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震後「恐高症」 高層建築更安全
專家稱,按規範建造的高層建築具備相應抗震能力,其框架剪力牆結構非常安全
本報訊(見習記者 王丹)地震後居住高樓是否危險?房屋出現的「伸縮縫」開裂、瓷磚掉落是怎麼回事?針對成都市民患上的「恐高症」,昨日,成都市房管局舉辦了一場高層建築抗震與防震研討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同濟大學博導呂西林等10餘位建築專家「會診」後表示,建築抗震和樓層高矮無關,高層建築的框架剪力牆結構非常安全。
抗震能力和樓層高矮無關
「許多在高層建築中的人感覺地震時晃動幅度很大,樓房似乎容易垮塌。其實這是建築彈性的正常表現,抗震能力和樓層高矮沒有直接關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勘察設計大師江歡成表示,衡量建築抗震能力主要有3個標準,建築結構、防震設施、均勻程度。首先,高層建築均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地震時的受力可通過梁、柱傳到地面,比普通建築的磚木結構、磚混結構更安全;其次,高樓採取的防震抗震設施更齊全;最後,高樓的豎向布置均勻,只要沒有突然的凹凸結構,地震破壞就會較小。
江歡成說,成都市區建築按照7級烈度設防,可以保證小震不壞(烈度約5.45度)、中震可修(烈度為7度)、大震不倒(烈度為8度)。
高樓中樓層越低受力越大
江歡成說,「高樓中越低的樓層受力越大」。他表示,高樓在地震中承受的能量會通過梁、柱傳向地面。當地震強度超過建築承受範圍時,高樓的低層容易出現裂縫,但倒塌可能性不大。「按國家建築規範,通常在樓房底部採取加強措施,以保證整幢高層建築的安全。」江歡成認為市民不必因地震而決定居住樓層,刻意挑選高層或低層,而應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以日本為例,雖然當地經常發生地震,但依然有大量高層建築。
高層質量監理更加嚴格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常務副院長龍衛國認為,高層建築在修建過程中要經過上百個關卡的監督管理,只有達到優良才能通過驗收。在規範內建造的高層建築具備相應抗震能力,非常安全。
據了解,修建高層建築必須經過場地勘測、設計送審、施工監理、政府抽查等多個環節。設計師、監理師都要對建築質量終身負責,成都市質檢站還會對施工情況進行抽查。目前,成都市區建設用水泥和鋼材大多要求使用拉法基、攀成鋼等大廠產品,質量能夠保證。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今後對成都各建築項目進一步加強管理,嚴格建築承包商資質,並由有信譽的監理公司全程監理,用更安全的建築消除市民對高樓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