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家長發現一個現象:如今的小兒體檢多了一個「奇怪」的新項目,寶寶接受體檢時,醫生都要觀察寶寶臀部及下肢皮膚上的紋路齊不齊,這讓很多新爸爸、新媽媽奇怪,更讓爺爺奶奶們摸不著頭腦。「這屁股紋路不齊也成了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屁股紋路不齊或者大腿腹股溝紋路不齊簡稱為雙下肢皮紋不對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外在表現之一。
1、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什麼疾病呢?這一疾病在醫學上的名稱叫做「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英文簡稱DDH。這個名稱是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者發育性髖關節結構異常的統稱,其中包含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和髖關節全脫位。
2、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普遍嗎?對人有什麼影響?DDH是目前已知的嬰幼兒期最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疾病之一,通常認為該疾病的發生率在1-4‰左右。這個數據看起來不大,但要知道,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乳腺癌發病率在2000年約為每10萬人中56.2人發病,對比起來DDH的發病率就顯得格外需要引起人們重視了。
DDH在嬰幼兒時期,此病症狀通常不顯著,加之嬰幼兒沒有明確主訴,常容易被忽視。但隨著寶寶生長發育,DDH也隨之進展(這也是此病叫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在出現髖關節脫位後導致寶寶行走跛行。即使沒有脫位,在寶寶成年後,發育不良的髖關節長時間磨損也會造成髖關節關節退行性變導致骨性關節炎,表現為髖關節疼痛,難以負重或長時間站立行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3、寶寶為什麼會得髖關節發育不良?關於DDH的病因,通過流行病學研究有如下的危險因素:
性別因素:女性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可達5-6倍。
胎位因素:臀位產的新生兒中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明顯高於非臀位產。第一胎出生的多見。
機械因素:傳統襁褓將嬰兒固定於髖關節伸直內收位,此種體位更易導致出現髖關節脫位;我國部分地區有捆綁、拉拽嬰兒雙腿習慣,認為能夠幫助嬰兒「長個兒,腿直」,這也可能造成髖關節脫位。
激素因素:母親的激素可能導致女性新生兒韌帶鬆弛,這與髖關節脫位有關。
遺傳因素: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此病為遺傳性疾病,但是統計數據表明髖脫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佔10%。
並發畸形:髖脫位患者常伴發其他畸形,包括:肌性斜頸,仰趾外翻足,蹠骨內翻等。
總之,DDH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對髖關節發育不穩定都有影響。
4、髖關節發育不良具體有哪些表現?
雙下肢皮紋不對稱:包括腹股溝和臀部下方皮膚皺褶的深度、長度、數量不對稱。但皮紋不對稱的發生並非絕對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在正常嬰幼兒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皮紋不對稱現象,這是由於嬰幼兒的下肢相對成人短小且脂肪堆積導致的。
雙下肢長度不等:髖關節脫位時,股骨頭向後上方脫位出髖臼,造成患側肢體較對側縮短。比較容易檢查的方法是:嬰幼兒屈髖屈膝時,其雙膝高度不相等。
髖關節外展受限:正常嬰兒雙側髖關節外展對稱且能到達80-90度,髖關節發育不良患兒外展減小,常小於60-70度。
髖關節外展彈響:此病例基礎為髖脫位患者脫位的股骨頭在外展運動時越過髖臼緣重新進入髖臼產生的跳動感。
當患兒開始負重行走(1歲後)可以出現典型的短肢跛行步態,多數患兒是因此體徵而發現異常就診的。高位脫位的兒童可以脊柱向患側偏斜,雙側脫位患兒出現搖擺步態,類似「鴨步」行走。此時患兒站立,患肢負重時骨盆向健側傾斜,在醫學上稱為Trendelenburg徵陽性。較大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會出現痛性跛行及關節活動受限。
5、怎樣才能知道我的寶寶是否患髖關節發育不良?由於DDH在正常嬰幼兒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延誤治療會造成患者成年後不可逆畸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嬰兒常規體檢時要做好DDH的早期篩查,對於醫生也認為存在異常的疑似患兒,會進行影像學檢查以協助診斷。目前影像學檢查包括2種常用的方式:一種是髖關節B超檢查,另一種是骨盆的X線拍片檢查。通常建議6個月以下的孩子做個B超,如果孩子年齡大於6個月,則建議做X線拍片。根據影像學檢查的結果專科醫院醫生會給出診斷,如果寶寶存在DDH,則立即給予治療。但也有部分寶寶不能馬上確診,但也不能排除DDH,需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定期複查。
6、X光檢查有害嗎?X光存在放射性,在兒童醫院給寶寶進行的X光檢查根據嬰幼兒的特點,相比成人雖然減少了劑量,但仍存在輻射。頻繁的X光檢查的確會對寶寶有效的身體造成危害,但所幸的是DDH篩查所進行的骨盆X光檢查基本僅僅投照一次就能收集到有效可靠的信息供醫生診斷。在照射時,寶寶的會陰部也會覆蓋鉛布、加以保護。因此,DDH篩查中所做的骨盆X光檢查的危害微乎其微,考慮到延誤病情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其檢查就更加有意義了。
7、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怎樣治療?DDH的治療方案及預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因素,即病情的輕重和發現疾病開始治療的年齡。患兒年齡越小,畸形越輕,越可以採取佩戴支具,依靠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的自我塑形能力矯正畸形。具體來說,在患兒4-6個月以內發現的DDH可採用保守治療,即佩戴Pavlik吊帶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在6個月至1歲半這個年齡段,單純的髖臼發育不良和半脫位還可以採取佩戴外展支具進行保守治療;而髖關節脫位則需要在麻醉下進行復位(閉合復位),並石膏固定;超過1歲半的患兒常需要手術治療。從以上可以看出,6個月以內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以患兒最小的痛苦和損傷取得最好的療效,這也是DDH篩查工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