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1月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她,畢業於上海大學機械系,曾是一名製作航天飛彈特殊部件的女工程師,後又跳槽到全球五百強的外企,卻愛上了用五顏六色的麵團捏麵人。她辭去工作在淘寶網上開起了捏麵人的小店,出版了麵塑專著,舉辦了個人麵塑展覽,還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灣面花」的傳承人。
這名頗具傳奇色彩的女子名叫戚依平,她說:「捏麵人雖是方寸之間的小把戲,但我能感受到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民俗存活了,情感也就存活了。歷史在一件件麵塑作品中,顯得更加悠久,更加厚重。」
放棄「鐵飯碗」跳槽外企
10月30日,秋雨讓申城格外陰冷。記者來到楊浦區文化館2樓的一間屋子裡,戚依平和助手們正滿頭大汗地將一件件精緻的面人從包裹裡拆封后擺放到櫥窗裡。這間40平方米的屋子,即將成為楊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江灣面花」的展覽廳。
戚依平留著短髮,化著淡妝,看上去非常幹練。細雨聲中,她打開了話匣子。
戚依平從小喜歡美術和畫畫,不過考大學時,為了將來分配工作方便,報考了上海大學機械系。1993年,她畢業後進入滬上一所知名的研究所,從事電子裝配工藝工程師,工作了6年。「我專門負責航天飛彈導引頭的部件製作,雖說是人人羨慕的『鐵飯碗』,但工作很枯燥。」
1998年,合同期滿,戚依平遞交了辭職報告。「這在當時被看作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許多人勸我留下。但我覺得國營單位的工作環境很壓抑,還是堅決要換一個工作環境。」
很快,戚依平在一家全球五百強的外企謀到一份職位——供應商質量管理工程師,全面負責原材料的採購。外企注重個人的自由發揮,企業文化也很活潑,這讓戚依平工作時很快樂。「如果沒有那件偶然的事情,我可能會在外企幹到退休。」戚依平說。
「偷學」捏麵人技藝
說起那件偶然的事情,就得從戚依平的公公馬金城說起。馬金城是上海灘赫赫有名的「面人趙」趙闊明的關門弟子,2000年,馬老決定在家族裡物色一個徒弟,手把手地教。他看中了5歲的孫女,當他埋頭苦幹指導孫女的時候,沒有察覺身邊有一雙眼睛,一直都在悄悄地、認真地盯著他的巧手。
幾個星期後,孫女略有小成,捏的不少小動物惟妙惟肖,馬金城很滿意,但他突然發現——兒媳戚依平捏出了幾件作品,已頗具功力。「特別是她捏的真人像,很有靈氣。」
戚依平告訴記者,第一次看女兒學捏麵人時,麵團在馬金城的手中翻來覆去變圓變扁,最後竟成為各種動物和人物,感覺特別奇妙,所以在旁邊「偷聽」、「偷學」。「晚上等女兒睡著了,我再拿出工具和麵團,在檯燈下偷偷鑽研。談戀愛的時候,老公從來沒告訴我,爸爸這麼厲害,要不然我早就學會了。」正是發現了兒媳婦的捏麵人的天分,馬金城便將畢生所學傳授給戚依平,加上其本身美術天賦,很快便超越了馬金城。由於精力有限,她毅然辭去了外企的工作,潛心研究捏麵人的技藝。「可能是麵塑喚醒了我骨子裡沉睡的藝術細胞,它滿足了我內心對於創造的激情與願望。小時候的愛好,終於以這種方式回歸了。」戚依平總結說。
網店賣面人經歷坎坷
麵塑,是用麵粉和糯米為主要原料,加入顏料、蜂蜜等物,經過秘制的防裂和防黴處理,製作各種可以長久保存的造型。傳統的面人作品多為孫悟空、豬八戒、黑貓警長等,但戚依平卻認為,這些作品已經過時,要做顛覆傳統、富有創意的作品。
2005年,戚依平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麵塑店,專門售賣麵塑真人像。「對方提供人物照片,我用麵粉捏成這個人物造型。簡單來說,就是捏『真人面人』。由於人物是立體的,因此對方需要提供正面和側面照至少各一張。」戚依平告訴記者,自己曾按照公公和婆婆的原型,捏了一對小人,親朋好友都稱讚說:「捏得太像了。」
不過,在網絡上做生意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顧客寥寥,戚依平曾經連續幾個月都吃「白板」。「當時在廣東有一個淘寶店家和我競爭,他是用泥巴捏真人像,我們在暗中較勁。後來我的生意漸漸旺了,而他的店卻因經營不善倒閉了。」戚依平回憶說。
除了開網店外,戚依平還開了滬上首家實體麵塑店,教小朋友如何捏麵人。如今在她的店鋪中,一個精緻的面人都要在四五百元,甚至一兩千元,在很多買家看來,這已經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此外,她還編撰了《麵塑技藝》一書,將流傳了千年的捏麵人技巧系統化、理論化。
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慢慢地,戚依平也打出了自己的名聲,2007年的時候,楊浦區非遺管理部門找到她,希望她能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江灣面花」的傳承。
「江灣面花」是楊浦北部地區的一種民俗食品,即用各種顏色的麵粉組合製作的人物和動植物。戚依平介紹說,面花和麵塑是同宗同源,只是面花可以吃,麵塑則用來觀賞而已。正是藉助這個契機,戚依平將麵塑與面花相結合,最終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灣面花」的傳承人。
「麵塑、面花是一種傳統文化,但現在已基本絕跡。可以說,這一傳統民俗文化的知曉度越來越低。」戚依平表示,目前自己想做的不光是傳承,更是麵塑、面花的發展。她在原有配方中添加防褪色成分,在麵塑中注重刻畫人物的表情,還根據時尚元素創造出「卡通真人像麵塑」。為了拓寬麵塑的表現領域,她還將書法、唐裝、青花瓷等融入麵塑,並利用簡易材料製作「場景麵塑」。
「曾流傳的民俗,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了漸行漸遠。麵塑也是一樣,但我相信,這種沾染歲月痕跡、生命氣息和聰明才智的手工藝,是對過去的一種回望,也是一種時光的紀念。我將盡己所能把麵塑發揚光大,這也算是對歷史的另一種理解與尊重。」戚依平意味深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