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龍泉驛區蔚藍花海景區裡,一棟貨櫃式的橙色房子,這是詹小英的工作室。11月15日,天空飄著濛濛細雨,一樓的展廳,擺著剛結束第24屆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展出的陶瓷作品《虔》。
↑《虔》在法國參展,左一為詹小英
從2004年接觸陶藝,到2014年辭去高校教師職務,詹小英專心陶藝作品創作,在龍泉驛區開起個人工作室。今年10月24日至28日,詹小英的《虔》作為西部唯一陶瓷類參展作品,亮相於法國羅浮宮第24屆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
中國文化作品亮相法國國際非遺展
15日下午4點,冬日的陰雨過早地讓天空暗沉下來。站在門口的詹小英捧著一盆剛剛插好的花,向日葵、綠色雛菊和月季,有著溫暖的顏色。
10月24日至28日,作為西部唯一陶瓷作品代表,《虔》亮相於法國羅浮宮,受邀在第24屆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上展出。詹小英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個作品是中國最傳統的器型,釉色也是最傳統的青花釉裡紅,最能代表中國陶瓷藝術的風格,但又跟傳統陶藝作品有著不一樣的創意。
↑陶瓷作品《虔》
在羅浮宮負一樓的展廳,4個陶瓷展廳,展示著英國、韓國、法國和中國的多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12個中國的陶瓷藝術家作品,詹小英的《虔》是中國西部唯一的代表。
「很多人來(參觀),因為我們在語言溝通上沒有太多障礙,所以展出的時候能夠跟觀眾比較好地交流。」詹小英說,法國是藝術之都,因此前來參觀的法國人很多,交流中發現,這些駐足於《虔》前的法國人,都是因為作品有著濃鬱的中國文化特色,又突破傳統而被吸引。
高校老師辭職「捏泥巴」
每一個作品 在開窯前都是未知的
1980年,詹小英出生在自貢,小學二年級,從「課餘興趣班」開始學國畫,「因為自己確實也比較喜歡,所以就一直畫了下來。」國畫、水彩畫、油畫都在畫,高考時也報考的藝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專業用電腦比較多,傷眼睛,也不喜歡長時間坐在電腦面前,後來就放棄了。」
詹小英所說的放棄,其實真正的含義,是換了一種畫畫的方式。2004年大學畢業後,詹小英第一次接觸到了陶瓷,是在一個陶吧裡「捏泥巴」,陶土捏成型,塗釉,燒制,最終成為茶杯、花瓶或者擺件,這一喜歡,就堅持了10多年。
↑詹小英在工作室做陶藝
同時,畢業後的詹小英也進入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當老師,給學生們上藝術基礎課程,「在學校裡,每年的課程都是一樣的,這一屆講什麼,下一屆還講什麼。」詹小英說,一方面是教學設定的課程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敢突破,生怕講不好。長久下去,詹小英內心有了猶豫和懷疑,自己是不是還能再做點其他的事情?
陶瓷,成為詹小英課餘的「主業」,四處找師傅,從拉胚學起,如何定型、立胚,坐在拉胚機前,有時候一坐就是一整天。詹小英說,拉胚是個技術活,在中國,專業的拉胚師傅和木工、裁縫一樣,是一個專門的工種,而在陶瓷行業,這樣明確的分工還細化到了噴釉、燒制,都有專門的師傅。因此,在學習了幾年後,詹小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陶瓷設計的方向。
每一個陶瓷,無論前期的拉胚、上釉、繪畫有多完美,在沒有燒制到最後一刻,是否成功,都是未知的。「讓人很無奈,但也是陶瓷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燒制的窯打開之前,你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剛開始的時候看老師傅燒窯,覺得沒什麼難度嘛,但是燒出來的陶瓷就是感覺不一樣。」詹小英慢慢地摸索,多少分量的釉裡紅不會在高溫下融化流動,又能畫出圖案的神韻。
2014年,詹小英放棄了大學副教授的職稱、學校環境藝術系常務副主任和博物館館長的職務,放棄了令人羨慕的穩定工資待遇,後來,在龍泉驛區蔚藍花海景區,開起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
長達10年的少數民族土陶現狀田野調查
「我現在的作品一般都有著很明顯的少數民族的元素。」詹小英介紹說,自己偏愛動物、花卉和人物方面的創作,這與自己此前的經歷相關,在學校期間,長達10年的川西少數民族土陶現狀田野調查,給了詹小英很大的影響和觸動。
因為接觸到陶瓷,詹小英對陶瓷的一切都感興趣,於是選擇了川西土陶作為自己科研課題的方向,「(課題)要跟別人的不一樣,關於土陶並沒有更多人關注。」詹小英說,為了做好調查,她多次獨自去往川西,尋找仍在堅持做土陶的老手藝人。「還有多少人在做,做的數量怎麼樣,銷售得怎麼樣?有沒有學徒?」
每到一個地方,因為語言不通,詹小英總是先找到當地的村長、村支書做翻譯,去和老藝人們交流,「年齡大的七八十歲,年輕的也是五六十歲了,真正的年輕人做土陶的很少很少。」詹小英說,讓自己最難忘的,是小金縣一個近80歲的老藝人,要走很長很長的山路去對面山腰上取燒制土陶的礦石,背回來後敲碎磨成細粉,才能用作制陶的原材料。即便再難,再遠,程序多繁複,老人也默默地堅持著。也正是這種雲淡風輕的滿足感,讓她覺得,物質以外,還有自己應該去尋找的東西。
在詹小英的陶瓷工作室,有3條狗、2隻貓,都是她撿回來的。在蔚藍花海,詹小英過著讓人們豔羨的「不上班」的生活,閒了看風景曬太陽,逗貓遛狗。但詹小英說,那都是光鮮的外表,其實,做陶藝產品,仍然需要費心費力地創作和研究,還要考慮如何迎合市場和大眾審美,畢竟,藝術家仍然是需要物質生存條件的。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楊星馳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唐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