩個比「理論」誤解更深的科學術語。這種誤解通常發生在大眾接觸最新物理學概念時,或者是出於一些精神上的原因:  「這種誤解是量子力學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自我升華,甚至包括憎惡等感情的集中體現」。量子力學以它「不確定」的核心思想而出名。
  • 關於批判性思維的「九個誤解」
    批判性思維教育成為當下教育熱點的背後,也同時呈現出種種「誤解」。我們有必要釐清這些誤解,進一步助推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推廣與落實。誤解一: 「批判」不好,容易引起不愉快這是望文生義式的誤解。其實,「批判」並不代表惡意,不是毫無理由的否定,而是根據事實的合邏輯的評判。
  • 關於自閉症的8大常見誤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你真的了解自閉症嗎?今天星空半步特別為大家整理了一下關於自閉症的8大常見誤區。,其實自閉症並不是什麼罕見疾病,相反,現在自閉症的發病率還在不斷提升。但其實這些人和自閉症完全沒關係,人們並不會因為一時心情不愉快就患上自閉症的,而自閉症患者也不會有「我得了自閉症」的意識。誤解四:自閉症=不說話對於自閉症,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們只覺得自閉症的人就是不會說話啊,像啞巴一樣,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 這三個心理學概念,帶給我極致的快樂
    它來源於我對心理學中三個概念的學習、反思和應用,讓我更加確信身心腦一致起到的作用。這三個概念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模型」、認知行為療法的「情緒ABC理論」以及健康心理學中的「全人健康」。一、人格結構模型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模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 關於抑鬱症,你有多少誤解?
    對抑鬱症的誤解有人認為,不是這個世界不接納抑鬱症,而是有些人為了博取關注,或者有的人為了追求所謂的潮流,天天喊自己有抑鬱症,人們只是看到了這一類「抑鬱症患者「而忽視了真正的抑鬱症患者。除去博眼球那類人,很多人的抑鬱症常常不被身邊的人理解,甚至因此受到惡評和攻擊。很多誤解都是源於無知,想想我們對抑鬱症是不是有以下這些誤解。
  • 18個問題讓你了解世界五大疾病之一尿失禁
    點擊「我要掛號」→查看「市三醫院徐智慧主任」,然後再點擊「我要掛號」。大會上公布了中華醫學會在2010年進行的《大規模尿失禁流行病學調查》數據——34個城市隨機抽查14811人次,18歲以上人群的尿失禁總發病率為5.9%;40歲以上人群,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隨年齡增長,尿失禁發病率直線上升。方祖軍教授說,調查中發現,中國人對尿失禁了解得很少。
  • MAD「靜止系、誤解系等等……」創作者辛酸史,你可以了解了解!
    mad受眾範圍極小,不必說看過一定數量的mad的人,就連知道何謂mad人都是寥寥可數,當不了解的看了mad的視頻,這不就是一個動漫的mv嗎.圈內人看了就會覺得這是什麼神仙?作為漫迷,在看完原版動漫再去了解這些二次創作,它們的作品讓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為什麼可以這麼牛逼,又為什麼以前的大佬慢慢淡出了圈子。
  • 對睡眠的5大誤解,你信了幾個?
    睡覺重要,那關於睡眠你了解多少呢? 關於睡眠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的觀點流傳很廣,但其實是不正確的。不管是晚上需要多少睡眠,還是如何更快地入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而錯誤的觀點會對睡眠產生不利的影響。了解關於睡眠的誤解,可以促進睡眠。 有哪些關於睡眠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