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磁器口到朝天門,從五裡店到四公裡,穿梭主城,你有哪些出行方式可選?開車,乘公交輕軌地鐵,或乾脆步行……如果騎自行車,你意下如何?
這樣的回答也許會讓人大跌眼鏡。在一座普遍沒有非機動車道、坡陡路窄的山地城市裡騎行,這樣的選擇也許並不明智。
據重慶市交通規劃部門不完全統計,隨著新城區道路的不斷拓展,全市主城已有上萬人經常騎行自行車上下班,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方興未艾的自行車交通
家住童家橋、工作在解放碑的市民孫鑫,就是一位騎行的上班族,只要不下雨,他會選擇早上7點背著背包推車出門,從沙濱路、牛滴路一線前往渝中。
王迎迎也愛騎車,她是重慶大學2013級研究生,在虎溪大學城的讀書生活讓她習慣使用自行車代步。「經濟、低碳、自由,這就是我選擇自行車的理由!」王迎迎說。
重慶設計院道路交通工程師顏豔霞在對主城自行車交通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隨著新建城區不斷擴大,以及老城區交通路網的不斷完善,使用自行車滿足日常短距離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有數據顯示,未來5—10年重慶主城自行車出行佔整個交通出行的比例有望達到5—10%。
無路權,城市交通功能定位不明
熱愛之餘,孫鑫和王迎迎也有騎行的顧慮。孫鑫最擔心安全,濱江路車速很快,有的小汽車隨意變道,對共用車道的騎行者來說非常危險。王迎迎特別擔心雨天,因為她無法一隻手握扶手,一隻手打傘。
交通工程師徐慧芬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騎行主城的最大問題是,自行車交通無路權。自行車與機動車要麼共用道路,要麼在人行道上騎行;絕大部分橋梁和隧道還禁止自行車通過,形成了自行車的「斷頭路」。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學者傅彥對北部新區自行車交通系統研究後發現,北部新區在2011年專門規劃建設的自行車道,使用頻率很低。經過調查他發現,各條自行車道之間沒能很好銜接,部分自行車道坡度大,有的還被臨時停靠的機動車佔據,這都造成自行車無法長時間連續騎行。
要麼無路權,要麼有路權卻很難使用,徐慧芬和傅彥分析,這和自行車交通在目前全市的交通功能中定位不明,有著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