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真人秀《婆婆和媽媽》中,秦昊與妻子伊能靜在和媽媽溝通孩子教育的問題,談到女兒小米粒在學校被小男孩欺負,秦昊一度情緒激動心疼得掩面落淚。
秦昊為何如此激動呢?據秦昊回憶:「小米粒在那兒站著,那個小男孩就過來咣地擠米粒一下。」關鍵是秦昊聽到伊能靜說女兒整個被擠到牆壁上,也不推人家,無法想像,秦昊的內心有多心疼女兒,他瞬間崩潰,掩面哭了起來。
於是秦昊激動地表示:「如果家長教育不了的話,我現在就坐飛機……」這是大有替女兒出氣的苗頭和勢態,秦昊的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兒子情緒已經失控了,立即制止:「大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你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們倆不要情緒用事,人家的孩子有人家的家長教育,也不要氣憤。」
除此之外,伊能靜也放了狠話,稱秦昊這麼做是不對的。可以看出,在對待女兒小米粒被欺負的事情上,秦昊的媽媽和伊能靜還是比較理智的。特別是秦昊媽媽說的一番話,很有道理,現在的熊孩子是不少,秦昊氣不過自己女兒被人家欺負,要親自去教育教育那個熊孩子。
都說女兒是爸爸小棉襖,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任何一個國家,父親對於女兒的疼愛,恐怖都是任何人無法比擬的。秦昊對於女兒的疼愛,僅僅一個掩面哭泣的動作就真實地表現出來。
對於小米粒來說,男孩子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行為,在秦昊看來,內心就是無法接受,孩子是要一天天地慢慢地長大,是不是當孩子出現了問題,都要由父母出頭幫著解決問題呢?
生活中不乏很多這樣的事例,當孩子被欺負或受了委屈時,有些父母會出面替孩子出氣。
案例一《母親在女兒面前與老師動手》
在湖南長沙開福區某託管培訓機構。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錢弄丟了,她就在自己班級的門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誰敢進來就少一條腿,誰進來一分鐘就得死」。有個孩子想驗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所以他非要進,女孩不讓他進。於是這兩個孩子的衝突也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女孩回家後將此事告別了母親,家長和老師的交流溝通時發生了口角,於是這位母親又帶著人對老師進行拳打腳踢。
母親領人去打老師,這也是間接地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無需正常的溝通,武力就解決問題。這個女孩子看到媽媽這個「潑辣」樣子,如此「以身示範」,女孩和同伴也會一言不合就能動手。
由此可見,孩子之間打鬧或是爭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如果父母參與到孩子中間來,這些事情就是變質了。
父母替孩子出氣的弊端
1、孩子不會辨別是非
父母替孩子出氣讓孩子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行為及語言交流並非像成人世界這樣複雜,而父母一出面,卻讓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了。問題的重點是,並不是所以孩子被「欺負」的現象,孩子就是無辜的、就是正確的,在父母看來是被「欺負」的事件背後,也許孩子就是有過錯的一方,但是由於父母替孩子「出氣」,就會讓孩子對於是非產生了混淆,所以,面對孩子被「欺負」的現象,父母首先要理智的思考,而不是單純地做孩子的「保護傘」,孩子需要知道的是在這件事情,我做得對不對?而不是我的父母幫我出氣厲害不厲害?
2、孩子不會處理問題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無論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父母與對方是動口還是動手,都會讓孩子形成一個概念,那就是在孩子的人生字典裡沒有一個「讓」字。這個「讓」字,不是懦弱、不是理虧、不是心虛,而是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什麼叫大度、什麼是心胸,什麼叫「以理服人」。不管是非對錯,有理沒理,父母替孩子出氣,就會對孩子的優秀性格品質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特別是父母替孩子「出氣」解決問題以後,孩子就會產生依賴心理,並會產生這種想法:只需回家告狀,無論是對是錯,父母就會為自己解決一切問題,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是百害無一利的。
3、孩子不懂人際交往
父母不懂得教會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孩子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他們會恐懼與其他人交往,他們害怕再遇到類似的衝突或矛盾,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越來越脆弱,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小夥伴之間的矛盾,長久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孤僻,膽子也越來越小。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以適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那麼被欺負的現象就會被減少,減少並不是「你打我,我一定要打還給你」的方式。就像小米粒這樣的孩子,她所表現的被男孩子一直擠到牆上,而沒有任何反抗,一是她年齡小,她不知道怎麼辦,二是她膽子小,對於欺負自己的孩子不敢有任何舉動。
孩子的想法,是和成人不一樣的,這個男孩子也許是在和小米粒玩,並沒有存在欺負她的想法,只是這種表達的方式,讓小米粒的父親不能接受。在沒有了解男孩子真實想法之前,不能冬地認為男孩子就是在欺負小米粒。
那麼,做為爸爸秦昊,他如果真的衝到了學校去「教育」了那個男孩子,只會引發家長之間的糾紛和矛盾。最明智的方法是教育小米粒平時遠離喜歡欺負人的男孩子,也可直接對男孩子說「NO」,然後和老師溝通,由老師去教育這個孩子;或老師與家長溝通,教育孩子要團結友愛,要和睦相處。
從伊能靜和孩子奶奶的態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們也不支持秦昊的這種做法,確實「人家的孩子人家教育,自己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4、孩子性格缺乏堅強自信
正是由於父母的「出面幹涉」,孩子也會搞不清楚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干次事件過後,孩子將不會再堅強和自信,他們只能學會了逃避、懦弱、沒有主見。在他們看來,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也變成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欺負與被欺負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會因為父母的幹涉而變得更糟糕。
一種情況是本來是自己犯的錯誤,被父母幹涉以後,無理也變成了有理,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第二種情況是本來不是自己犯的錯誤,被父母幹涉以後,孩子就會認為這種狀況自己好像處理不了,幹涉越多,孩子越膽小。
當孩子受委屈或被欺負時,父母該怎麼辦?
1、學習做一個「鐵石心腸」的父母
小米粒的父親,秦昊聽到女兒被「欺負」的事情時,真實情感地流露,可以感受到做為父親心疼女兒的心情,這也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忍不住「出手」的真正原因。
自己要努力學習做一個「鐵心腸」的父母。當孩子經歷過這樣被「欺負」的事情過後,他們就會明白一個道理,父母不能永遠地替自己去解決問題。
做為父母怎麼「管」?你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件事情,給孩子一些合理化的建議,讓孩子獨立地去解決和面對問題。
如果自己的孩子很小不能獨立解決問題,那麼,也是成人之間的溝通,也不應是自己去「教訓」犯錯誤那個的孩子。
2、 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無論孩子年齡有多大,家長遇到事情就想為孩子擺平,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可取。殊不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智力上的發展和培養以外,孩子的心智是否能健康發展,父母起著關鍵的作用。
讓孩子自己處理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矛盾和衝突,鍛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社會性交往中需要了解和遵守的基本規則,才能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試想一個高智商、低處事能力的孩子,將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如果家長一遇到孩子的矛盾就「積極主動」地去處理,特別是那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孩子就會效仿這種處理問題的手段,來處理人際交往中任何問題。
3、父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
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聽一面之詞或只看見表象就採取行動,這麼做的父母是不明智的。
如果是自己孩子受了委屈,錯誤在對方,那麼父母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用孩子理解的語言,幫助孩子分析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來化解矛盾。
如果是自己孩子自己做錯了,那麼就不要成為「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讓孩子勇於承擔錯誤,以後不再做類似的事情,這樣的引導會讓孩子在是非面前有一個真實的判斷,而不是不論青紅皂白地發火打罵孩子。
案例二《母親不相信自己的女兒,讓孩子受委屈》
石家莊市某學校12歲女生李同學騎車出外玩耍,忽然下起大雨,李同學騎車往家趕。此時,和她並向行駛的一名婦女張某突然摔倒,李同學和路過的一名路人將這名婦女扶起。
沒想到,回到家後,摔倒的這位婦女和其家屬找到了李同學,認為是李同學騎車撞倒了張某並導致受傷,要求李同學支付醫藥費。儘管女兒不斷說「媽媽不是我撞的」,可李同學媽媽卻認為女兒在撒謊,她生氣地批評了女兒,並為張某支付了1000元醫藥費。由於女兒一直堅持自己沒有做錯事情,最終是在李同學的母親報警後,查看了監控錄像,才還了女兒的清白。
那麼,這件事情中的母親雖然沒有替女兒「出氣」,但是母親的做法卻冤枉了自己的女兒,所以,無論多大的事情,一定要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既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去袒護自己的孩子,把前因後果了解清楚後,再去妥善處理事情。
4、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一些被欺負的孩子,他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精神會很緊張,心理壓力也是存在的。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冷靜,把心中的不滿和怒氣先壓下來。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可能是孩子之間一個很小的磨擦,卻被父母們給升級了。試想雙方孩子的父母如果打罵起來,對於目睹這一切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會不會產生心理陰影呢?父母要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而不是給孩子增添心理壓力。
所以,當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負的時候,要學會正確引導,學會正確面對。愛孩子,是當孩子受到別人欺負時,自己不要替孩子「出氣」;愛孩子,是當孩子犯錯誤時,自己要去引導教育孩子;愛孩子,是相信孩子自己能解決問題,給孩子鼓勵和信任。當父母們做到這些的時候,大家心中就會豁然開朗。父母要做孩子言行效仿的「鏡子」,不做孩子溺愛的「保護傘」;當父母真正成為孩子心靈世界的「發現者」的時候,不但孩子會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們也在成功教育的道路上體驗到「愛」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