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院子、童趣十足的壁畫、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各類教學用具……在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下,孩子們紅撲撲的小臉蛋上堆滿了稚氣與開心,手裡的畫筆描繪著夢想中的未來……
走進藝星幼兒園,你會以為到了某城區幼兒園。其實,藝星幼兒園位於瑞麗市姐相鄉順哈村銀井一社,離中緬邊境線不足百米,入學的都是附近村寨的少數民族孩子。
開辦幼兒園的妹亮身著碎花裙,不加修飾的臉龐上帶著孩子一樣純真的微笑。由於近期一直忙著準備學校升級的工作,她錯過了婦聯今年的「貸免扶補」項目。這會兒,她正在被市婦聯的工作人員「埋怨」著呢。
「怎麼能忘了呢?今年因為疫情,還可以享受免息……明年一定要來申請,你的情況可以申請15萬元的額度……」婦聯的工作人員「數落」完,又仔細講解了一遍申報流程。
「我們還預留了一片土地,準備給孩子們添加一些遊樂設施……」妹亮羞澀地解釋著。為了建設這所幼兒園,她先後投入了120萬元,還在不停琢磨著,要在這裡添點設施,那裡做點改變。
妹亮從小就特別羨慕城裡的孩子。他們能在一個叫「幼兒園」的地方度過童年,而自己只能和小夥伴在田間地頭做遊戲。兒時的憧憬,成為妹亮長大後的追求。可是,直到她大學畢業,全鄉僅有一所私立幼兒園。村裡的大部分孩子還是像她小時候一樣,爺爺奶奶帶著、哥哥姐姐領著、泥巴堆裡玩著……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孩子只能和老人留守。知識文化匱乏的老一代,無法擔負起教育孫輩的重任。
「農村娃娃也應該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抱著這樣質樸的想法,妹亮決定自己開辦幼兒園。沒有場地,租房;資金不足,貸款;人員不夠,讓媽媽當廚師,爸爸做保安……沒有任何經驗的妹亮硬是在村裡建起了第一所幼兒園。不過最讓她頭痛的,還是生源問題。
「娃娃自己帶就好!」「領娃娃要收那麼高的費用?」「領不好怎麼辦?」妹亮頂著壓力建起了幼兒園,卻得不到村民的理解,第一年只招收了20多名學生。「屋漏偏逢連夜雨」,校舍這時又被檢測為不合格,而修繕的經費一時難以籌措。正當妹亮覺得快要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作為「娘家人」的市婦聯伸出了援手,通過「貸免扶補」項目給她貸款8萬元,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妹亮和她的幼兒園經受住了各種考驗,用行動做了最好的詮釋,也贏得了更多家長的信賴。孩子進了幼兒園,父母家人不僅輕鬆了,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發家致富。孩子在學校不用擔心走失或意外事故,養成教育、文化教育也和城裡同步,為將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孩子越來越多,原來的園區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為了給農村的娃娃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妹亮咬牙建設了現在的新校園。現在,學校有6名教師、2名保育員,開設了4個班級,有100多名學生。農村的娃娃不僅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上文化課、說普通話,還能開展傣語教學,更好地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7月的姐相鄉,正是稻花飄香的時節。現在的農村娃娃,已不再像過去那樣,聞著稻香玩泥巴了。他們也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享受先進的幼兒教育,在同一片天空下快樂成長。
來源:德宏團結報
原標題:農村娃娃 不玩泥巴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施露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