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交通 坡陡路窄的山地城市只能說不?

2021-01-11 華龍網

  從磁器口到朝天門,從五裡店到四公裡,穿梭主城,你有哪些出行方式可選?開車,乘公交輕軌地鐵,或乾脆步行……如果騎自行車,你意下如何?

  這樣的回答也許會讓人大跌眼鏡。在一座普遍沒有非機動車道、坡陡路窄的山地城市裡騎行,這樣的選擇也許並不明智。

  據重慶市交通規劃部門不完全統計,隨著新城區道路的不斷拓展,全市主城已有上萬人經常騎行自行車上下班,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方興未艾的自行車交通

  家住童家橋、工作在解放碑的市民孫鑫,就是一位騎行的上班族,只要不下雨,他會選擇早上7點背著背包推車出門,從沙濱路、牛滴路一線前往渝中。

  王迎迎也愛騎車,她是重慶大學2013級研究生,在虎溪大學城的讀書生活讓她習慣使用自行車代步。「經濟、低碳、自由,這就是我選擇自行車的理由!」王迎迎說。

  重慶設計院道路交通工程師顏豔霞在對主城自行車交通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隨著新建城區不斷擴大,以及老城區交通路網的不斷完善,使用自行車滿足日常短距離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有數據顯示,未來5—10年重慶主城自行車出行佔整個交通出行的比例有望達到5—10%。

  無路權,城市交通功能定位不明

  熱愛之餘,孫鑫和王迎迎也有騎行的顧慮。孫鑫最擔心安全,濱江路車速很快,有的小汽車隨意變道,對共用車道的騎行者來說非常危險。王迎迎特別擔心雨天,因為她無法一隻手握扶手,一隻手打傘。

  交通工程師徐慧芬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騎行主城的最大問題是,自行車交通無路權。自行車與機動車要麼共用道路,要麼在人行道上騎行;絕大部分橋梁和隧道還禁止自行車通過,形成了自行車的「斷頭路」。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學者傅彥對北部新區自行車交通系統研究後發現,北部新區在2011年專門規劃建設的自行車道,使用頻率很低。經過調查他發現,各條自行車道之間沒能很好銜接,部分自行車道坡度大,有的還被臨時停靠的機動車佔據,這都造成自行車無法長時間連續騎行。

  要麼無路權,要麼有路權卻很難使用,徐慧芬和傅彥分析,這和自行車交通在目前全市的交通功能中定位不明,有著很大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坡陡彎多路窄 村道通了 行路卻不易
    可是,因為這條路由於資金短缺,加之只是村級聯網路,坡陡彎多路窄,最陡處坡度達60度,上行或下行車輛駕駛員都提心弔膽的,稍有不慎就會翻到數百米的深谷,車毀人亡。這條路也被過往司機稱為達州市的最陡「天路」。何時撫平「天路」?當地群眾翹首以待。近日,筆者走訪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
  • 坡陡路滑北門坡行人頻滑倒
    坡陡路滑北門坡行人頻滑倒北大街北門坡人行道地磚更新後還是有點滑,滑倒行人的事情還在頻頻發生,上周一場雪,北門坡地磚的問題再次引起廣大市民關注,他們紛紛致電晚報熱線,迫切希望這些地磚能防滑,不再摔傷行人。
  • 全國交通專家齊聚重慶交大 縱論山地城市交通緩堵與智能交通建設
    ,緩解山地城市交通擁堵、提升智能交通建設水平?提出應建設以公交為主體、自行車、小汽車、步行等協同的綜合交通體系,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整體優化必須把握好「規劃引領、系統協同、科技創新」三個關鍵措施。    清華大學陸化普教授,針對重慶交通局部職住關係不均衡、過江穿山道路瓶頸突出、公交系統分擔率低、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借鑑國外交通治理的成功經驗提出,要積極調整用地、推進混合用地,大力提高公共運輸服務水平,提供高品質的步行通行環境,優化道路設施、打通道路瓶頸,科學停車供給、合理引導需求,系統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規範交通行為等7個破解重慶交通擁堵治理對策,打造重慶的立體交通。
  • 為何重慶人普遍不會騎自行車?只因太「陡」?當地人:「沒地」學
    為何重慶人普遍不會騎自行車?只因太「陡」?當地人:「沒地」學提到重慶,大家或許會想到重慶火鍋或者酸辣粉,這是大家印象中的重慶。如果大家去重慶旅遊過,相信不止會對重慶的美食難忘,對重慶的複雜路線分布更是難忘!
  • 成都一自行車道被指太窄:放不下42碼的腳(圖)
    每次上下班高峰期,從這裡經過的電瓶車、自行車幾千上萬輛,車道那麼窄,我們只好騎到機動車道上,和來來往往的汽車搶道,非常危險。這麼窄的非機動車道不是糊弄人嗎?希望有關部門能積極處理。市民王女士  每天早上,成都市民王女士都會騎車經中同仁路去上班,每當快到路口時,王女士就會擠上機動車道或人行道,借道行駛一段。
  • 成都現最窄自行車道 市民調侃:放不下42碼的腳
    每次上下班高峰期,從這裡經過的電瓶車、自行車幾千上萬輛,車道那麼窄,我們只好騎到機動車道上,和來來往往的汽車搶道,非常危險。這麼窄的非機動車道不是糊弄人嗎?希望有關部門能積極處理。市民王女士  每天早上,成都市民王女士都會騎車經中同仁路去上班,每當快到路口時,王女士就會擠上機動車道或人行道,借道行駛一段。
  • 南寧長堽至茅橋便道坡陡路爛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廣西新聞網
    市民推電單車上坡有市民反映,從長堽路通往茅橋路的便道 坡陡路爛,好心市民無奈自尋泥沙填路便道不便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鄧色迎 見習記者 林芊芊 文/圖    核心提示    因長堽路修路,茅橋原鐵道口被封閉,為了方便市民出行,新開一條便道從長堽路通往茅橋路。
  • 自行車能爬多少度的坡,物理學家心裡還是有點數
    首先是來看坡度的定義,坡度是地表單位陡緩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距離l的比叫做坡度i,百分比和度數都是坡度的表達方式,百分比的計算公式是 垂直高度/水平距離 * 100%,度數的是tanα=垂直高度/水平距離。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誕生記
    「因為自專路線路是封閉的,所以出入口的設置位置尤為重要,不僅要考慮間隔距離,還必須保證人流進出方便,也要保證出入口與各種交通工具都能銜接方便。」張愷說。張愷告訴經濟觀察報,「街道上建設高架,必須保證不影響街道的正常通行,這就意味著施工只能在晚上進行,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橋梁架起來。」為了儘量減少現場的工作量,全裝配式的橋梁設計方式成為最佳選擇,橋梁的大部分結構在工廠中定製完成,晚上施工時,起吊裝備直接把橋梁吊到墩柱上,最小程度影響路面交通通行。
  • 郊野公園上演山地自行車的「速度與激情」
    掌上春城訊風景層林盡染、賽道蜿蜒崎嶇……12月29日,「2019昆明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在郊野公園打響,近5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山地自行車愛好者,在郊野公園上演「速度與激情」。「2019昆明山地自行車公開賽」由昆明市體育總會主辦,昆明凱路仕自行車俱樂部承辦,昆明市郊野公園、雲南曹朕戶外運動有限公司協辦,共吸引全國各地近500名山地自行車愛好者參加,比賽分為男子公開組、女子公開組、男子中年組和體驗組4個組別。隨著發令槍響,參賽選手迅速衝過起點線,奔向山地賽道,在郊野公園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
  • 3℃的寒風中,來一場青春山地自行車派對
    11月28日上午,清鎮職教城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行車文化主題公園,34支來自全省各高等院校200餘名運動員在這裡共聚一堂,進行全省首個高校山地自行車挑戰賽。雖然氣溫只有3℃,寒風瑟瑟,騎行服顯得格外單薄,但絲毫沒有影響車手們的參賽熱情,一個個摩拳擦掌,只等開戰。
  • 綠汁鎮綠汁村的七十二道拐,彎多坡陡路更險,景色卻誘人得很
    由於只是知道目的地,路途情況並不知道,只能是全部依賴導航而行。昆明至易門段走了一段高速公路和一段省道,省道也不錯,雙向四車道。從易門城出來就開始走盤山公路了,不過道路為剛改建和大修過的,雖然道路窄、陡、彎多彎急,但兩旁自然植被很不錯,還栽種了許多花草,一路欣賞、一路讚嘆。由於道路急彎非常多,以三十公裡/小時左右的速度前行。
  • 「體彩·環中原」2016自行車公開賽暨鶴壁第五屆環淇河自行車賽舉行
    4月9日上午,「體彩·環中原」2016自行車公開賽暨鶴壁第五屆「鶴壁農商銀行杯」環淇河自行車賽在鶴壁市藝術中心盛大開幕。河南省體育局副局長王鵬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鶴壁市政府市長唐遠遊宣布比賽開幕。
  • 揭示新手對山地自行車的三大「誤解」,糾正對變速自行車的誤解!
    變速自行車在今天,騎自行車的人是越來越多的,熱愛騎行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的。在今天,自行車也漸漸地重新回到了它的歷史地位。自行車不再是傳統的單速自行車,而是有了變速自行車。但是,似乎很多人對於變速自行車,或者山地自行車,存在很多的誤解。今天大家一起來看看人們是怎樣誤解的,並糾正人們對於變速器自行車的誤解很多的人是這樣認為的,覺得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加快在騎行時候的騎行速度。
  • 電動自行車,能爬幾度的坡?要是帶上小孩呢?
    電動自行車,身材小巧、騎行輕鬆、不用考駕照、能帶小朋友,特別適合用來在城市裡短途代步。但很多人可能會擔心——電動自行車的爬坡能力怎麼樣?能應付城市中的各種上坡場景嗎? 今天,胖編就來和大家詳細地說說。
  • 重慶人為什麼不騎自行車?受地形限制,而選擇了另一種交通工具
    在外地人眼裡,重慶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市,冬天裡被濃霧籠罩的霧都。來到重慶的第一天就會發現,這裡市民的出行方式與國內其他大城市有一點不同,這裡市區不禁摩,而且街道上看不到多少騎自行車的市民,這是為什麼,是不會騎自行車嗎?
  • 這些路段坡陡路滑請繞行
    為保障雪天城區、公路出行安全有序,交警部門已啟動雪天惡劣天氣工作預案,全力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交警部門介紹,此次暴雪天氣將嚴重影響駕駛人的正常視線、視距,大幅增加車輛間追尾、碰撞的隱患,以及二次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
  • 古絲路緣何成山地自行車賽黃金賽道——首屆穿越絲綢之路(國際...
    25日,「隴越騎聯」2020穿越絲綢之路(國際)山地自行車多日賽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收官。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主流聯賽推遲、大型賽事取消,體育賽事與產業受到不小衝擊。然而,這場在西北舉辦的大型山地自行車多日賽,卻展示出山地自行車運動的蓬勃活力和產業復甦的強勁動力。
  • 2020年貴州省高校山地自行車挑戰賽來襲
    11月28日上午,由貴州省體育局、貴州省教育廳主辦,貴州省山地戶外運動管理中心、貴州(清鎮)職教城管委會、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省汽車摩託車自行車運動協會承辦的2020年貴州省高校山地自行車挑戰賽在清鎮職教城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行車文化主題公園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