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農村網紅用泥巴做了部另類電影《頭文字D》
「大部分人都是在謀生,而把愛好當成事業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在開始「真正的生活」前,河南小夥朱付軍也曾深陷灰暗的人生,三年前,在建築工地摔斷腿後,他一度斷了收入,陷入絕望。但機遇在不經意間降臨,點亮了他未來的路,改寫了他的命運軌跡。
鄉間隨處可見的泥巴,在他手裡成了汽車、拖拉機、房屋……再通過短視頻,為他帶來千萬粉絲——但他的夢想,並不止於此。
騰訊新聞全面小康系列策劃「中國向上」聯合快手扶貧,走訪了三個活躍在農村的「風雲人物」,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以及為家鄉扶貧所做的工作。今天是「泥巴哥」朱付軍的故事。
一場意外
「泥巴哥」朱付軍
回想起那場事故,朱付軍現在也說不準,那對他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2017年,27歲的朱付軍在南京的建築工地上摔斷了腿,身體多處骨折。
朱付軍14歲初中畢業,之後離開凋敝的家鄉,外出打工,去過上海、湖州、溫州、南京,揮灑汗水,掙辛苦錢。這起事故發生前,他當過保安、電焊工、搬磚工、打樁工……他也曾以為,這樣的日子會持續到他老去。
摔傷之後,朱付軍不能再靠體力吃飯。結束多年打工生涯,他心灰意冷地回到了老家,河南鶴壁市濬縣寺下頭村。
朱付軍的老家河南鶴壁。
躺在床上養傷的朱付軍,日子過得百無聊賴,時間也顯得尤為漫長。在短視頻平臺閒逛,成了他打發枯燥的主要方式。
稍微能活動後,他突然想拾起童年的愛好,「手上不想閒著,乾脆玩泥塑吧」。哥哥朱付強知道後,給朱付軍挖了一筐泥巴,泡上水,兄弟倆一起捏起來。
做泥塑是濬縣的傳統手藝,朱付軍所在的村子,更是幾乎人人都會。
童年的記憶,隨著溼潤的泥土一下子打開,小時候兄弟倆在村子裡跟著奶奶捏泥巴的畫面,一幀幀從朱付軍腦海裡跳過。
朱付軍外出挖泥土。
奶奶是朱付軍學習泥塑的啟蒙老師。
他還記得,記得每到過年,奶奶和村裡人,會帶著泥塑到廟會售賣,那是村裡人為數不多的現金來源之一。
如今,只有老一輩還在做泥塑,年輕人看不起這一行當,因為「耗時間,又賺不到錢」。
躺在床上的朱付軍,不在乎搞泥塑能不能賺錢,他只是想給自己找點樂子,找點事做。在泥塑的微型世界裡,他就是造物者。
朱付軍最擅長捏拖拉機,每一個細節都能完美還原。「因為小時候看過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拖拉機」。
他給拖拉機編了小故事,和哥哥一起拍攝、發布。
沒想到,這條視頻上了快手的熱門推薦,一瞬間有了幾十萬的播放量。
朱付軍做的泥塑拖拉機。
點讚、評論和關注如潮水般湧來,朱付軍特別興奮,「以前都是我給別人點讚,現在別人來贊我了!」
二十多年來,那個在建築工地搬磚的小夥子,一直默默仰望著高樓間穿梭的行人,做著生活中的「配角」,第一次,他嘗到了做「主角」的滋味。
那天夜晚,他激動得睡不著覺,每隔幾分鐘就要刷一下手機,看看留言。
第二天醒來。朱付軍發現視頻有超過200萬播放,差點忘了腳傷,從床上蹦起來。
生活的軌跡,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改變。
「泥巴也能拍電影?」
在哥哥的幫助下,朱付軍開始每天製作泥塑,並在網上發布視頻。
拖拉機、汽車、坦克……朱付軍的泥塑不是靜止的,而是會「跑起來」的。網友們被他新奇的視頻吸引,「見過泥塑,但沒見過會動的」。
一個月間,哥倆發了三十條視頻,就在快手上吸引了一百多萬粉絲。這樣的漲粉速度,在他開來,簡直不可思議。
朱付軍直播做泥塑。
很多網友發來私信,想購買泥塑、獨家定製,朱付軍看到了商機,開始嘗試通過拍短視頻賺錢。
和哥哥朱付強,表兄弟等人一起,朱付軍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大家各有分工。哥哥準備材料,朱付軍負責捏泥塑和直播,表弟自學視頻拍攝和剪輯。
朱付軍的泥塑,隨著短視頻的崛起而成長。這幾年,靠著捏泥巴,朱付軍在各個網絡平臺收穫近千萬粉絲。他製作的泥塑視頻播放量達到數億之多。
成為網紅「泥巴哥」後,朱付軍一個月最高能獲得四萬元的收入。但這不是他的最終目標。既然要把它當一項事業做,那就要更加用心、更多創新。
朱付軍團隊拍攝短視頻。
兄弟幾人把泥塑做成劇情、段子,甚至通過綠布摳像技術還原影視片段,創作「戰爭大片」。
一次,他們還原了《亮劍》中李雲龍和秀琴的「向我開炮」片段,獲得了1800w的播放量,還真是一「炮」走紅。不斷提升拍攝技術後,拍電影的念頭在心中生根發芽。
「拍攝電影《頭文字D》的創意來自一位直播網友」,朱付軍說道。疫情期間,電影院關閉,人們也少了很多樂趣,他決定為村裡的小朋友和網友們還原這部經典電影,娛樂大家。
從6月初開始,朱付軍的「電影團隊」開始分頭行動,從做泥塑跑車到找拍攝場地,再到視頻剪輯,花費了半個月時間。
從情節設置到拍攝場景的還原,朱付軍都進行了反覆推敲,生怕辜負網友的期待。
有時因為一個鏡頭拍攝太多遍,泥塑可能會幹裂、損壞。朱付軍讓哥哥找質地更好的膠泥,耐心地把壞掉的泥塑全部再製作一遍。
除了泥塑,拍攝和剪輯對於非科班出身的三兄弟也造成不小的挑戰。
「一開始也不懂什麼是鏡頭感,後來慢慢在網上看、學、查,一步步也就做過來。」他們靠著誠懇、真實、勤勞彌補著自身的不足。
就這樣,呈現在大家面前短短幾十分鐘的視頻,卻凝聚了大量時間和心血。
在6月中旬夏夜的村子裡,朱付軍在空地上支起幕布和投影,孩子們圍坐在一起。他用泥巴製作的影片《頭文字D》緩緩拉開序幕。
村裡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觀看朱付軍製作的《頭文字D》。
「現在的孩子有了手機和玩具,就很少知道泥塑了,我們把泥塑拍的有意思些,也是希望孩子們能喜歡這種非遺文化,讓泥塑村不會慢慢消失。」談到泥塑村和非遺,朱付軍有些懷念。
讓非遺再次「活」起來
在朱付軍的家鄉濬縣,泥塑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當地特有的土質加水之後成為不易裂開的膠泥,極其適合泥塑。在古代人們就發現了這一點。
《資治通鑑》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李密曾率軍隊在古黎陽,也就是如今的濬縣與隋軍大戰,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心靈手巧的人用當地的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
2006年,濬縣的泥塑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人的泥塑手藝代代相傳,特別是泥塑小鳥,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因此被生動地稱為「泥咕咕」。
古老的濬縣寺下頭村。
但就是這樣造型精美、富有想像力的歷史「活化石」,正在逐漸被當地的年輕人遺忘。朱付軍想要儘可能改變這樣的局面,讓非遺「活」起來。他經常用泥塑拍攝反映當下生活的故事,年輕人愛看,同時也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的了解。除此以外,朱付軍還在網上開店,賣自己捏的道具和村裡手藝人捏的泥塑。這樣既提供了一個方式讓網友們了解這項傳統文化,又幫以泥塑為生的老一輩改善了生活。
朱付軍團隊拍攝泥塑電影《頭文字D》。
受邀參加「快手網紅文旅大會」時,朱付軍在臺上說:「看著鄉親們精美的泥塑堆在家中,卻無人問津,我決心用直播的方式幫助他們。當三千多件泥塑銷售一空時,老鄉們看到了希望」。
如今,在朱付軍的努力下,泥塑這項非遺手藝正在煥發新的活力,「想讓全中國更多人知道泥塑,了解我們濬縣泥塑文化,把非遺文化一直傳承下去」。
這是朱付軍的心願,也是泥塑村的全新開始。
《中國人的一天》第3795期
視頻/凡夫聲舍
文字/射小箭
編輯/小凡 匡匡
聯合出品/騰訊新聞 快手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