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談及家庭教育,家長可能希望學習一些方法去調節孩子的消極情緒,比如緊張、焦慮、憤怒等等。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開創的情緒ABC理論,引導孩子改變對事件的看法和信念,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調節消極情緒,改變行為結果。
其實,家庭教育不僅僅局限於調節消極情緒,還可以引導孩子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談到積極情緒,不少家長可能簡單地理解為開心或者放鬆等等,其實心理學家發現積極情緒一共有10種,而且它們都對人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期家庭教育微課結合積極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探討積極情緒及其本身的作用,最後介紹激發孩子積極情緒的有效的方法。接下來,請觀看石門中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的偉舜老師帶來的微課。
日常生活中,親子溝通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親子溝通的效能小則影響當下事情的處理,大則直接決定親子關係的和諧程度,甚至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現今,不少家長遭遇親子溝通低效能,乃至無效,甚至「反效能」的現象,不但溝通不成,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麼,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效能呢?因人而異,方法技巧極多。
其中,心理學提出的「共情(同理心)」,有助於提升親子溝通效能。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共情(同理心)」。
能與孩子進行建設性的溝通是家長最重要的教育技能之一。良好的親子溝通能維持和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同理心溝通是傳遞愛的橋梁。談到同理心,不少家長可能簡單地理解為換位思考,其實著名護理學家Teresa Wiseman提出四個特質,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同理心」。
本期家庭教育微課介紹同理心的四個特質,探討如何與孩子更有效地溝通。接下來,請觀看石門中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的阿曼尼沙老師帶來的微課。
尊敬的家長,您的孩子是否經常出現「機」不離手,好像被手機「綁架」的情況?您是否嘗試過尋找相應的教育方法呢?
本期家庭教育微課分成四個部分:逐一分析對孩子來說,手機意味著什麼;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正確認識孩子與手機的關係;充分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接下來,請觀看石門中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的李哲緯老師帶來的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