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古陶:泥巴捏出的藝術精品

2020-12-24 菏澤日報

日期:[2015年02月03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5]

黃泥古陶:泥巴捏出的藝術精品

□本報記者 郭衛東 韓 波
  菏澤泥陶技藝在民間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陶藝作品
   近日,菏澤公示了第四批44項市級非遺名錄,其中新入選29項,黃泥古陶製作技藝入選非遺傳統技藝項目。
   1月20日上午,記者在濟南好強藝術工作室見到了老家是鄆城的陶瓷藝術家好強,只見一塊黃泥巴在好強的手中,一會兒就變成了一件精美的茶具,讓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
  古陶製作工藝複雜
   好強出生於鄆城,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陶瓷手工成型技師。說起黃泥古陶,好強介紹,黃泥古陶的傳統製作工藝非常難,因為它全部是手工工藝,從選用材料到後來的燒製成功,需要20多道工藝,全部是集雕刻繪畫與一體,燒制起來很難,成品率最多達到50%。菏澤很多黃泥古陶工藝師在全面繼承傳統的手工工藝技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大膽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鏤空等新技法,色澤上突破了傳統的灰、紅、黑三色,運用高科技技術焙燒出了桔黃、石青、仿青銅、石碣等顏色。
   早期的黃泥古陶燒制有大件如大缸、大盆等,現在主要燒制經濟實用、美觀的套件和單件泥制陶器,如茶具、茶罐、菸灰缸、花瓶等。造型各異、古樸生香,或精雕細刻,或粗獷豪放,器皿上飾紋圖案或秀麗或神秘,或繁複或簡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處處顯示出誘人的藝術魅力。
   因菏澤地處黃河下遊,所用陶泥為黃河澄泥,無化學成分,無汙染。黃泥陶製品中含有活性碳,對水有除鹼濾清、吸收異味的作用,深受老百姓喜愛,稱之為「黃泥古陶」。
  黃泥古陶歷史悠久
   據好強介紹,菏澤黃泥古陶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專家曾在菏澤有兩大發現,一是大汶口時期的一座燒窯的灰坑,發掘出泥陶器殘片若干片,如觚形杯,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陶鼎、陶杯盆、夾砂灰陶罐、器蓋,泥質灰陶三足罐等;二是在菏澤發現一座商代陶窯,現存窯床有將近1米厚,直徑1米多,從上往下看為圓形,推測原來屬於豎穴式窯。窯壁上有一個圓形火口,它的四周有4個長條形火口。能分辨出窯床、火塘、操作間等結構設施。這兩處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菏澤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經有古老的泥陶製作技術。
   到了春秋末期,「商聖」範蠡在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後,退隱陶地(今菏澤一帶。)在這個居於 「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遂潛心研製泥陶工藝。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陶工們視範蠡為陶業祖師,世人尊稱「陶朱公」。從此,菏澤泥陶技藝在民間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菏澤泥陶流派,整個過程全部為手工工藝,通過選料、淋泥、拉型、繪畫、雕刻、磨光、涼幹、烘乾、焙燒等一系列工序製作而成。
  古老技藝後繼乏人
   好強告訴記者,黃泥古陶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工藝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需求的減少和市場的縮小使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民間黃泥古陶作坊越來越少。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黃泥古陶製作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黃泥古陶製品逐漸被塑料製品、金屬製品所替代,黃泥古陶市場受到嚴重衝擊;二是黃泥古陶製品利潤薄,製作工藝複雜,特別是拉坯技術全憑手感操作,很多人不願意學。民間黃泥古陶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處於青黃不接階段,民間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年輕人認為黃泥古陶學習時間長而又費勁,也特別辛勞,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意學習黃泥古陶的製作,所以是後繼乏人。 

相關焦點

  • 制陶師·漚泥米缸、酒罈、油壺柴碼文字捏出泥巴人生(上)
    在以泥巴為生的這些人眼裡,這門生計已被拆解成一道道必須精細的盤算。    比如,燒一次窯,燃料2000元,人工成本200元;一拖拉機的田泥成本400元;一隻口徑20釐米、高15釐米的花盆賣價5元;60多歲的和泥工李果來一天只有40塊錢的收入。最後的結果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利潤。
  • 捏泥巴
    在那裡,我經歷了許多有趣開心的事,比如:捏泥巴。 捏泥巴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做泥巴」,一部分是「捏泥巴」。 第一步是先要和好泥巴,這是捏泥巴的關鍵。我先在院子裡找了一塊空地,然後用鐵鍬從菜地剷出一些幹土,堆成小堆;接著在土堆中間挖一個小坑,把舀子裡的水慢慢倒進小坑,等水慢慢滲入土中;最後把周圍的土推進坑裡,用小鏟子來回攪動,讓土和水融合在一起,再翻一翻,就和成了泥巴。 看著那一大堆泥巴,我高興極了。我可以捏很多東西嘍,太棒啦! 第二步,我開始捏泥巴了。
  • 藍田捏泥巴捏出的玉石「化妝師」作品栩栩如生
    這件《暖在人間》曾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藝杯」金獎。  昨天,三秦都市報記者在西安市藍田縣採訪到代策,聽聽這位被稱為玉石「化妝師」的玉雕大師講述玉石文化。  「我的祖輩都是做木工活的,手藝在方圓幾百裡都很有名氣。也許是遺傳的因素,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繪畫、泥塑和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總喜歡用泥巴捏家鄉的花鳥魚蟲,山山水水。」
  • 一對玩泥巴的夫妻,捏出一個淺草初春的世界
    9月25日上午,一場青瓷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開幕,展出徐凌、竺娜亞兩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60餘件。 「我們就是一對一起挖泥巴、玩泥巴、感受泥巴的兩口子。」娜亞笑了,「山的創作需要泥性有力度,我們就一連幾天在山間尋找那種泥巴。」
  • 鶴壁80後用泥巴捏「亮劍」
    朱付軍將手中的泥巴玩出了新高度,他的泥巴人物在定格動畫中「活」了起來,能說會動,還翻拍出《亮劍》等影視劇,另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也讓他看到了家鄉1000多名老手藝人的困窘,他開啟了網絡直播帶貨新路徑,已經幫助當地100多位老手藝人銷售產品10萬多件,銷售額達120萬元,他不僅被網友親切稱為「泥巴哥」,還是當地的「幸福鄉村帶頭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甘肅環線女教師把黃土泥巴塑成「藝術」把「土味」造成精品
    今年33歲的李瀟是環縣思源實驗學校的一名教師,家裡幾代人與黃土為伍,但她卻把黃土泥巴玩成了藝術,玩出了水準,依靠黃土滋養和茹水潤澤,她把泥巴捏出了名堂。上初三的時候,李瀟在美術課上用泥巴做的作品得了獎,她也因此萌生了把「玩泥巴」玩出藝術的夢想。大學畢業後,李瀟成為一名美術教師,也因此又和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經常利用節假日做泥塑,8年來沒有停歇過。
  • 隆都這位阿叔無師自通,捏泥巴竟捏出大名堂!全國出名……
    內容提要 preview澄海區隆都鎮福洋村村民潘振平,雖然年近古稀,卻仍喜歡捏泥巴,潘叔還無師自通,捏出了大名堂,他用土泥捏出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形象、潮劇戲出和往昔農家的生活場景,多件作品先後獲得全國和省級獎,成為市總工會翠園書畫社的會員
  • 打小就愛玩泥 平度"泥人金"想把泥巴捏出名堂
    年輕時候雕刻過石像、水泥像的他,改專捏泥人之後,練就了「看到啥能捏啥、想要啥能捏啥、捏啥像啥」的本領,並參照天津「泥人張」,篆印稱「泥人金」。  打小他就愛玩泥  金振鏞從小愛玩泥,愛畫畫,尤其痴迷看有關泥人張的影視和連環畫。1985年開始,他在平度大理石廠搞石雕,指導教師是山東著名雕刻家李柯民,並得到青島泥塑家於稼祥的多次指導。後來他獨立搞水泥雕塑。
  • 文化| 武漢黃陂這個街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靠的是捏泥巴...
    近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示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全國共有175個地市縣(鎮)上榜,其中湖北有7個,而黃陂李家集街憑藉泥塑成功上榜,並成為武漢的唯一。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和管理辦法》規定,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和評審命名工作。
  • 《捏泥巴》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捏泥巴二、講授新課(一)考考你你還記得,我們學過用橡皮泥捏太陽的方法嗎?下面我要來考考你,敢不敢迎接挑戰呢?(出示圖片)捏泥巴的方法:揉 捏 壓 搓。(二)說一說、做一做A、現在我們每個同學手裡都有一塊泥巴,老師給你一個任務,你能根據圖片出示的形狀運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讓你手中的泥巴變個形狀嗎?學生動手嘗試。(三)拼一拼現在請同學們嘗試將剛剛的形狀拼一拼,你發現能拼出什麼?講一講器皿的概念。(四)評一評、幫一幫請你評價一下這個杯子,你認為他怎麼樣?你能幫幫它嗎?
  • 小時候你玩過捏泥巴嗎?你可能不信,他靠捏泥巴成為百萬富翁
    世界上最不值錢的、遍地都有的黃泥,和世界上最不起眼的小動物種類昆蟲一—也許它們單獨哪一樣都不會引人注意,更不會將它們與財富聯想起來。然而,一個普通的農民以獨特的眼光將二者「捏」到一起,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神話。
  • 手捏陶:展現質樸美感(組圖)
    手捏陶:展現質樸美感圖為彭大偉手捏陶作品。記者 曹瑞雲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曹瑞雲)一捏一痕,神工巧妙;一雕一紋,鬼斧精倫。用陶土捏制出奇特造型的手捏陶,展現出了質樸美感。來自臺灣陶然居龍潭手捏陶工作室的彭大偉,帶著自己70多件純手工捏制的藝術作品來唐山參加陶博會。  「手捏陶藝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技藝。製作作品時,除了要求精美多樣外,更須兼具實用功能。尤其是在製作茶壺方面,對於壺蓋緊密、壺嘴出水等方面都有縝密的要求。透過手指觸感,不斷揉捏,將勁與力灌注到陶土中,以讓作品更有靈魂。」彭大偉介紹說。
  • 她靠玩泥巴,玩成藝術家,捏出來的作品比3D插畫還美
    製作工藝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不存在難度,偏偏我們都會畫一根線條、剪一剪子紙、敲一下石頭,卻無法創造出精彩的藝術作品,難度就在於精細的控制和組織,材料和工藝並不存在什麼難點。泥塑藝術家伊爾瑪·格魯恩霍爾茲我們每個人都會玩泥巴,在小的時候也都捏過泥巴,同樣是捏泥巴,我們就只能捏出來簡單的泥球,有的人卻可以通過捏泥巴捏成藝術家。來自西班牙的藝術家伊爾瑪·格魯恩霍爾茲,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玩泥巴高手。她的泥巴作品看不到任何捏制的痕跡,反而像是一幅幅插畫作品。
  • 康巴什有個捏泥巴女孩!
    玩泥巴,對於80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一團小小的泥巴給了童年無盡的歡樂。波普藝術,一種主流的前衛藝術,新時期藝術家將商業藝術和近現代藝術聯合在一起的一種表達形式。在康巴什,有這樣一個女孩,把「最接地氣」的玩泥巴與最前衛的波普藝術完美碰撞結合,變成了一件件充滿創意的泥塑,獨一無二又極具時尚藝術氣息。這個女孩名叫高墨舟,80後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波普少年」。初見高墨舟,溫文爾雅,一副眼鏡下面閃爍著靈動的目光。
  • 瀋陽「泥人王」:想把東北人骨子裡的樂觀豁達捏出來
    泥土雖然唾手可得,但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可以幻化出惟妙惟肖的世間百態。在71歲的瀋陽王氏泥人製作技藝第三代傳人王辰手中,泥土就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從小黃泥不離手,鑽研技藝半個多世紀瀋陽王氏泥人製作技藝起源於遼寧朝陽喀左一帶,歷經幾代人的傳承發展,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
  • 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今年持續火爆 快來體驗吧
    浙江環保新聞網8月29日訊(記者單世高)「終於找到了,我可喜歡這個DIY捏泥巴體驗項目了,找了一圈,原來在這裡啊。」一個小男孩找到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時,興奮地跳了起來。  本屆親博會上,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移至浙江環保小衛士展廳,並迅速引「爆」現場。
  • 安安靜靜的捏泥巴
    環境很適合安安靜靜的捏泥巴。感覺真箇人都變文藝了。
  • 「陶」出小康好生活
    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這裡的人們拾起祖先遺存的文明碎片,通過傳承創新,使得這一民族的藝術形式歷久彌新,綻放出璀璨的光彩。冬季,走進同德縣宗之源陶器傳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看似普通的彩陶在這裡「搖身一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四千年前的宗日彩陶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
  • 壹陶手作:一團泥巴帶來的商機,賣體驗9個月開3家店
    )今天介紹的壹陶手作(又名泥吧工作室)就是一家致力於陶瓷藝術的DIY手工體驗館。在這裡,會邂逅一團泥巴,你可以體驗親手將它塑造成一件陶瓷藝術品的成就感,也可以完全放鬆自己,重拾殘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最純粹的童真。壹陶手作合伙人黃奧告訴獵雲網,店鋪叫這個名字,主要是想強調「壹」這個字,意味著從簡單開始,想帶給客人簡單純粹的快樂。壹陶手作賣的是體驗,店鋪提供陶土、機器、專業老師,客人體驗制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