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可能整個小學階段,有一件事情,數學老師給大家強調過的次數不低於100次。做應用題或其他有單位的題目的時候一定要帶單位。
到初中時候,老師也還是經常會提醒大家,有單位的一定要帶單位。
為什麼說帶單位這個細節這麼重要?
記得有一位老師是這麼說的:一道題即便是算出來的答案是算對,但是忘記帶單位,那麼也是要扣1分的。一題扣1分,如果說10題那就扣了10分,那麼你與年級前50名基本無緣了。
小學階段學了不少的單位,比如最常見的長度單位、質量單位以及時間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等等。
不同類別的單位之間是無法進行比較大小的。比如說1米與1千克是無法比較大小的。
即便是同一類單位,為了比較大小,也是需要把單位換算成統一的。有時一道題目中給的單位不同,這種在應用題中往往也是小陷阱,記得計算時要換算成相同單位。
為了準確地描述某一個物體的形態(長度、高度、重量等等),我們通常需要給這個物體一個具體的數值以及合適的單位。即便是同一類的單位也有多種。
為了避免造成數值過大或者過小,根據不同的精確度,人們通常會使用合適的單位。
因此在填寫單位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前面給的數來確定單位。比如上圖中: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7(毫米)。試卷上孩子選的是釐米,顯然小學的數學課本還不到1釐米的厚度,所以說這和生活常識有關,而且題目也有意把這個數字弄得偏大就是為防止產生爭議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年齡的單位是「歲」,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說抱在手裡的嬰兒,我們一般就不會問,這個嬰兒多少歲了?而是問,嬰兒出生幾個月了?
對於問在已經在上小學之後的孩子,也不可能再問這個孩子幾個月了?不然聽得多彆扭。所以說具體的數值加單位給了一個準確的描述。單位的使用是與我們的生活常識息息相關的。如果說使用單位錯誤會造成很多笑話。
相信很多網友都看過一個視頻段子:家長質問孩子填的長度單位,洗衣機高1(釐米)?鑰匙長5(米)?鉛筆長15(米)?後面一句大家自己補充。
雖然說是個笑話視頻,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確實還是有不少小朋友犯過類似的錯誤。
有一位女性網友吐槽:誰家的床有我家的大?床長200(米),寬180(米)。說的就是自己的二年級的孩子剛學長度單位,對長度單位沒有概念,只是胡亂填寫。
有小朋友做過這樣的題目,圖片上畫了一張課桌,問課桌大約高多少釐米?需要填寫數字,後面給了單位釐米。然後就有孩子,直接用直尺量了一下圖片上的桌子的高度。寫量出來的(3)釐米!
這也是沒有理解題目所表達的意思。圖片只不過是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表示這是一張桌子。其實這就跟我們的一個生活常識相關了,正常的課桌大約高75釐米左右。
否則按圖上畫的量,一棟房子呢,那是不是也就也只有幾釐米高呢?這顯然不是。因為這不是按1:1的比例來畫的。
說到樓房的高度,前不久有一位家長在網上發了一個關於長度單位的數學題,是一道小學二年級的題目。
一幢樓房高80()。後面是需要填單位。感覺填分米和米都行。
樓房有別於平房,兩層以上的房子都屬於樓房。那麼80分米的話就是8米,二兩層的樓房差不多是8米的樣子。
如果是80米,像那種高樓大廈,80多米其實也很正常。莫非「幢」就是特指高樓大廈?
這一題大家覺得填分米還是米合適?還是說兩種答案都可以,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下你的看法。
看一下這道小學三年級的數學題,和時間單位有關。中央一套新聞聯播時長()?有三個選項,A.7時30分;B.30秒;C.30分。
新聞聯播每個人都不陌生,每天19:00開始到19:30結束。節目時長是30分鐘。這裡30秒的選項其實是一個小陷阱,可能會有極個別比較粗心的孩子選到這個選項。
剛開始學習單位,有些小朋友是由於粗心,忽略了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還有可能是對各種單位沒有清晰的概念,理解得不是很清楚。
當然家長也不用太擔心,隨著學習的進行,這種情況很快會得到改善。
帶單位這不僅僅是數學這一門課程,到初中以後做物理、化學題都是需要帶單位的。希望大家在小學階段就把這個良好的習慣培養好,避免因為這種小細節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