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同仁路往西走,寬約2米的自行車道不斷變窄,最終在距離槐樹街交匯口5米處出現一個「瓶頸」。「瓶頸」處,實線與人行道的距離不足 20釐米。
來信摘錄
華西都市報:
你好,我是家住成都市下同仁路附近的居民,我每天上下班都會從中同仁路經過。中同仁路和槐樹街交匯路口的非機動車道很窄,最窄的地方大概不足20釐米。每次上下班高峰期,從這裡經過的電瓶車、自行車幾千上萬輛,車道那麼窄,我們只好騎到機動車道上,和來來往往的汽車搶道,非常危險。這麼窄的非機動車道不是糊弄人嗎?希望有關部門能積極處理。市民王女士
每天早上,成都市民王女士都會騎車經中同仁路去上班,每當快到路口時,王女士就會擠上機動車道或人行道,借道行駛一段。因為,在距離中同仁路與槐樹街交匯口不遠處,原本2米寬的自行車道不斷變窄,並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寬度不足20釐米的「瓶頸車道」,自行車、三輪車都只好繞路而行。
最窄處不足20釐米
非高峰期也「堵車」
7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成都市中同仁路,這條路共有4條機動車道,寬約10米。沿著中同仁路往西走,寬約2米的自行車道不斷變窄,最終在距離槐樹街交匯口5米處出現一個「瓶頸」。根據地面的白色實線標記,這一「瓶頸」處,實線與人行道的距離不足20釐米。「連一雙42碼的大腳都不能在線內立正。」附近居民調侃說。
雖然早已過了上下班高峰期,但來往的非機動車仍不少。短短5分鐘,就有18輛非機動車從這裡經過,包括自行車、電瓶車、三輪車等。每當經過這一「瓶頸」時,非機動車都放慢了速度,甚至排隊前進。
「這個地方太窄了,高峰期的時候只能走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李女士每天騎電瓶車去上班都會經過這裡,由於道路太窄又趕時間,她只好和汽車「搶道」。雖然沒出過事,但李女士還是很擔心。
「瓶頸」存在已久
「胖」三輪被卡又被劃
中同仁路旁邊有一個面積約200平米的小廣場,這個小廣場發揮著人行道的功能,時不時會有一兩輛非機動車直接騎上小廣場。
46歲的鐘大姐在附近做水果生意十餘年,有時候她會騎著販賣水果的三輪車,經中同仁路去客戶家裡送貨。「每次路過這裡,我都只能走廣場上繞行,」鍾大姐一邊推著笨重的三輪車往前走,一邊說,三輪車大概有80釐米寬,若走非機動車道根本過不去,「那個很窄的車道好像已經存在有一兩年了,也沒有人來管。」
「而且那裡有個小坑坑,還有一個釘子,有可能把車鏈子劃爛,」在鍾大姐的帶領下,記者再次來到自行車道的「瓶頸」處,發現這裡的確有一個拳頭大小的坑洞,旁邊還凸起一塊硬邦邦的鐵塊,「聽說之前有人在這絆倒過。」成都交管局設施大隊有待了解情況核查後及時整改
那麼,這裡的非機動車道為何會如此狹窄呢?記者致電成都市交管局設施大隊了解情況。值班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對這一區域的情況並不知情,並稱會對此進行核實,若情況屬實會及時整改。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下稱《規範》)的有關規定:「自行車道路路面寬度應按車道數的倍數計算,車道數應按自行車高峰小時交通量確定。自行車道路每條車道寬度宜為一米,靠路邊的和靠分隔的一條車道側向淨空寬度應加0.25米。」
而若在自行車道內混有人力三輪車、板車等,則應按照相關規定乘以非機動車的換算係數。在《規範》附錄中明確說明,三輪車的換算係數為3,人力板車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