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挺窮的,沒有什麼玩具,但是依然能找到很多開心的事兒。回憶裡的童年,一塊兒泥巴,一顆青草,都能找到無數樂趣。
小時候經歷過的最有趣兒的事情就是「玩泥巴」,不花錢的泥巴很多玩法呢,哎呀呀,這麼一說怕是年齡要暴露了喲!
摔泥巴比賽
小村旁邊有兩處池塘,我們老家叫它「灣」!雨季過後,水會耗下去,只剩灣底一點兒水。這時候是可以挖到那種泥巴的。
對的,泥巴並不是路邊的黃土加點兒水就可以的,泥巴得從灣底挖,那種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的泥巴,有一定的硬度和柔韌性。
最愛玩兒的,是摔泥巴,那種泥巴使勁揉搓,最後做成一個「小碗兒」,做好後,倒扣著使勁兒往地上摔,然後就會聽到「嗙」的一聲,「碗兒底」開了一個大口。
這種不花錢的泥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重複使用(跟橡皮泥一樣,沒有幹的情況下是可以重複使用的)!
摔泥巴還有比賽呢,比啥呢?比誰的泥巴摔得動靜大。小夥伴們一個個不甘示弱,一個個小碗做起來,然後可著勁兒地往地上摔。
小碗兒大而深,力氣大的孩子通常會贏,但是往往最後是沒有什麼結果的,一個個摔得滿頭大汗,累了就結束遊戲。
泥巴做玩具
泥巴除了這麼摔著玩兒之外,還可以捏成各種形狀。小時候愛跟小夥伴們玩兒過家家的遊戲。會把泥巴做成碗兒、盤子、甚至小酒盅,學著大人的樣子,擺上一桌,便招待起了「客人」。
手巧的孩子,還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的,小車、小人、小動物……這是最早接觸過的「泥塑」吧!
泥巴做印版
後來有一段時間,村裡流行起了「印版」。就是把泥巴做成「月餅」大小,上面是各種動物的圖案,曬乾後拿著玩兒。當然也有別的形狀的,但是我小時候所見圓形居多。
通常都會有模子的,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會有,其它小夥伴們借來用。看誰的圖案最新鮮,都爭著搶著去借呢。
更有用心的小孩兒,直接用別人曬乾的「印版」來做,只要小心些,也還是可以的。
還有更傳奇的,把這些泥巴做成的「印版」,放到別人燒磚的「窯」裡,最後就燒成了紅色的模型。
過去農村蓋房子,很多事自己「脫坯」,然後放在「窯」裡燒成紅磚。「印版」放在裡面,自然也是可以的!
就是池塘裡的一些泥巴而已,卻能玩出各種花樣。這便是小時候玩得最多的玩具,男孩女孩兒都可以玩泥巴。但是長大些女孩子就不好意思玩了,仿佛就是一兩年的時光。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