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有兩個五星級市長,與其經營的爛城市形成強烈對比,陳菊與賴清德。
這兩個「臺獨」長期經營高雄市與臺南市,民調滿意度總是名列前茅,市民以「花媽」和「賴神」暱稱之,是南臺灣的兩個「太陽」,也是民進黨神壇上最顯耀的偶像。
圖表來源:作者收集(下同)
不過,高雄市與臺南市是「六都」裡最好的嗎?事實正好相反,六都之中,高雄臺南乃殿後的爛城市。在全臺20個縣市裡,也屬中段,談不上好城。那為什麼兩個市長的民意支持度居高不下呢?這就有學問了,他們正是臺式民主制度下,最扭曲的樣本。
陳菊統治高雄長達11年,賴清德7年,現在回首市政,沒啥「前朝」因素可供遮醜的,那麼,先看些數字,再回頭解構這神秘的高滿意度。
市民賺多少?花多少?
城市指標參數,我們先來關心市民能賺多少,又能花多少?看看這南臺兩都的市民,有多少錢打發人生。
2016年,全臺民眾月平均薪資是36825元(新臺幣,下同)。臺南31669元,高雄32210元,都低於平均值。北臺灣的臺北市42830元,新北市34739元。全臺最高的是具有最賺錢之科學園區的新竹市53141元。六都中,墊底的是臺中市30771元。這裡的平均薪資,是不包含紅利的底薪,也只針對加入勞工保險的受薪族,不過仍具參考價值。
比較有趣的是,離島馬祖的薪資還高於臺南高雄,金門則幾乎與臺南一樣。
由於各城市的物價不同,故而只看「薪資所得」不能呈現生活水準,還要看「市民可支配所得」與「市民平均消費支出」。
在「市民可支配所得」上,以2015年「主計處」的統計看來,全臺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為311256元。臺南市269302元,高雄市319905元,臺南在六都之中年年敬陪末座,高雄名列第三或第四。相對的,臺北市是426633元,新北市則是305575元。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乃「每人」平均數字,若看「每戶每年可支配所得」,新北市則比高雄多,換言之,新北市每戶底下的人數較多,所以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較少。若以家庭為單位看所得,臺南高雄長期是最後兩名。
在「市民平均消費支出」上,以2015年「主計處」的統計看來,全臺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是20421元,臺南市是18110元,高雄市則是21191元。臺北市是27216元,新北市是20315元。很明顯臺北市物價偏高,周邊的新北市較低,下面的桃園市更低,足以解釋為何在北部工作的人,集中選擇新北與桃園居住。
從消費面向上來看,臺南高雄物價較低,但在「可支配所得」中扣除消費後,臺北市民可存款的金額還是較高,新北高雄差不多,臺南市民能儲蓄的金額相對低。
從「賺多少花多少」來看,身為臺灣第二大城市的高雄市,可謂名不符實,因為新北與臺南都是才升格為「直轄市」的,高雄市則否,這城市一直拿到的就是僅次於臺北市的「中央」撥款金額,卻讓市民的物質生活與臺北市有很大差距。
那麼難怪,高雄人口增長停滯,結構老化,因為能賺錢的市民都大量外移到北部與中部討生活,以致臺中人口現在快要追過高雄,而高雄的「立委」席次,還因此要被減一席。至於劣等生臺南,就更不必說了。值得一提的是,從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能力來看,臺灣城鄉貧富差距並不大,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在看城市競爭力以前,先看下人口問題。
人口外移與老化
看近三年六都的人口消長,高雄市是唯一連續兩年呈現負增長的城市,臺南的人口增長也是第五名。隨著臺北與新北房價近十年來的驟升,人口外移到桃園十分明顯,臺中升格成「直轄市」後,也有顯著增長。臺南並沒有因為升格而有明顯增長,高雄則是停滯轉負。
在六都人口老化的現象上,臺北市也因房價飆到極不合理的價位,物價又高,以致生育率嚴重下降。南臺灣的房價物價較低,又是「直轄市」,理應能吸引更多外縣市人口移入,但臺南高雄老化問題的嚴重性僅次於臺北市,顯示其主因乃產業不振,青年人口外移。
高雄市內部,人口高度往某區移動,其他區域萎縮,可見區域發展嚴重失衡,產業規劃不佳,轉型失敗。民進黨掌控高雄近20年,早先以重工業與貨運為主的產業因刻意轉型而萎縮,舊的去了,新的還是不來,才會造成如今的發展失調。
那麼,高雄都沒建設嗎?也不是,陳菊可會舉債搞建設了,賴清德亦然,以下我們來關心下財政問題。
負債纍纍,市民背債無感
臺灣22個各縣市地方政府總負債8875億,光高雄市就佔了2575億近三成,是臺北與新北的總和,高雄市民平均每人負債92691元,新北市民每人負債34476元。負債王陳菊,從市民的平均薪資就看得出來不是個會賺錢的老闆,面對債臺高築,她也只有一招,就是向「中央」要錢。
2017年度撥給高雄的統籌分配款原本是279.42億,蔡英文為討好陳菊,「菊姐你要的都有喔」,立馬從其他計劃項目增加了近59億元。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的原始版本,蔡英文分配給高雄1823億元,佔總額的20.72%。然而,這些錢可不是拿來償債的,是拿來投資的,故而高雄負債纍纍,仍在拼命花錢建設。
舉債建設不是錯,但長年來撒錢建設還看不到成果,這才是問題。按蔣經國只花10年,造就臺灣經濟奇蹟,民進黨搞了20年,還搞不起一個城市,不但搞不起來,還每況愈下,孰優孰劣,何須多言?
地方政府的歲入有兩種,一為自籌財源,一為非自籌財源。非自籌財源就是「中央」每年撥款或額外補助,自籌財源就是來自稅收如房屋稅、契稅、使用牌照稅等地方稅。
看自籌財源比率,就知道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下表可見,臺南與高雄又是自籌財源比率最低的,換言之,這兩個「臺獨」為了選舉,不太願意抽市民的稅。對市民而言,生活品質提升,又不加稅當然很好啊,但不加稅,產業不振,又要拼建設,錢從哪裡來?債又如何償還?
那麼,臺南高雄的自籌財源都用在哪裡呢?
用在人事,也就是政治酬庸。
臺南市的人事成本佔自籌財源的104.2%,高雄市佔109%,換言之,這兩個城市自己賺的錢,還養不起員工,在六都之中又墊底。以金額來看,臺南高雄的自籌財源加起來,還不如臺北市。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員工呢?地方政府不斷增加約聘人員、臨時人員,其實大都是樁腳,選舉時要用到,選舉後要酬庸,利益輸送是典型的地方政治型態。當然,樁腳更大的財源還來自各種基礎建設,鋪馬路找誰?做路標找誰?這些錢當然來自於「中央」,而非來自地方政府自己賺的盈餘。再者,軌道基礎建設的好處是,樁腳有內線消息可炒地皮,這更肥,這樣就懂,為何說前瞻軌道建設,是拿來綁樁選舉用的。
既然自己賺的錢還不夠養自己人,那麼償債的錢哪裡來?不是賠錢城市的市民喔,而是全民買單,因為城市搞爛了,最終還是得「中央」來救。當然,不會有地方首長因為將城市搞到破產而被追究刑責的,他們還能回學校教書,倒黴的是全體民眾。因此,市民背債無感,市長欠債無懼,反正是別人還債,所以債多不愁啊。
城市競爭力
六都的資源多,人口多,又是工商業重鎮,所以在20縣市中競爭力排前自屬正常。下列表格是2016年臺媒根據當局發布的資訊歸納製作。臺北與新北為全臺最具競爭力都市,高雄作為第二大城市,競爭力除了輸「直轄市」臺中,還輸非「直轄市」的新竹市、嘉義縣。臺南市除了在六都墊底,在全臺縣市中也只排在中間,根本沒有「直轄市」的格局。
在「經濟與就業」上臺南市還輸給小小的新竹市。唯有在「教育與文化」方面臺南表現不俗,因為畢竟是古都。在「治安」上,臺南更是全臺最差。在「地方財政」部分,臺南高雄是六都最差,全臺排名也只在中間。「社會福利」,臺南接近墊底。
所謂「幸福城市」較為主觀,老中青的想法不同,不過從以上列表中,你可以自行判斷哪一個城市最適宜居住,而我看不出臺南高雄有何資格名列幸福城市。
爛城市,市長為何五星級?
根據政治經濟學理論,民主制度下的選民,普遍屬於「理性無知」(Rational Ignorance),簡言之,由於自己的一票根本影響不了大局,所以選民不會花時間成本去了解政治,廣義的「知識分子」也不例外,所以對政治無知,其實是一種理性(或理智)的表現。
這篇文章裡的數字,就算透過暢銷的媒體公布,也不會引起選民深入探究。事實上,也只有針對知識分子的媒體,才會有這種揭露文章,而本文的簡述,充其量只是「皮相」,若真正深入到數字裡分析,城市隱而不彰的危機,只會更觸目驚心。
在民主制度下,政客與利益團體之所以能藉由濫權進行貪腐,基本就是仰賴「理性無知」的選民本質。打個比方,選民都是淺碟子,能承載的東西很少,政客只需要精心設計一些極簡化的「產品」餵食選民就能獲取選票,例如:意識形態、謠言、聳動的數字、似是而非的概念等。
選民無知,但因有利可圖,利益團體對政治卻很熟悉,他們躲在政客端出的選舉支票背後,微調遊說策略,將利益導向自己,而選民渾然不覺。從地方政府的自籌財源多放在人事開銷上,就可以了解何謂「少數人系統性剝削多數人」。
臺南高雄市民確實覺得市容變美了,文化感提升了,交通較便利了,因為陳菊賴清德都將錢灑在這些讓選民」有感」的地方,以博取美名,以圖利利益團體,方便下次選舉。然而,選民看見的是極小的一部份表象,對內裡敗絮,一無所知。
財政持續惡化,產業不振,社會福利不佳,治安不好,醫療不及格,許多項目除非移居其他縣市,市民感覺都不明顯。溪河的兩岸立了藝術街燈,廟宇旁換了美觀的招牌,公園多了好幾個,市長不時出來吆喝「我們是幸福城市」,市民傻傻也就信了。
從臺南與高雄的經營來看,陳菊與賴清德實無治理本事,但卻有高人一等的宣傳技巧,市民被唬得一愣一愣,慶幸自己有五星級市長,但到了北臺灣工作,才發現南北所得落差超過物價落差。
民選地方首長,自我形象的塑造為第一要務,它能在民意調查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並足以掩飾大部分施政上的敗筆。市民只以為自己有好市長,卻不知身居爛城市。關鍵在於,許多市政的腐敗,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顯現,而彼時,原來的市長早已因民調高而晉級「中央」,禍害更多選民。
高雄與臺南,民進黨做得再爛,還是能繼續執政,因為在選民的淺碟子裡,只夠放「五星級市長」,容量不夠放「一星級城市」。
選民理性無知,全世界皆然,地方首長愛作秀,實行西式民主體制的地區皆然,討好無知選民的方法,並非高難度的政治技術,所以問題不是出在選民,不是出在政客,而是出在西式民主體制。
民主失靈,主因是政客失職,沒有懲罰,選民選錯,也不會有立即的損失。政治經濟學家認為最有效的補救方式,就是喚醒選民,懲罰政客,以減少不負責任的政見或政策。只是從臺灣的例子看來,選民是善忘的,也是善變的,壞政客有時賣個乖,裝個萌,以往的惡劣行徑就被選民忘光了。
故而改變之方,恐怕不是喚醒選民,而是儘可能縮小票選政治的範圍,不要讓「無知」獲取太多的決定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