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用捏數百個泥巴作品重現農村生活場景令人讚嘆

2020-12-22 M老家河南

近日,在洛陽一展會上,一位河南農民用淤泥捏的各種泥巴造型,引人駐足觀看。

一件件泥塑作品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人物活靈活現,富有神韻。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讓人穿越到那個值得懷念的年代,感受淳樸民情民風和可愛的父老鄉親。

這些泥塑作品有的粗獷而豪放,有的細膩豐滿,反映了河南東部一帶的風土人情,受到一些人們的喜愛,個個售價千元。

捏泥巴人張先生聲稱,他從小迷戀泥塑,這些泥巴多取材於黃河邊淤泥,用泥塑記錄童年歲月的所見所聞,目前他已經捏制了數百個,再現100多個生活場景。

用泥巴歌頌淳樸、自信樂觀的父老鄉親,作品生動,傳神,充滿著歡樂。

這是一個洗腳作品,老太太蹲在地上為老漢洗腳,老漢心裡樂開花,露出大門牙,溫馨生活瞬間,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相關焦點

  • 捏泥巴
    暑假,我回到了農村姥姥家。在那裡,我經歷了許多有趣開心的事,比如:捏泥巴。 捏泥巴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做泥巴」,一部分是「捏泥巴」。 第一步是先要和好泥巴,這是捏泥巴的關鍵。
  • 她靠玩泥巴,玩成藝術家,捏出來的作品比3D插畫還美
    除了繪畫之外,細緻的剪紙,寫實的雕塑,不過就是用剪刀來裁剪紙張,用錘子敲砸石頭。製作工藝上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不存在難度,偏偏我們都會畫一根線條、剪一剪子紙、敲一下石頭,卻無法創造出精彩的藝術作品,難度就在於精細的控制和組織,材料和工藝並不存在什麼難點。
  • 鶴壁80後用泥巴捏「亮劍」
    陳列展上展示著朱付軍各式各樣精彩的泥塑作品,他不僅被網友親切稱為「泥巴哥」,還是當地的「幸福鄉村帶頭人」。1989年出生的朱付軍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他因為喜愛玩兒泥巴常常走街串巷去找老手藝人取經,如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多都是老人們在做,看到老手藝人的心血賣不出去他覺得很是可惜。因為拍攝泥巴定格動畫積攢的人氣,他便突發奇想在非遺文化節上,嘗試網絡直播幫大伙兒帶帶貨,不料當天就銷售了900多單。如今,老手藝人常常抱著自己的「小玩意兒」送到朱付軍的直播間。
  • 《捏泥巴》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捏泥巴二、講授新課(一)考考你你還記得,我們學過用橡皮泥捏太陽的方法嗎?下面我要來考考你,敢不敢迎接挑戰呢?(出示圖片)捏泥巴的方法:揉 捏 壓 搓。(二)說一說、做一做A、現在我們每個同學手裡都有一塊泥巴,老師給你一個任務,你能根據圖片出示的形狀運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讓你手中的泥巴變個形狀嗎?學生動手嘗試。(三)拼一拼現在請同學們嘗試將剛剛的形狀拼一拼,你發現能拼出什麼?講一講器皿的概念。(四)評一評、幫一幫請你評價一下這個杯子,你認為他怎麼樣?你能幫幫它嗎?
  • 邳州有位「泥人王",巧手捏出人間百態!
    平時我們接觸的可能都是   捏豬八戒、孫悟空等卡通人物形象   BUT   在邳州邢樓鎮   有一名叫劉洪海的民間手工藝人   他不僅能捏出常見的動物、卡通形象   還能捏出人物造型來   高超的手藝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劉洪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熱愛泥塑,從10
  • 回村捏泥巴火了!他們為何從「跳農門」轉向回農村?
    來源標題:回村捏泥巴火了!他們為何從「跳農門」轉向回農村? 當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離開城市返鄉創業。打開短視頻app,屏幕裡年輕人在鄉村歡脫生活的畫面隨手可見。這個現象跟早年農村逐漸空心化形成了對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確實,對這個率性簡單、無意於把事物深邃化的姑娘來說,能把捏泥巴做為自己的事業,再做出點「小名堂」,就夠了。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天早上8點,任夢香都按時吃完早餐,然後去自己的夕禾陶藝工作室待上一天,和自己的泥巴玩伴們打交道。如果昨夜剛得來靈感,那就趕緊抽紙擬稿,再初步捏個泥巴表達。
  • 隆都這位阿叔無師自通,捏泥巴竟捏出大名堂!全國出名……
    內容提要 preview澄海區隆都鎮福洋村村民潘振平,雖然年近古稀,卻仍喜歡捏泥巴,潘叔還無師自通,捏出了大名堂,他用土泥捏出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形象、潮劇戲出和往昔農家的生活場景,多件作品先後獲得全國和省級獎,成為市總工會翠園書畫社的會員
  • 河北小夥捏4000個小人組成小人國,原樣重現,解放前的中國農村
    這些都是胡冰雪尚未完成的彩塑作品。胡冰雪在椅子上坐定,在橫七豎八地擺放著剪刀、鉗子、雕刻刀等工具的桌上,他隨手拿起了其中一個「小人」,照著紙膠帶勾勒的輪廓,用軟陶泥先捏出了一個圓滾滾的腦袋。之後,又拿起雕刻刀,在小人的腦袋上不停點、切、刻、劃。小人五官逐漸清晰起來。
  • 靠捏泥巴、撿雞蛋就能火?鄉村生活,被他們過出了新花樣!
    當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離開城市返鄉創業。打開短視頻app,屏幕裡年輕人在鄉村歡脫生活的畫面隨手可見。這個現象跟早年農村逐漸空心化形成了對比。年輕人返回農村做起了網紅,透過鏡頭展現鄉村風貌,擊穿了外界對農村凋敝衰敗的刻板印象,屏幕裡這群人展現的鄉村生活甚至讓人心生嚮往。
  • 村民歷時四年捏成泥陶作品反映免繳農業稅(圖)
    劉向陽 攝    中新網保定6月10日電 (呂子豪 劉向陽) 河北省曲陽縣農民馬若特歷時四年,終於完成了一組把握歷史瞬間的泥陶作品《免繳農業稅了》,以此表達對黨和國家出臺免繳農業稅這一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    據了解,今年三十四歲的馬若特,是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輝嶺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畢業於曲陽縣雕刻藝術學校,後來又到天津美院進修。
  • 藍田捏泥巴捏出的玉石「化妝師」作品栩栩如生
    代策在認真地雕刻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這是代策比較滿意的作品,他給起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暖在人間》。總喜歡用泥巴捏家鄉的花鳥魚蟲,山山水水。」代策告訴記者,那時候沒有材料,也沒有工具,自己的「手藝」沒有用武之地,他就拿著鋼鋸條雕刻自家牆上的磚瓦。  中學畢業後,他鬧著要學雕塑,父母湊了一筆學費,把他送往西安某藝術雕塑學校學習,師從中國雕塑大師徐豔。學校系統的學習,為他以後的玉雕藝術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用模型車買菜,捏泥巴做動畫……
    「泥巴哥」  捏泥人演繹農村防疫「大片」   「停車,幹什麼的?」「我來你們村走親戚。」「非常時期,誰也不能過,請諒解」……在「騰騰騰」的拖拉機轟鳴聲中,一名小夥子駕駛拖拉機走親戚被擋在村口外,只好調頭原路返回。這樣的對白出現在泥塑人物上,是不是很有新意?
  • 天津一老人酷愛泥塑 用作品對農民進行性教育
    在中國這片有著上千年封建思想的土地上,創作出這麼一件不朽的藝術作品來,真是奇蹟!在這擋不住的誘惑下,我們《鄉約》拍攝組一行趟大河,下鄉村,對這部作品的創作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在拍攝地我們見到了讓人「觸目驚心」雕塑作品,一尊碩大的男性生殖器雕塑傲立群雄,矗立在天地之間,令人不得不佩服創作者的精神追求和高遠的人生境界。作者就是天津薊縣一個普通的農民雕塑家於慶成老先生。
  • 農村小夥天天玩泥巴,被批不務正業,翻拍《頭文字D》引爆網絡
    點擊觀看視頻:農村網紅用泥巴做了部另類電影《頭文字D》 「大部分人都是在謀生,而把愛好當成事業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 90後小姐姐用遙控車買菜,大哥捏泥巴做抗「疫」動畫…
    B:「泥巴哥」 捏泥人 演繹農村防疫「大片」 「停車,幹什麼的?」「我來你們村走親戚。」眼下,農村地區不拜年、不聚會已然成了「新風尚」,泥塑動畫演繹的這一防疫故事更是在快手平臺上贏得了300萬播放量,6萬的點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獲悉,泥塑動畫的作者叫朱付軍,因為愛用「騰騰」的發音給作品配音,所以被網友稱為「騰哥」、「泥巴哥」。
  • 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今年持續火爆 快來體驗吧
    浙江環保新聞網8月29日訊(記者單世高)「終於找到了,我可喜歡這個DIY捏泥巴體驗項目了,找了一圈,原來在這裡啊。」一個小男孩找到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時,興奮地跳了起來。  本屆親博會上,去年火爆的新昌天工坊捏泥巴互動體驗項目移至浙江環保小衛士展廳,並迅速引「爆」現場。
  • 康巴什有個捏泥巴女孩!
    玩泥巴,對於80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一團小小的泥巴給了童年無盡的歡樂。波普藝術,一種主流的前衛藝術,新時期藝術家將商業藝術和近現代藝術聯合在一起的一種表達形式。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剩餘的時間高墨舟都將心裡跳出來的各種「新奇」的想法付諸行動,她做過視頻製作、玩過抽象攝影、拍過行為藝術,過著「玩味十足」的愜意生活,但有時候也會因為道具不足或者服裝差異等不夠盡興。2017年的一天,高墨舟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則關於創意泥塑的帖子,酷愛繪畫的她立即產生了將波普藝術與泥塑融合在一起創作的念頭。
  • 美術老師帶著學生玩泥巴,讓農村孩子實現藝術夢想
    展示牆上,按製作的時間順序擺放著五百多件作品,全部是該校歷屆陶藝社成員的代表作。從最左邊手法稚嫩的泥塑,到最右邊色澤鮮豔的紫釉花瓶,這些越來越精美的作品形成一道時間軸,展現著三店學校孩子們學習陶藝的歷程。
  • 打小就愛玩泥 平度"泥人金"想把泥巴捏出名堂
    金振鏞在展示他的作品金振鏞捏的八戒  年味漸濃,春節民俗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前麻蘭村,現年67歲的農民金振鏞,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間泥塑藝人。平度周邊地區有他精雕細刻的上萬件作品。多年的「手上功夫」,他的指甲蓋粗糙變形,像生了多層灰指甲似的。但他說自己捏泥人的時,完全陶醉其中,心情忒暢快。  「上了歲數,我還是喜歡捏這些小泥人,老百姓也更喜歡這種土東西。」金振鏞說,他不願意捏那些卡通、漫畫類的泥塑,專捏有人體結構的「泥人」,所以他敢稱自己為「泥人金」。只要大家說出想捏啥,他就能捏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