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捏泥巴
在那裡,我經歷了許多有趣開心的事,比如:捏泥巴。 捏泥巴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做泥巴」,一部分是「捏泥巴」。 第一步是先要和好泥巴,這是捏泥巴的關鍵。我先在院子裡找了一塊空地,然後用鐵鍬從菜地剷出一些幹土,堆成小堆;接著在土堆中間挖一個小坑,把舀子裡的水慢慢倒進小坑,等水慢慢滲入土中;最後把周圍的土推進坑裡,用小鏟子來回攪動,讓土和水融合在一起,再翻一翻,就和成了泥巴。 看著那一大堆泥巴,我高興極了。我可以捏很多東西嘍,太棒啦! 第二步,我開始捏泥巴了。
-
《捏泥巴》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捏泥巴二、講授新課(一)考考你你還記得,我們學過用橡皮泥捏太陽的方法嗎?下面我要來考考你,敢不敢迎接挑戰呢?(出示圖片)捏泥巴的方法:揉 捏 壓 搓。(二)說一說、做一做A、現在我們每個同學手裡都有一塊泥巴,老師給你一個任務,你能根據圖片出示的形狀運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讓你手中的泥巴變個形狀嗎?學生動手嘗試。(三)拼一拼現在請同學們嘗試將剛剛的形狀拼一拼,你發現能拼出什麼?講一講器皿的概念。(四)評一評、幫一幫請你評價一下這個杯子,你認為他怎麼樣?你能幫幫它嗎?
-
回村捏泥巴火了!他們為何從「跳農門」轉向回農村?
來源標題:回村捏泥巴火了!他們為何從「跳農門」轉向回農村? 當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離開城市返鄉創業。打開短視頻app,屏幕裡年輕人在鄉村歡脫生活的畫面隨手可見。這個現象跟早年農村逐漸空心化形成了對比。
-
成都80後大學老師辭職「捏泥巴」,作品亮相羅浮宮非遺藝術展
高校老師辭職「捏泥巴」每一個作品 在開窯前都是未知的 1980年,詹小英出生在自貢,小學二年級,從「課餘興趣班」開始學國畫,「因為自己確實也比較喜歡,所以就一直畫了下來「設計專業用電腦比較多,傷眼睛,也不喜歡長時間坐在電腦面前,後來就放棄了。」詹小英所說的放棄,其實真正的含義,是換了一種畫畫的方式。2004年大學畢業後,詹小英第一次接觸到了陶瓷,是在一個陶吧裡「捏泥巴」,陶土捏成型,塗釉,燒制,最終成為茶杯、花瓶或者擺件,這一喜歡,就堅持了10多年。
-
靠捏泥巴、撿雞蛋就能火?鄉村生活,被他們過出了新花樣!
2018年9月,朱付軍偶然看到新聞——快手與鶴壁達成戰略合作,將用流量推動鶴壁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發展,他嗅到了一絲機會。濬縣泥咕咕(泥塑),是中國政府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項民間傳統手藝,朱付軍所在的寺下頭村,更是幾乎人人都會捏泥塑。小時候,朱付軍常常跟著村裡的老人捏泥塑,經他手捏出來的拖拉機,幾乎可以精準還原每一個細節。
-
康巴什有個捏泥巴女孩!
玩泥巴,對於80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一團小小的泥巴給了童年無盡的歡樂。波普藝術,一種主流的前衛藝術,新時期藝術家將商業藝術和近現代藝術聯合在一起的一種表達形式。在康巴什,有這樣一個女孩,把「最接地氣」的玩泥巴與最前衛的波普藝術完美碰撞結合,變成了一件件充滿創意的泥塑,獨一無二又極具時尚藝術氣息。這個女孩名叫高墨舟,80後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波普少年」。初見高墨舟,溫文爾雅,一副眼鏡下面閃爍著靈動的目光。
-
安安靜靜的捏泥巴
環境很適合安安靜靜的捏泥巴。感覺真箇人都變文藝了。
-
農民用捏數百個泥巴作品重現農村生活場景令人讚嘆
近日,在洛陽一展會上,一位河南農民用淤泥捏的各種泥巴造型,引人駐足觀看。一件件泥塑作品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人物活靈活現,富有神韻。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讓人穿越到那個值得懷念的年代,感受淳樸民情民風和可愛的父老鄉親。
-
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泥巴「捏捏樂」,感受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許洪勝 通訊員 周桂霞 崔海霞 東營報導10月26日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組織幼兒開展了以「弘揚傳統文化—塑陶藝瑰寶」為主題泥塑教育活動,通過收集圖片、開展話題討論、體驗嘗試製作陶藝等方式,讓幼兒在泥巴「捏捏樂」中感受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河南80後導演鶴壁開拍網絡大電影 用作品回饋家鄉
由河南80後導演孫愷凱執導、杜奕衡主演的一部網絡大電影,近日在鶴壁開拍,該電影將全部在鶴壁取景。 (開機儀式)「我是鶴壁人,從小在鶴壁長大,能回家鄉拍戲是我的一個夢想,今日終於夢想成真!」
-
農村小夥天天玩泥巴,被批不務正業,翻拍《頭文字D》引爆網絡
在開始「真正的生活」前,河南小夥朱付軍也曾深陷灰暗的人生,三年前,在建築工地摔斷腿後,他一度斷了收入,陷入絕望。但機遇在不經意間降臨,點亮了他未來的路,改寫了他的命運軌跡。 鄉間隨處可見的泥巴,在他手裡成了汽車、拖拉機、房屋……再通過短視頻,為他帶來千萬粉絲——但他的夢想,並不止於此。
-
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今年持續火爆 快來體驗吧
浙江環保新聞網8月29日訊(記者單世高)「終於找到了,我可喜歡這個DIY捏泥巴體驗項目了,找了一圈,原來在這裡啊。」一個小男孩找到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時,興奮地跳了起來。 本屆親博會上,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移至浙江環保小衛士展廳,並迅速引「爆」現場。
-
她靠玩泥巴,玩成藝術家,捏出來的作品比3D插畫還美
除了繪畫之外,細緻的剪紙,寫實的雕塑,不過就是用剪刀來裁剪紙張,用錘子敲砸石頭。製作工藝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不存在難度,偏偏我們都會畫一根線條、剪一剪子紙、敲一下石頭,卻無法創造出精彩的藝術作品,難度就在於精細的控制和組織,材料和工藝並不存在什麼難點。
-
藍田捏泥巴捏出的玉石「化妝師」作品栩栩如生
總喜歡用泥巴捏家鄉的花鳥魚蟲,山山水水。」代策告訴記者,那時候沒有材料,也沒有工具,自己的「手藝」沒有用武之地,他就拿著鋼鋸條雕刻自家牆上的磚瓦。 中學畢業後,他鬧著要學雕塑,父母湊了一筆學費,把他送往西安某藝術雕塑學校學習,師從中國雕塑大師徐豔。學校系統的學習,為他以後的玉雕藝術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玩泥巴的童年
在童年記憶中,每逢夏日,幾場雨過後,田野裡僵硬的泥土便開始鬆軟,這時候正是農村孩子玩泥巴的天賜良機,一個個與泥巴有關的遊戲開始粉墨登場了。每天放學後,三五個要好的小夥伴來到村外的田埂上,把書包往地頭上一扔,從溼淋淋的地上抓幾把黃膠泥,開始隨心所欲地亂捏一氣,捏飛機捏坦克捏大炮,捏豬捏狗也捏人。
-
隆都這位阿叔無師自通,捏泥巴竟捏出大名堂!全國出名……
內容提要 preview澄海區隆都鎮福洋村村民潘振平,雖然年近古稀,卻仍喜歡捏泥巴,潘叔還無師自通,捏出了大名堂,他用土泥捏出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形象、潮劇戲出和往昔農家的生活場景,多件作品先後獲得全國和省級獎,成為市總工會翠園書畫社的會員
-
玩泥巴我是認真的,各種腦洞掛件動手捏出來
如果說小的時候沒有玩過泥巴,你就真的失去了太多的樂趣。各種靈魂造物,揮灑快要溢出的創造想法,一個個千奇百怪的創造品,只有自己看得的懂個中精髓!不過還好有樹脂圖,乾淨無毒,還可以各種捏捏捏,和孩子一起動手創造吧~
-
制陶師·漚泥米缸、酒罈、油壺柴碼文字捏出泥巴人生(上)
按賣價而論,這種陶壇可賣80元,堪稱當地最貴的一種土陶器物。 據他介紹,這是一種從90年代才興起的陶製骨灰罈,因為那個年代「城裡火化的人越來越多」。除此之外,方建飛還做一種更為傳統的陶壇,型制要小一些,主要銷給江西及桂東當地鄉村的客家人,用來撿金,也叫金壇。在客家人的二次遷葬中,家人會在數年後將逝者的骨骸撿起置入陶壇,再次安葬。
-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遺傳承人|百家故事
小學二年級的一次語文課,老師讓全班用「舉世聞名」 造句。他站起來說:「長大後,我要讓面人郎舉世聞名。」班上沒幾個孩子聽說過面人郎,喧鬧的課堂安靜下來。他形容那幾秒鐘非常尷尬,很少有人知道面人郎這門手藝了。他的爺爺郎紹安是「面人郎」創始人,近代中國著名的麵塑大師。在爺爺那個時代,許多百姓拜民間手藝人為師,成為專門捏麵人的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