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田」字已成型「豐」字在招手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邵長春 周曉夢

  通訊員 潘彤彤 陳慧文

  實習生 祝志忠

  「哈哈哈,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萬洋高速公路通車。」12月28日,3年前從萬寧嫁到儋州的陳碧菲未言先笑,對於她來說,這3年每次往返儋州萬寧都要花上七八個小時,「現在單程一下子縮短到一個半小時,簡直樂得要飛起來!」

  萬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田字型」路網宣告建成,海南迎來了2小時交通圈的新時代,開心的不僅是萬洋高速公路沿途直接受益的400多萬人口,對於全省930多萬各族群眾和更多的遊客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海南「田字型」高速路網的搭建,可以追溯到31年前的1988年,彼時海南才剛剛建省,全省公路通車裡程僅有1.28萬公裡,且通行能力差,服務水平低,技術等級不高,這成為制約海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南環島東線高速公路右幅作為我省首條高速公路謀劃開建,並於1995年底建成通車,沿途經過的海口、定安、瓊海、萬寧、陵水、三亞等6市縣成為我省最早通高速的市縣。

  也正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線高速和西線高速熱火朝天建設之時,在海南中部修建縱橫交錯的「田字型」高速路網的構想開始提出,但受當時各種條件限制,此事還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

  在瓊島中部修路,自古以來就非易事,新中國成立不久,貫通全島南北的海榆中線公路就開工建設,這條長達296.6公裡的山區國防公路平均以每修建1.34公裡就有1人犧牲的代價建成,221名解放軍指戰員及築路工人長眠五指山山區,書寫了海南交通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但在海南中部修建高速公路的夢想從未冷卻,也成為海南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大事。進入21世紀後,隨著海文高速、海口繞城高速公路等項目的陸續建設,海南環島高速公路網逐漸完善,在中部山區修建高速公路的事情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2009年8月,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正式動工開建,從而拉開了在海南中部地區構建「田」字型主骨架的序幕。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田字型」高速公路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海屯、屯瓊、瓊樂、文瓊等高速公路接力式開工並陸續建成通車,直至今天,海南「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最後的濃墨重彩之作——萬洋高速建成通車,為這場持續31年的漫漫瓊島「田字型」高速公路巨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建省辦經濟特區31年來,海南發生了從全省連一個紅綠燈也沒有,到如今以「田字型」高速公路、環島高鐵、三大國際機場為代表的「五網」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的歷史巨變。

  而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的加快,海南交通人也擔負起了更重要的使命,「田字型」高速公路網的建成並非終點,隨著日前文臨高速的開工,我省高速路網正由「田字型」向「豐字型」躍進;而隨著明年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和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灣高速公路的建成,海南島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再次刷新海南交通的歷史。

  (本報營根12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年內開建「豐」字形高速第一、三橫
    文瓊高速路面第2標段項目部工程部部長張成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文瓊高速作為我省「一橋六路」重點高速公路項目之一,工期緊、任務重,在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工程建設局的指導下,參建人員幹晴天搶雨天,忙在早晚、休在中午,備齊各種防暑用品,合理避開高溫時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施工進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建設「四好農村路」構建「豐」字型高速
    林東說,目前我省已制定了「四好農村路」示範市縣標準,並將瓊海、昌江列為首批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力爭到2020年實現「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總目標,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謀劃「豐」字型高速打造慢遊公路體系
    海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林東說,過去五年來,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2013年視察海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拼搏,真抓實幹,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交出了一份交通人的出色答卷,也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交通建設實現了圓滿收官。
  • 「豐」字交通擬「牽手」深圳
    南都訊 記者蔡雯 去年以來,惠州推出「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規劃,總裡程約485公裡。惠州將通過它融入大灣區的大交通體系,打造「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模式,提升城市能級,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12月16日,省人大代表視察了「豐」字交通主框架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和重點建設項目的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院子裡的老報人聚在一起,偶爾會帶出一兩句關於老先生的事,說是一篇五百字的文章,他讀過五遍,便能一字不漏地當場背誦,說當時字典少,不認識的字問他都能知道,有活字典之稱,說他給報社工人夜校上課,會揣著一塊做電版用的黑鹽木,他上課其實是講故事,海口話裡說的「學古」,說到關節處,他會把木頭往桌上一拍,給大家來個拍案驚奇。說著說著也就過去了,沒有人想要寫成什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制墨與海南松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張曉甜  墨是中國古代文人日常幾乎唯一的書寫著色塗料,古人對治墨用墨非常用心,工藝技巧不斷推陳出新。而一些知名的文人也對研究制墨和用墨樂此不疲,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就是其中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華文書報……置身於曼谷耀華力路,如果不看中文字下的泰文,很可能會將這裡誤認為是海口的新華南路。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的校訓
    海南中學校訓:  尚德 睿智 唯實 創新  ■ 本報記者 金昌波 實習生 林川  走進海南中學正門,最先看到的是綜合教學樓上鐫刻著的「尚德、睿智、唯實、創新」校訓,雖經歷多年風雨,這八個字總是鮮紅鮮紅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王祖道設立鎮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根據《宋史》和相關方志、地理志的記載,王祖道是請設「鎮州
  • 海南「豐」字形高速路網年內將開建上下兩「橫」
    海南日報記者袁琛 通訊員陶暢 攝文瓊高速路面第2標段項目部工程部部長張成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文瓊高速作為我省「一橋六路」重點高速公路項目之一,工期緊、任務重,在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工程建設局的指導下,參建人員幹晴天搶雨天,忙在早晚、休在中午,備齊各種防暑用品,合理避開高溫時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施工進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初現和「興隆」由來
    1898年,馬來亞華僑鄺世連帶回咖啡種子,率先在文昌南陽石人坡村栽種;1908年,又有華僑在儋州試種咖啡……有關咖啡在海南的文獻歷歷可考。興隆的咖啡名聲在外,儘管那裡不是海南島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但「咖啡」二字首入海南卻在興隆。  一切要從133年前一份電報說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產品加工,如何念好精深二字訣
    核心提示  一公斤咖啡豆,賣鮮果價格25元左右,而加工調製成咖啡則賣到2000元;  一個椰子,鮮果零售價格僅7元,而加工成椰子粉、肥料、布料等,可以賣到45元;  加工是做強做精海南品牌農業、休閒農業的一個重要內容。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南農產品加工業初長成,已形成果蔬、水產、畜禽等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格局。
  • 海南日報數字報-華枝春已滿 人間月正圓
    文/周溥之 何曉玲  近日,《黃保真文集》由海南出版社隆重推出,凡六卷七十萬字,分上下兩冊,精裝,由書法名家古柳(劉勝角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咖啡豆的涅槃重生
    新一輪農墾改革大幕拉開,海南農墾啟動實施「八八」戰略,海墾成立大豐咖啡產業集團,並將瓊豐咖啡更名為母山咖啡,開啟了重塑品牌之路。  此時,一道難題擺在了大豐咖啡產業集團管理者面前:「瓊豐」品牌已衰落,新生的「母山」品牌在消費者中知曉率不高,打響品牌談何容易?  「一個新品牌的塑造需要時間,如果沒有海南農墾,只有母山咖啡,市場上誰會認識我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撥向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
    這個從海南日報社流出的「號碼」——「1633-2222-12651」,或許能為理解「美好新海南」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是一個特殊「號碼」,一個以實質內容為依託的數字組合,有人說這是通往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的「機要密碼」,有人說這是撥向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也有人說這是新起點上的海南的「身份號碼」。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這個「號碼」非常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此時,距葡萄牙人藉口晾曬貨物登陸澳門已有456年之久,距清政府被迫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也已經過去了122年。  澳門的歷史,寫在波光瀲灩的「濠鏡」上。據史書記載,因水平如鏡而得名濠鏡的澳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已隸屬於南海郡番禺縣,其後多個朝代,先後劃入官郡、南海縣、東莞縣。1152年,歸屬新建立的香山縣。澳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澳門的歷史,寫在媽閣廟的門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