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帥實習生吳彥爽文圖
「二三十釐米寬的非機動車道,我們天天騎車練平衡!」10月24日上午,鄭州市民陳先生向大河報反映,他家附近的桐柏北路上,非機動車道是越走越窄,最窄處僅有二三十釐米寬,以致他們每天要麼在機動車道上與公交車練超車,要麼就躲著路上候車市民練平衡。他覺得,如今他們都已熟練掌握超車技術和平衡技巧,想問問這樣的非機動車道還要持續多久?
兩條最窄非機動車道最窄僅有一腳寬
10月24日上午,記者騎電動車趕到了鄭州市桐柏北路與金水西路交叉口。記者沿桐柏北路道路東側非機動到由南向
北行駛僅20多米,便看到非機動車道開始「收縮」,直至前方路邊公交站前,原本兩米多寬的非機動車道瞬間收縮成一條不足30釐米寬的窄道。
記者看到該非機動車道後方駛來電動車見到道路變窄後,便立即駛入旁邊的人行道上。同時,另一側的機動車道上,有很多騎行市民好像是知道該段非機動車道的情況,直接駛入機動車道。
隨後,記者繼續向北到達陳先生所反映的桐柏北路與西十里舖路交叉口向南約50米路西處。此處的非機動車道與之前記者在桐柏路東側看到的非機動車道情況一樣,同樣是兩米多寬的非機動車道在公交站前就瞬間收縮至20多釐米寬。騎電動車的市民也是遠遠看到後,就直接從小路口拐進機動車道與即將進站停靠的公交車搶道而行。採訪中,記者用腳丈量了一下此處最窄的非機動車道,下方鋪設的瀝青路面約是一隻腳的寬度。
記者前後體驗的這兩條非機動車道,寬度均不足30釐米,被市民稱為鄭州的兩條「最窄非機動車道」。
倆車道尚未移交市政管養何人設計無人知曉
為了解桐柏北路兩側非機動車道變窄的具體情況。上午10時許,記者趕到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據該處一工作人員說,桐柏路是他們負責日常管養,但桐柏北路改造工程和設計單位並不是他們。從現場圖片來看,公交站前的非機動車道突然變窄,應該是規劃和設計上出現問題。
同時,該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後表示,兩個公交站是公交公司的公交港灣。目前,兩個公交港灣施工紅線內的區域,包括變窄的非機動車道,均未移交他們市政部門負責管養,他們也無法及時作出處置,但他們會積極與公交公司聯繫。
此外,採訪中,記者還曾致電諮詢鄭州市城鄉建設局、鄭州市建設投資總公司等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覆是該段桐柏路均不是他們設計施工。
市民建議將旁邊公交站與BRT站合併
採訪中,大河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市民。多數市民對於非機動車道突然變窄表示不解,認為這樣的道路存在安全隱患。還有市民建議,能否將兩處公交站與旁邊不遠處的BRT公交站合併。
「騎電動車的人已經騎到這裡,不可能退回去,等公交車的人要是避讓不及,很可能就會磕碰在一起。」受訪市民李女士說,如果只是將公交站牌向後遷移,非機動車道是可以恢復原本的寬度,但上下公交車的市民還是會影響非機動車道通行。她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將公交站與旁邊不遠處的BRT站合併在一起,這樣電動車有非機動車道可走,候車市民也能在BRT站內安全候車,道路擁堵也能改善。
記者就此事致電鄭州市公交總公司。據該公司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表示,桐柏北路上的兩個公交站是原先的老公交站。桐柏北路道路提升工程完工後,原先的老公交站被保留下來,他們只是使用,也不知道是誰施工設計的。至於市民的建議,他會向領導匯報,並聯繫業務部門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