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古陶:泥巴捏出的藝術精品
□本報記者 郭衛東 韓 波
菏澤泥陶技藝在民間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陶藝作品
近日,菏澤公示了第四批44項市級非遺名錄,其中新入選29項,黃泥古陶製作技藝入選非遺傳統技藝項目。
1月20日上午,記者在濟南好強藝術工作室見到了老家是鄆城的陶瓷藝術家好強,只見一塊黃泥巴在好強的手中,一會兒就變成了一件精美的茶具,讓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奇。
古陶製作工藝複雜
好強出生於鄆城,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陶瓷手工成型技師。說起黃泥古陶,好強介紹,黃泥古陶的傳統製作工藝非常難,因為它全部是手工工藝,從選用材料到後來的燒製成功,需要20多道工藝,全部是集雕刻繪畫與一體,燒制起來很難,成品率最多達到50%。菏澤很多黃泥古陶工藝師在全面繼承傳統的手工工藝技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大膽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鏤空等新技法,色澤上突破了傳統的灰、紅、黑三色,運用高科技技術焙燒出了桔黃、石青、仿青銅、石碣等顏色。
早期的黃泥古陶燒制有大件如大缸、大盆等,現在主要燒制經濟實用、美觀的套件和單件泥制陶器,如茶具、茶罐、菸灰缸、花瓶等。造型各異、古樸生香,或精雕細刻,或粗獷豪放,器皿上飾紋圖案或秀麗或神秘,或繁複或簡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處處顯示出誘人的藝術魅力。
因菏澤地處黃河下遊,所用陶泥為黃河澄泥,無化學成分,無汙染。黃泥陶製品中含有活性碳,對水有除鹼濾清、吸收異味的作用,深受老百姓喜愛,稱之為「黃泥古陶」。
黃泥古陶歷史悠久
據好強介紹,菏澤黃泥古陶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專家曾在菏澤有兩大發現,一是大汶口時期的一座燒窯的灰坑,發掘出泥陶器殘片若干片,如觚形杯,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陶鼎、陶杯盆、夾砂灰陶罐、器蓋,泥質灰陶三足罐等;二是在菏澤發現一座商代陶窯,現存窯床有將近1米厚,直徑1米多,從上往下看為圓形,推測原來屬於豎穴式窯。窯壁上有一個圓形火口,它的四周有4個長條形火口。能分辨出窯床、火塘、操作間等結構設施。這兩處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菏澤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經有古老的泥陶製作技術。
到了春秋末期,「商聖」範蠡在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後,退隱陶地(今菏澤一帶。)在這個居於 「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遂潛心研製泥陶工藝。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陶工們視範蠡為陶業祖師,世人尊稱「陶朱公」。從此,菏澤泥陶技藝在民間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菏澤泥陶流派,整個過程全部為手工工藝,通過選料、淋泥、拉型、繪畫、雕刻、磨光、涼幹、烘乾、焙燒等一系列工序製作而成。
古老技藝後繼乏人
好強告訴記者,黃泥古陶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工藝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需求的減少和市場的縮小使這門古老的民間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民間黃泥古陶作坊越來越少。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從事黃泥古陶製作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黃泥古陶製品逐漸被塑料製品、金屬製品所替代,黃泥古陶市場受到嚴重衝擊;二是黃泥古陶製品利潤薄,製作工藝複雜,特別是拉坯技術全憑手感操作,很多人不願意學。民間黃泥古陶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處於青黃不接階段,民間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年輕人認為黃泥古陶學習時間長而又費勁,也特別辛勞,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意學習黃泥古陶的製作,所以是後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