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管越糟糕?父母別製造挫折感,四個理念跳出惡性循環

2020-08-15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特別可愛(請忽略皺巴巴的外表),尤其一歲之內的孩子,絕對是父母的心尖兒,即使孩子什麼都不做,父母單純看著他們也會嘴角上揚,眉目含笑。

可是,隨著年齡長大,有的孩子卻越長越歪。父母越來越沮喪,可是最終發現越管親子關係越糟糕,孩子也越走越偏離正軌。

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如果我說大半都出在父母身上,很多父母一定會在心裡喊委屈。

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影響孩子成長的三大因素

孩子的發展路徑如何,將來能邁到哪個臺階上,有這樣三大因素。

  1. 父母養育方式及家庭環境;
  2. 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經濟環境;
  3. 孩子本身。

第二項各大環境,不是我們凡人有能力改變的,所以暫且不提。

第三項孩子本身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孩子的自我定位:

  • 我是內向的不愛說話的孩子。
  • 我學東西特別慢。
  • 我擅長用製造問題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2)孩子的解讀方式:

  • 媽媽說我寫得不好,我無法讓媽媽滿意,我很沮喪。(媽媽說我寫得不好,是覺得我能寫得更好,那我下次更認真些。)
  • 媽媽看到弟弟哭,就去親親他抱抱他,可是我也學著弟弟哭的時候,媽媽為什麼罵我?是我哭的方式不對?我再繼續嘗試。(我看到弟弟哭,就去幫著媽媽哄哄弟弟,然後媽媽很高興,一起親了我們兩個。)
  • 媽媽說姐姐做事特別有效率,我聽了有些挫敗感,媽媽的意思應該是我做事太慢了。(媽媽說姐姐做事快,是希望我也能像姐姐那麼快,我要向姐姐好好學習。)

(3)孩子的先天條件:

  • 有的孩子沒有健康的身體;
  • 有的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天賦。

只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能很快明白一個事實:

  • 大環境,父母控制不了;
  • 孩子自身的幾大因素,父母也控制不了。

那麼,父母能控制的是什麼?

唯有第一項(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罷了。

如果你認可我以上觀念,歡迎繼續向下閱讀。

(二)案例分享——孩子朝著父母擔憂的方向不斷前行

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玩,當他們來到目的地後,媽媽提前囑咐哥哥說:「你要做個好哥哥,別欺負妹妹。媽媽不願意聽到妹妹被你氣得亂叫,這樣真的不好。要是你不聽話,媽媽以後就不帶你們出來玩了。」

哥哥高興的說:「好。」然後就帶著妹妹一起去玩了。

半個小時後,妹妹哭著跑到媽媽身邊,對媽媽說:「媽媽,哥哥欺負我,嗚嗚嗚……」

媽媽瞬間火氣上漲,對哥哥說:「不是告訴你別欺負妹妹嗎?怎麼又把她弄哭了?說!都幹嘛了?」

哥哥聽了以後一臉委屈和憤怒:「我啥也沒幹,媽媽就知道怪我,什麼都怪我!」說完就走了,一個人跑到遠處生悶氣。

這個事例中哥哥的「挫折感」,是媽媽製造的,而且哥哥正在朝著媽媽擔憂的方向不斷前行。

  • 媽媽越批評哥哥,哥哥看妹妹越不順眼,越願意欺負妹妹。
  • 哥哥越欺負妹妹,媽媽越對哥哥失望,對哥哥批得越狠。

於是,母子二人都朝著對方不喜歡的方向越走越遠。

(三)媽媽給孩子的「三大挫折」

在上面這個事例中,媽媽看似在囑咐哥哥,實際上是在給哥哥撤自信、消能量。

(1)暗示:哥哥是個壞孩子

「你要做個好哥哥」,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你現在是個壞哥哥,你要努力變得好一些,做一個好哥哥。

(2)強化:欺負妹妹的行為

如果我對你說:「請不要想一隻紅色的大象。」

請問,你在想什麼?

一隻紅色的大象,對不對?

「不要欺負妹妹」這句話,在孩子眼中,「不要」是很弱的,「欺負妹妹」這四個字才是重點。媽媽每一次這麼囑咐,都會給哥哥強化一次「欺負妹妹」的想法。

如果次數多了,一旦哥哥將「欺負妹妹」作為自己體現價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那麼媽媽就更糾正不了哥哥這種行為了。

(3)沒有把「事」與「人」分開

當孩子做了錯事,所以他就是個壞孩子。——這個概念害人不淺。

父母若是不能將事與人分開對待,就特別容易給孩子「貼標籤」,每一個負面標籤每一次說,都會給孩子帶來一重又一重的傷害與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做題慢,錯的多,不意味著他是個「笨孩子」。

父母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加快速度,提高準確率,而不是直接給孩子來個「蓋棺定論」。一旦父母如此,「笨」就貼在了孩子的腦門上,孩子每次做得不好之時,都會想起這個字,都會對自己說:「媽媽說對了,我果然笨。」

同理,哥哥欺負妹妹這件事,不能直接說哥哥是個壞孩子。

況且在哥哥眼裡,那些讓妹妹亂喊亂叫的事情,到底是欺負還是有趣,或是兩個人獨特的相處方式,父母還不得而知呢。

其實,在這件事中妹妹也有她的自我解讀方式。媽媽對哥哥的那這些話,不但給哥哥產生負面影響,對妹妹的影響也不淺。因字數有限,這篇暫且不提。



(四)父母可用這四步,徹底改善孩子的自我認知

當我們反覆與孩子在同一個問題上出現衝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衝突的程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嚴重,那麼我們一定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時候,我們不要急於在當下給出回應,而是要停下來,讓自己冷靜,跳出這個循環去思考,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徹底打破這個模式。

我們可以從這四點入手。

(1)允許孩子犯錯誤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一個概念:

  • 是「孩子犯了一個錯誤」?
  • 還是「孩子是一個錯誤」?

當你意識到你平時的言行是將孩子本身看成一個錯誤,那麼請及時跳出來,分清「人」和「事」。

錯的是「事」,而非「人」。

其次,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因為每一次錯誤,都蘊含著一次成長的機會,只要我們運用得當。

最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是更想批評他們一頓、讓他們因此而痛苦,還是更想讓他們學會承擔責任、不斷成長?

如果是後者,那麼在孩子犯錯誤之後,我們就先停下批評的話語,想一想如何說如何做,能讓孩子有所思考和收穫。

比如:

當妹妹哭著找媽媽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問:「發生什麼事了?在這件事中,你們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在哪兒?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以後怎樣改進?」

(2)帶著信任出發,孩子的心更加「向陽」

案例中,那個媽媽的第一句話(你要做個好哥哥,不能欺負妹妹),如果變成:「媽媽相信你,能和妹妹一起好好玩。」

這句話給到孩子的是正向力量,孩子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信任。帶著這份信任出發,要遠遠好過「提醒」與「威脅」。(要是你不聽話,媽媽以後就不帶你們出來玩了。)

  • 信任之下,孩子的心情是愉悅的,更傾向於做出正向的行為;
  • 提醒和威脅之下,孩子的心情是忐忑的,生怕又出現媽媽不喜歡的場景,被媽媽批評。

(3)所有的「批評」,都可以換成「鼓勵」

只要我們足夠用心,我們對孩子說的每一句否定式的批評,都可以換成支持式的鼓勵。

比如:

1——

A.你怎麼總是這麼磨磨蹭蹭的!都快遲到了。

B.孩子,再快一點,我們就能準時到校了。

2——

A.你真是太馬虎了!10道題竟然做錯了3道。

B.孩子,再細心一點,也許下一次就能做對8道了。

3——

A.這次考試成績怎麼這麼低?是不是沒好好學,光想著遊戲了?

B.孩子,想一想在以後的學習中,如何調整學習方式能將成績提高?

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面對著三組不同的話,你更喜歡A還是B?

如果你心中有答案了,就把你喜歡的那種說話方式,說給你的孩子聽。

這叫: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4)學會承擔責任,是每個人必須完成的功課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凡事我們都給他們兜底,當他們做錯事情了,我們無論批評與否,責任都不讓孩子承擔,那麼在孩子長大以後,他將會用更慘痛的代價,學會「承擔責任」這一課。

社會不給你兜底,人終將要學會自己長大,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孩子:挑戰》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無法將孩子保護在真實生活之外,因此,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與其讓孩子長大後碰壁補課,還不如從小把這堂課學好,學會「責任意識」。

當哥哥去欺負(逗弄)妹妹的時候,就要懂得這件事中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不要把責任和後果混為一談。

(1)後果

對於這個哥哥來說,他把妹妹逗弄哭了,後果無非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但是這只是後果而已,不是「責任」。如果這個後果孩子不害怕,無所謂,那麼就相當於沒有這個後果。還有的孩子,媽媽一生氣他就覺得得到了媽媽的關注,反而會將這種行為變本加厲。

(2)責任

  • 當哥哥把妹妹弄哭,對妹妹的負面情緒,他是有責任的;
  • 這項活動因此不能順利進行,哥哥也是有責任的。

那麼,針對這兩項責任,該如何承擔?

絕不是一頓批評或打罵那麼簡單。

  • 妹妹哭了,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妹妹高興起來?
  • 哥哥可以做什麼,讓這項活動得以繼續?
  • 他剛剛做了什麼把妹妹惹哭了?下一次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這些,才是哥哥應該思考的問題。

批評只會讓人痛苦,無法成長,唯有思考(反思),可以讓孩子不斷進步。

【說明】

在這個事件中,需要反思的不只有哥哥,妹妹也需要反思。

因為妹妹也許也有她自己的問題。家有兩個孩子的父母會有所察覺,並不是每一次小的哭了,責任全都在大的身上。不過,這是另一個課題了。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

相關焦點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在英語裡面,有一個詞語叫做「terrible two」,意識就是「糟糕的兩歲」。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 挫折教育:教會孩子迎難而上、越挫越勇,是父母最具有智慧的行為
    孩子們在一起被分成了四個小組,進行拼裝比賽。剛開始悅悅還挺開心的和其他小朋友討論如何拼裝,但是在拼裝的過程中,悅悅漸漸跟不上其它孩子拼裝的進度,好幾次都拼裝錯誤,沒能成功。悅悅越出錯就越心急,越心急就越出錯,最後因為老師提示時間快到了,自己卻還沒有完成任務而大哭了起來。
  • 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父母別忽視了
    大家好,我是王師傅帶悟空,在生活中,比起生孩子,養孩子似乎是一件更難的事情。但是父母既然給了孩子生命,就要對孩子的養育負責任。而每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同,有的父母提倡對孩子嚴一些,而有的家長管孩子卻主張要松一些。
  • 父母越呵護,孩子越逆反
    劉偉說,「物質上的滿足是永遠不夠的,他們越愛管我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為何父母越呵護,劉偉越逆反?  1、父母的過分呵護讓孩子遇事缺少解決能力。精心照顧、包辦代替、過度保護,使劉偉任性、自私、缺乏責任感、勞動技能低下、環境適應能力差、性格懦弱,使他不懂得謙讓,結果經常遇到挫折,沮喪而又束手無策。  2、父母彌補回報的心理影響。劉偉的父母想用孩子的成功去彌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遺憾,期望值高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厭煩心理。
  • 越嚴厲的父母越無能,還會傷害孩子的這個重要能力.
    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長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他希望通過磨蹭來消磨這項作業的時間,這樣能夠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在內心暗示自己,已經努力了。
  • 「兒子天天熬夜玩手機,上課打瞌睡」為什麼父母越管孩子越沉迷?
    長此以往,難免破壞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既然孩子玩手機有這麼多危害,那麼父母管教無可厚非。但是,為什麼父母越管孩子越沉迷呢?父母越管孩子越沉迷,是管教方式出了錯管教是分方式的,如果方式不對,只會越管越糟糕,因此找對方法很重要。
  •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製造挫折,而是教孩子如何對待挫折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無以倫比的家庭支持會給受挫的人溫暖和希望。當孩子遇到大的挫折時不要去嚴厲批評孩子或引導孩子自己解決。這樣的做法會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很有可能以後就再也不敢和父母說任何的委屈。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千句管用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旅途中父母肯定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和障礙,而在這些障礙中,孩子的叛逆期是讓父母最頭痛的了,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其實,孩子叛逆期,只不過是大人給孩子的一個概念,對孩子來說就是成長的標誌而已,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的理解孩子叛逆心理背後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你就不會因為孩子叛逆而感到煩惱了。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輸不起,於是想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練就強大內心。父母開始重視起挫折教育,這一點很好。可是有些家長的做法,卻走入了誤區: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2020-05-04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孩子越管越皮?可能是家長沒有因材施教,換個教育觀念試試
    孩子越管越淘氣,可能是家長沒有找對教育方法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越來越好,所以在教育上也是盡心盡力,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越管教越不聽話,甚至可以說是越教越皮。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家長加大力度,但讓情況變得更糟糕,不僅適得其反還把孩子往自己不希望變成的樣子越推越近。可能本來只是不聽話,現在變成了主動搞事情,家長不僅心累,更重要的是擔心孩子將來的教育問題。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越「窩囊」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說這3句話,孩子卑微到塵埃裡
    2)你看著辦吧,我管不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難題都會詢問父母的意見,懂教育的父母,會根據經驗去給孩子一些建議,但就有那些無能的父母,不屑於聽孩子的故事,常常說一句「你先自己看著辦吧,我管不了」。
  • 為啥越在意越出錯,怕什麼來什麼?心理學上3個方法走出惡性循環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心理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二、深入了解形成「瓦倫達心態」的原因真相,才能避免惡性循環。
  • 想孩子越長大越懂事,父母要常說這四句話
    文丨悠悠想孩子越長大越懂事,懂得感恩父母,這四句對孩子成長很有用的話要多說。一句沒對孩子講過的父母,需要好好反思下了。1、「沒關係孩子,我理解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反對意見。當孩子面對挫折,很有挫敗感時,寶媽寶爸們有沒有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認同他們的感受,對他們表示理解?!父母告訴孩子自己也是從小孩子長大,很能理解他們的感受,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在,還容易拉近和孩子心靈之間的距離。父母再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更容易接受。2、「我相信你,你可以的」相信能給人無限勇氣和力量。
  • 越管越糟的第一叛逆期,學會這四招,教你平穩度過
    箇中滋味,也只有同樣為人父母的人們才能真正理解。那麼,這個越管越糟糕的「第一叛逆期」,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上個周末,王女士帶著女兒去書城,買了一些新的繪本。小雪對此愛不釋手,一路上都興奮的摸著新書,催著媽媽快點開車,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中翻看。一進家門,小雪就拉著王女士朝沙發走去:「媽媽,快走,給我講故事。」王女士覺得女兒可愛又好笑,停下腳步,和小雪商量著:「寶貝,媽媽先做飯好不好,中午吃香香的雞腿,吃完飯再給你講故事。」
  • 父母越能「忍」,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既用力量託起了孩子,也用力量徹底毀了孩子。據倫敦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更低。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爸媽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大喊大叫都管用
    文/璇璇說育兒大家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這種問題,越是管他,他反而越和你對著幹。你說什麼他都不聽,即使知道是為了他好,他也擰著脖子和你說,你不對。但是爸媽有沒有想過你的管束方法有可能是錯的,所以才導致了孩子出現越管越叛逆的現象出現。
  • 越睡不著越焦慮,越焦慮越睡不著?教你3招打破這惡性循環
    很多失眠人士,經常在床上輾轉反側幾個小時才勉強睡著。在這輾轉反側的幾個小時當中,人的焦慮情緒是層層遞進的,如果本身就有焦慮之類的問題,就會加重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打破失眠和焦慮形成的惡性循環?所以想要解決這個惡性循環,就要營造一個好的睡眠環境,保持衛生乾淨,安裝遮光簾,做好隔音措施等,在舒服的環境下比在髒亂差的環境下更容易入睡。3、不要把失眠想得太嚴重有些人就是情緒太過於敏感,把失眠這個問題看得太重,越失眠越焦慮,越焦慮越失眠,就會深陷這一個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 孩子的房間裡,這3個地方越亂,說明他越聰明,家長別隨便收拾
    面對一片狼藉的客廳,大多數的父母反應什麼?想必都是怒火攻心,想把熊孩子拎過來收拾一頓。不過有人卻不這麼覺得,相反,他們覺得房間越亂就說明孩子越聰明!哈佛大學曾經得出過一個結論:家裡越亂,說明孩子的探索欲望更強烈,也就是更聰明。這個結論一出,不少手癢想揍娃的家長都停手了。嚯,感情這還是聰明的象徵,那是不能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