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2020-12-2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確實,對這個率性簡單、無意於把事物深邃化的姑娘來說,能把捏泥巴做為自己的事業,再做出點「小名堂」,就夠了。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天早上8點,任夢香都按時吃完早餐,然後去自己的夕禾陶藝工作室待上一天,和自己的泥巴玩伴們打交道。如果昨夜剛得來靈感,那就趕緊抽紙擬稿,再初步捏個泥巴表達。如果沒有新創作的衝動,就給原來捏好的泥巴上釉,或者再審視一遍陳列的藏品。有時為及時給客戶交付作品,要忙到深夜2點,燈光透過窗戶照向漆黑的街道。

  「這樣的生活狀態是我喜歡的。」她說。

  談起眼下的生活,任夢香首先感激的是自己的父親任光龍。1982年,她出生於萬寧市萬城鎮。任光龍性格像老頑童,熱愛逗小孩,經常組織同一大院裡的兒童玩遊戲、學塗鴉。女兒自然也是他逗的對象。

  不經意間,任光龍發現了女兒的一項天賦——任夢香的塗鴉看起來有模有樣。他立即意識到應該在這方面「培養培養」,於是就給在讀二年級的孩子買個一個畫板,任由她馳騁想像。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寒暑假,他都支持女兒去美術班學習。

  「爸爸沒有美術功底,他支持我畫畫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想培養我的觀察能力。但沒想到這個舉動讓我一生受用。」任夢香說。

  2001年和2002年高考,懷揣美術之夢,她卻始終未能衝上心宜的廣東美術學院,最後被景德鎮陶瓷學院錄取。談起這件事,任夢香臉上露出微笑,「冥冥中似有天意」。

  「到了那裡,我才發現跟泥巴打交道太有趣了,學習就跟玩兒似的,太棒了!」講到這一段,她禁不住眉飛色舞,「如饑似渴地學習,大學四年成了同學眼中的學霸。」

  不過,她很快就發現,人生並不像學習那樣簡單。2006年畢業後,任夢香來到東莞的一家陶瓷製造廠做銷售,但因「那生活太機械化」,不出3個月就辭職不幹了,

  「這段經歷是我的迷茫期,找不到人生目標。」偶有的一絲亮色,是在一次飯桌上,父親告訴她佛山石灣鎮的陶藝公仔很有名。第二天她就立即前去。「看到它們我激動得不得了。如果說景德鎮是陶藝天堂,那石灣就是陶藝的世外桃源。」

  但此時的任夢香還未能把憧憬跟事業聯繫起來。她去了佛山一家幼兒園當陶藝助教,一晃四年。

  「最大的收穫,是收穫了我丈夫。」經人介紹,她結識了後來成為丈夫的王東東。收穫了美滿愛情的任夢香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王東東說,以她的陶藝天賦去教幼兒園太可惜了。這時,任夢香又想起了石灣,想起最深的激動。王東東也辭去在廣州的工作,賣掉那裡的房子,全力支持任夢香開創自己的事業。

  2012年,夕禾陶藝工作室在石灣成立。「夕禾」二字,分別取自「夢」下之夕,「香」上之禾。拆名見字,有所寓意。繞了一個圈子,喜歡捏泥巴的她又能隨心所欲地捏起來了。

  雙手把夢捏出來

  「沒有刻意創作什麼題材,突然想捏什麼了就捏什麼。」談起自己的「創作動機」,任夢香總是拒絕為之加以深意,即便2013年「突然爆發」獲得幾個獎項後也是如此。

  手下的《新娘夢之一》獲得了佛山市中青年工藝美術精品評比大賽金獎。談起它,任夢香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少女心態,「我就是做夢啊,夢到很多新娘子穿著美麗的婚紗,像仙女一樣。」

  與之相似的還有《姐妹花》。這一簡潔的作品透著幽幽古意,令人想起詩經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而論起動機,「只是為了祝福我的姐妹們健康幸福快樂」。

  女性的皎潔確實是她喜歡的。表現「曲終人猶在」這一詩境時,她就選擇了一位猶在沉浸狀態的女子。總體而論,在這方面,她尤好「民國風格」,喜歡讓人物身著旗袍,通過凝固某個動作瞬間表現人和環境的嫻靜相融,《徽洲女人》、《小鳳仙》、《長髮及腰》都是如此,「因為喜歡它的端莊唯美」。

  與眾多風格靜美的作品相比,《蛙哥正傳》的幽默活潑得到了更多人喜愛。「有一天我看到一幅青蛙的圖片,很有喜感,覺得突然有了靈感,就立馬動手做。」

  安靜的時候,任夢香總會想想家鄉萬寧。在萬寧她度過了少女時代,有著色彩斑斕的夢。而萬寧的海是她忘不了的。這促成了《海底世界》,有彩色的魚,神奇的海星,美麗的珊瑚。

  用雙手把夢捏出來,這就是她的心願。

  表達好自己就行

  回想起辭去幼兒園的工作開創自己的工作室的日子,任夢香感慨連連。彼時,夫婦二人帶著一歲多的孩子到石灣找房子、租店鋪,一切從零開始。為了創作,她要一點一點去了解石灣的人文歷史,了解石灣公仔的泥性釉料燒成溫度,泥和釉的來龍去脈,然後嘗試用石灣的泥去做自己的作品,而每做完一件都要大老遠地搬到別人的窯裡燒。

  「方方面面,這個過程很艱難,需要頂住重重壓力,把困難一個一個咬牙克服掉。」兩年過後,她終於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有了自己的窯。

  畢業後折騰的這段日子,讓她的心境極不安寧,也讓她後來對自己加以反思,沉澱下來,就是《一心向佛》。「一句話——一心向佛,四面皆空。不要想太多東西,少點熱鬧,安安靜靜沉浸下來就好。」

  「四面皆空」的任夢香終於拿出了令自己欣喜的作品。2013年,她的《新娘夢之一》、《婚紗》、《蛙哥正傳》、《戲曲人生》等作品陸續獲得廣東和佛山藝術獎項。

  對於這些成績,她並不在意。「有人問我參展獲獎有沒有給我信心。其實我無所謂,獲得了也談不上信心,沒獲得也照樣自信。」

  而對於「藝術家」的頭銜,她說,「這頂帽子太重,要能背起社會責任,我還沒到那個火候。」她坦承,自己沒想過「藝術追求」,「想捏什麼就捏什麼」就好。

  對新潮的「現代」風格,她也無意跟隨。「最怕為了現代而現代,為了創新而創新。有些作品令人看不懂,好像故弄玄虛。」不過,她還是頓了一下,說,「每個人的風格不一樣,表達好自己就行。」

  希望家鄉多出陶藝人才

  對於家鄉海南,任夢香總是牽掛在心。其實,在丈夫鼓勵她開創自己的事業時,她最想去的是陶藝天堂景德鎮。「但那裡離家太遠了,回家看父母不方便,」她說,「我是個戀家的人。」

  回海南的時候,任夢香也會有意識地留意海南陶藝狀況。她坦言,在自己有限的視野裡,並未接觸到陶藝行業協會一類的組織,這讓她覺得海南陶藝還有不少空白地帶。

  「我在外面說自己是海南人時,人家總會感到很驚奇,」她說,「當然這首先是因為海南人口少,但我覺得與我們從事美藝行業的人比較少也有關。」

  以自己的經歷為證,任夢香說,從事藝術事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能享受到追美的自由。「我非常享受現在的狀態,不受名利的困擾,不受書本條條框框的束縛,沒有特意去取悅誰的念想,所以我創作取材時完全是從心的,想到什麼做什麼,樂得自在。」她開心地說。

  「我們小時候都捏過泥巴,這是天性,」任夢香說,「希望我的家鄉多出這方面的人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寧將開展全民學外語活動
    本報萬城5月10日電 (記者袁宇 通訊員梁振瑋)5月9日,海南日報記者從萬寧市政府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檸檬躋身果中「貴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海南長年氣溫偏高,在街頭形形色色的飲品中,老鹽檸檬水無疑是最受歡迎的那一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10所省示範幼兒園累計對口幫扶64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海南師範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幫扶萬寧、五指山、陵水、保亭等市縣學前教育發展。農村的學齡前兒童,可以優惠地暢享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的優質環境。  義務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比比哪家海南雞飯好
    本報海口2月23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陸建安)2月23日,海南雞飯烹飪大賽暨海南優質雞展示推介會在海口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景帶回去 友誼留下來
    海南人民的善意、熱情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文化,就這樣無障礙傳遞給了前來採訪海南之美的韓國記者們。  26日上午,韓國記者們來到檳榔谷景區,在一場歌舞表演中,海南黎族的哈、潤、賽、杞、美孚五大方言特色節目輪番出場:鑽木取火、田園生活、黎家鼓舞、求愛對歌……一個個展示著原生態黎族生活與文化的情景讓韓國採訪團的記者們大開眼界。  東亞日報社會部記者權五赫開心地表示,這樣的體驗非常新鮮好玩。
  • 捏泥巴
    在那裡,我經歷了許多有趣開心的事,比如:捏泥巴。 捏泥巴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做泥巴」,一部分是「捏泥巴」。 第一步是先要和好泥巴,這是捏泥巴的關鍵。我先在院子裡找了一塊空地,然後用鐵鍬從菜地剷出一些幹土,堆成小堆;接著在土堆中間挖一個小坑,把舀子裡的水慢慢倒進小坑,等水慢慢滲入土中;最後把周圍的土推進坑裡,用小鏟子來回攪動,讓土和水融合在一起,再翻一翻,就和成了泥巴。 看著那一大堆泥巴,我高興極了。我可以捏很多東西嘍,太棒啦! 第二步,我開始捏泥巴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碗後安粉 濃香留舌尖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粉開始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使船員是怎樣煉成的?
    ■ 本報記者 王黎剛  為了參加7月份開賽的2019至2020賽季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海南日報女記者孫婧日前到達英國樸茨茅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走進海南,萬寧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萬寧地處海南島東部偏南,素有「檳榔之鄉」的稱號。境內有山有河有海有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萬寧帶來了豐饒的物產,造就了這裡豐富的飲食文化。在海南的四大名菜中,萬寧的東山羊、和樂蟹.名列其中,佔據兩席。在興隆鎮具有東南亞風味的小吃,更是獨具異國情調,如山蕉葉咖喱粽、板蘭糕、情人糕、香芋角、椰子飯、糯米條、珍多冰等,別具風味,這是到萬寧必不可錯過的美味。當你走在萬寧的大街小巷或鄉村海邊,每到一處,都能品嘗到當地最有特色的美食。清蒸和樂蟹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產於萬寧市和樂港北一帶沿海。
  • 鶴壁80後用泥巴捏「亮劍」
    陳列展上展示著朱付軍各式各樣精彩的泥塑作品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谷武民李萌萌文圖    本報訊近日,在網絡上爆紅的鶴壁濬縣80後小夥兒朱付軍將手中的泥巴玩兒出新高度,他的泥巴人物在定格動畫中「活」了起來,能說會動,還翻拍出《亮劍》等影視劇,另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也讓他看到了家鄉1000多名老手藝人的困窘,他開啟了網絡直播帶貨新路徑,已經幫助當地100多位老手藝人銷售產品10萬多件,銷售額達120萬元,他不僅被網友親切稱為「泥巴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握指成拳護碧海 細繪浩瀚「海南藍」
    近年來,我省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明確各部門海洋環保工作職責、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等,從法律法規、部門聯動、總體規劃等多方面,握指成拳凝聚合力,呵護這一片碧海,細繪浩瀚「海南藍」:依據國家海洋局的相關技術規範和指標要求,結合「多規合一」工作,我省劃定了海南島近岸海洋生態保護紅線,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8316.6平方公裡,佔海南島近岸海域總面積35.1%。
  • 海南日報數字報-梵音綿綿永慶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超  通訊員 鄭志宗   海南歷史上的永慶寺,一說始建於唐代,一說建於北宋熙寧中期(約1068-1077年),這在明代正德《瓊臺志》、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和嘉慶二十五年的《澄邁縣誌》中均有記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點評:  社會學博士、海南大學教授、海口市社科聯主席詹長智認為:陳陳相因的儀式典禮,難免累積一些消極的東西,要在揚棄中與時俱進,要發揮鄉規民約的規範約束作用和基層黨員幹部的模範表率作用,讓節儉的新風樹立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字已成型「豐」字在招手
    12月28日,3年前從萬寧嫁到儋州的陳碧菲未言先笑,對於她來說,這3年每次往返儋州萬寧都要花上七八個小時,「現在單程一下子縮短到一個半小時,簡直樂得要飛起來!」  萬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田字型」路網宣告建成,海南迎來了2小時交通圈的新時代,開心的不僅是萬洋高速公路沿途直接受益的400多萬人口,對於全省930多萬各族群眾和更多的遊客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