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政治這樣坑害地方:一個城市,兩個人間

2020-12-20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一個城市的沒落,原因可能是賴以維生的產業蕭條,或者是另一個鄰近新城市的興起,通常脫離不了經濟因素,跌為臺灣第三大城市的高雄市就是如此。這個民進黨執政超過20年的城市,還有一個凸顯其破敗的重要觀察面向: 行政區重劃。

臺灣現在所謂的「六都」,來自於馬英九執政時期的行政區重劃政策。高雄市原本就是「直轄市」,在行政區重劃裡,將原高雄市(簡稱原高市)與原高雄縣(簡稱原高縣)合併成一個幅員人口更大的城市。政策初衷是讓城市的行政與財政獨立,讓城市發揮區域火車頭的作用,提高競爭力,緩和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

由於行政區重劃直接牽涉到地方政治結構與利益,問題相當複雜,在此我們先將題目限縮在高雄縣市合併的具體問題,看一個城市,兩個人間。為求簡單明了,我用幾個關鍵字來引導內容。

八年與五億

高雄市六龜區某山區道路於2009年遭風災土石流所毀壞,至今八年,市府尚未修復完成。由於直接切斷了前往溫泉觀光區的路以及農作物運輸幹道,所以當地業者與居民八年來都積極懇求市府修路,但訴求未果。這可不是一般鄉間,而是臺灣大都會,何以一條路修八年修不好?

市府的回答是,此山區地質脆弱,修復工程設計複雜,需要的資金龐大,但多年請求「中央」在工程技術與資金上提供協助未果。

五億新臺幣是大錢嗎?高雄縣市已合併,公務人員與預算都已大幅增加,為何還要向「中央」要錢?同樣一個高雄市府與市長,「中央」與地方合作投資超過300億的資金打造一個多功能經貿園區,怎麼修一條山路八年修不好,原因還是太貴?再者,高雄市舉債了2500億,卻為了區區5億向「中央」要錢?

19倍與2倍

原高縣的幅員面積大約是原高市的19倍,但原高縣人口126萬,原高市人口151萬,一個地廣人稀,一個人口稠密。另外,原高縣能分配到的預算31.4億,原高市則為16.6億,一個幅員超過19倍的地區,預算只有2倍。也就是說,即便縣市合併成一個大城市,在高雄市內仍有市區與鄉間之分。

前面所提的多功能經貿園區,是高雄市最重大的經濟建設,但地理位置仍在原高市而非遼闊19倍的原高縣。無論此經貿區設置於原高市的理由為何,其結果當然會使得原高市與原高縣的差距拉大,違背了縣市合併的初衷。

如此我們可大約明白為何一條山區公路修八年修不好,五億也算大錢,因為它位於預算分配遠小於原高市的原高縣。六龜居民直接了當地告訴媒體,他們幾個社區的選票數量加起來還遠不如原高市裡的一個「社區」,所以市府不會積極處理問題,預算也不能相比。

原高縣的六龜區年度預算只有一億六千萬,原高市的三民區2億4千萬,小港區3億1千萬。人口雖不能相比,幅員卻是好幾倍。而這只是高雄市行政區發展不均的其中一個縮影。前高雄縣長楊秋興直言,高雄市政府沒有把資源分配給原高縣地區,因為人少票少,以選票考量市政建設。

20個與1個

高雄市不但經濟發展各區落差大,攸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資源落差也很大。以醫療條件為例,原高市某區大型醫院有50種門診科目,20位醫師。六龜區衛生所則只有5種門診科目與一位常駐醫師。

一位醫師,在偏鄉可能一天只能門診五位居民,在市區一天門診五十位,所以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上必然不均。偏鄉常駐醫師不是每天都在,在遼闊的行政區裡居民看診的交通時間本來就比市區長,道路中斷則又延長了往返醫院的時間,有老年居民對媒體說,看個醫生通常要花一天時間。

這原本是城市與鄉村的基本差距,但我們在討論的可是城市內部的事,而非城鄉差距。

1800億與0

充滿爭議的前瞻計劃裡的軌道基礎建設,高雄市拿到全臺最多的預算1800億,所規劃的軌道絕大部分在原高市行政區內。所以,城市裡的偏鄉,醫師還是一個,居民往返醫院還是要一整天。同樣是高雄市民,有的地方可享受1800億的捷運,有的地方修公路連5億都拿不出來。

醫療資源差距大,教育資源差距也大,在城市裡的「鄉下孩子」,永遠輸在起跑點。媒體訪問兩個地區的小學生,市區孩子的夢想是做程式設計師,旅遊節目主持人,偏鄉孩子的夢想是運動員,美髮師。雖然職業無貴賤,但同樣都是高雄市的孩子,夢想卻兩極。

重點是,原高縣年輕人多外移,跑到原高市找工作機會卻發現,這裡的年輕人也在外移。

直到媒體深入高雄曝光了差距,高雄市府才出來粉飾:高雄基礎建設在原高縣與原高市的比例是6:4,很用心在弭平城鄉差距。至於那五億的山區路.......還在向「中央」討錢。

為何大家都要搶升級「直轄市」?

全世界發達經濟體都沒有像臺灣這樣,小小几分地搞六個大都會,連大陸都只有四個。其實,馬英九原來的計劃,是3都15縣,只將臺北縣市合併,高雄縣市合併,臺中縣市合併升格。但當時臺北市,臺北縣,臺中市都是國民黨執政,民進黨吵鬧不休要爭綠營縣市升格,在馬英九妥協下最後才變成六都。

為什麼要搶升格?因為一般縣市與「直轄市」在財政,人事職等,舉債空間,公務員編制及權限上落差很大。簡單講,搶升格就是搶錢,搶糧,搶人。

「直轄市」與一般縣市的差距在於:

1. 「直轄市」市長可參與「中央行政院會」,等於是「內閣」成員,一般縣市首長不行。

2. 「直轄市」市長以下的一級主管,職等都比一般縣市同職位的公職高,也就是薪水與權力較大。

3. 「直轄市」的公務員編制增加約2000人,但原來的鄉鎮編制並沒有精簡,等於多養了很多公務員,意味著城市的人事成本激增。

4. 「直轄市」能分到的「中央」預算更多。

5. 原來民選的鄉鎮市長,升格「直轄市」後變成市府官派的區長,意味著更容易掌控選舉樁腳。

6. 「直轄市」的舉債上限更高,意味著市府若財政處理不好,市民可能要背更多債務。

故而在討論縣市合併升格的當時,輿論多預測此政策將衍生諸侯割據的局面,抗衡「中央」。後來的發展也的確如此。

這是馬英九諸多政策裡的重大錯誤,因為當大家都搶升格的時候,沒升格的縣市只會與「直轄市」差距更大。「直轄市」的擴大,形同地方諸侯,又使得「中央」更難管理地方,勢力大增的地方首長得以利用政治籌碼,威逼「中央」釋出更多資源,與政治妥協。

於是,馬英九養出了民進黨的「儲君」賴清德、鎮黨之寶陳菊,以及諸多臺獨中生代,並在2014年後,大幅剷除了國民黨的地方根基。

其實當時輿論有很多反對城市升格的分析,但是兩個政黨基於各自的政治算計,少見地合作推動了這項政策。臺北縣由於獨立升格,沒有與臺北市合併,問題較少。臺中縣市合併,由於資源分配勉強還算公平,城市經濟也做得不錯,所以問題也不大。但是南部的臺南縣市與高雄縣市合併,問題就很大,因為這兩個地方的城市資源投入,多傾向於能獲取選票的門面工程。市民覺得市容變好了,收入卻沒增加。

擴大城市為何沒有加速進步?

政黨間因「直轄市」首長的黨派立場,而衍生的政治消長問題,倒不是民眾最需要關心的。我們必須追究的是,為何擴大城市規模,卻沒有加速進步?城市內的「城鄉差距」依舊?

如果制度是官派地方首長,那麼地方官權力財力的擴大,意味著政治責任也得隨之提高,做不好就要被換掉。但臺灣的制度是民選地方首長,故而地方官勢力變大,只需要將多數資源投入選票較多的地區,連任機會就大(這就叫做政策買票),做不好也可能長久執政。陳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即便不考慮選票,純從經濟面來看高雄市的發展,此地無疑是要靠工業維持城市發展的地方,但原高縣幾乎都是農業區,投入基礎建設的回收效益比較低,故而還是要回頭讓屬於工業區的原高市來養比它大19倍的原高縣。

原高市在1980年代是靠著高雄港與加工出口業發展的富有城市,但後來大陸沿海港口興起,加工出口業外移,民進黨執政20年沒有相應的經濟對策,所以沒落至今。馬英九時期,陳菊前往大陸推銷的是農產品,高雄市還靠大量的陸客觀光財,尚不足以填滿她的「面子工程」所造成的財務黑洞。

這些面子工程明顯是要打造一個文化觀光都市,偏偏民進黨奪了權之後,兩岸關係惡化,斬斷了最多金的陸客來源,使得此城市驟然消失了一大財源。而前債都還沒解決,觀光業就停擺,連原高市都極速面臨蕭條,哪還談得上養原高縣呢?

相較之下,原臺中縣本來就是工業區,所以城市經濟還能維持正常運作,並吸收了大量的高雄市勞工。至於臺南市,就與高雄市處境類似,連小小的蝨目魚產業都不保。

對比於陳菊、賴清德在政治上的扶搖直上,他們所治理多年的城市,卻破敗得很難堪,可見八年前政治算計下爭取的城市升格,形同奪民財以墊高政治身價。

所以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說「高雄又老又窮」,逼哭了不少高雄市民。

結語

城市升格的基礎,用常識想也知道是在於經濟發展,臺灣內需市場太小,大都會區要有競爭力,都得靠對外貿易。高雄市的主要問題在於,大部分的投資都還沒得到實質的進帳,就貿然與原高縣合併,最後原高縣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原高市還在不知道廠商來源的情形下,做龐大的基礎建設,變成一個不知道何時能填滿的財務黑洞。

幅員愈廣大的地區,問題愈多,管理也愈複雜,若按照高雄市府的說法,原高縣得到六成的建設資源,整個高雄市還如此破敗,是否顯示原高縣拖累了原高市的發展?2500億的舉債,又倒底有幾成分到了原高縣?

那個高呼「九二無共識」的陳菊,權傾朝野,她在高雄市的部屬現在許多都盤踞於「中央」,成為當朝新貴。

那斷了八年未能修復的「直轄市」道路,足堪為臺灣在選舉民主下沉淪的鐵證。

相關焦點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國民黨張斯綱:這次地方選舉,是2012年以來對...
    11月24日,2018臺灣地方選舉將拉開帷幕,作為臺灣省省會,臺北市的選情自然備受關注,而士林北投選區則是臺北市比較大的選區,政黨分布、產業形態更加多元。目前國民黨在這一選區有兩名新人出線,同時還有兩名爭取連任的現任「議員」,情勢尚好,但士林北投區向來屬於偏綠選區,加上新黨、臺聯和無黨籍各有強將,接下來應該還有一場激戰。
  • 臺灣地方選舉過後 「九二共識」成了熱詞
    國民黨高雄當選市長韓國瑜(來源:臺灣聯合網)海外網11月25日電臺灣地區24日舉行 「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國民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斬獲15個縣市長席位。臺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25日呼應了韓國瑜的說法,她表示,未來臺中不談政治只拼經濟拼民生,「九二共識」最能發展經濟,帶來和平,是可以給民眾帶來好日子的共識。此外,在臺灣選舉中得票率第二高的南投縣長林明溱也表示,自己舉雙手贊成「九二共識」。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無黨派牛煦庭:為了代表年輕人參選,我退出了...
    11月24日,2018臺灣地方選舉將拉開帷幕,除了傳統的藍綠爭奪外,也有不少新黨、無黨籍參選人,其中不乏一些年輕的新面孔。這些年輕人對於臺灣當局的政策十分不滿,直指民進黨失信於民,施政無能等問題,對於政治,他們有著一腔熱血,更有人直言「要青年參政開路」。 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三篇,受訪者為桃園市龜山區「市議員」侯選人、無黨派人士牛煦庭。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國民黨徐巧芯:沒了黨產的國民黨該如何選舉?
    11月24日,2018臺灣地方選舉正式開始投票。除了讓人激動的「韓國瑜熱」外,這次選舉,國民黨也特別關注年輕人,並在政策上對年輕「候選人」給予支持。我們也期待本次選舉,這些「首選族」能夠取得成功。 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八篇。受訪者為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的發言人、臺北市松山-信義區的市「議員」候選人徐巧芯。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金燦榮:民進黨大敗,美國手中的「臺灣牌」快爛了
    這似乎是臺灣選舉政治的一個規律:選一個不是因為他好,而是因為另一個實在是太爛了,臺灣選舉政治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比爛怪圈」? 金燦榮:年輕人去意識形態化以後,明顯站隊藍綠的人數在減少,有民調顯示,現在不認同兩黨、認為自己中立的人群比例比認同藍綠兩個加起來都要高。這是一個新現象,大家不怎麼站隊了,「看人不看黨」好像成為新的潮流。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國民黨黃健豪:陳水扁時期,連戰、馬英九是很多...
    2018臺灣地方選舉明日就要拉開帷幕,眾多爭議也將在明日揭曉。本次選舉,國民黨推出了不少年輕新人,期待為沉悶已久的臺灣政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六篇,受訪人為2018臺灣地方選舉國民黨臺中市第八選區(北屯區)「議員候選人」黃健豪。
  • 臺灣九合一選舉的一些數據及其它
    臺灣地方行政長官選舉已經塵埃落定,雖然臺北地區由於選務方面的問題,可能有重選的可能,不過基本大局已定。
  • 2018臺灣地方選舉| 國民黨李明賢:至少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沒有...
    2018臺灣地方選舉將拉開帷幕,除卻藍綠陣營代表人物的表演外,不少新生代「候選人」脫穎而出,引發了各界關注。本文採訪對象李明賢便是國民黨青壯世代的代表。有著十多年近距離接觸臺灣政治人物經驗的他,此次將參與到內湖-南港選區「議員」的選舉中。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五篇。
  • 錢錢錢,選舉政治就是個錢坑
    民主化後,政務官往往來自於選舉,或由上層當選者指派,不一定具有完整的相關歷練。比如說在臺灣,「總統」是選出來的皇帝,不受民意(民意代表,下文簡稱民代)監督,「行政院長」是「總統」指派的丞相,主導各種重大政策(大部分是皇帝交辦下來的)。但政策是否能得到預算去執行,由選舉產生的「立委」說了算。這樣看就清楚了,做事的官,為上下兩層,透過選舉產生的「主」所支配與制約。
  • 崔天凱:臺灣地區的選舉是中國臺灣省的地方選舉
    12月27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薇觀世界」主持人田薇連線採訪,就臺灣問題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回答了主持人的提問。主持人田薇:明年臺灣地區選舉會否導致中美關係中的涉臺因素進一步突出?中方是否做好了應對準備?崔天凱大使說,必須明確,臺灣地區的選舉是中國臺灣省的地方選舉。
  • 專欄 沒有硝煙的戰爭──臺灣九合一選舉側記
    如此多的職位可能會讓大陸的朋友眼花繚亂,對於大陸的朋友來說,其實只要很簡單的做個模擬:想像您現在位處在上海、北京,而你必須要在一天內選出直轄市的人大代表、市長、區長、居委會領導等,這些官員在一次選舉中更新迭代,除了中央的領導與官員之外的,身邊的地方性幹部全部都要進行選舉。如此所涉及的層面之廣或許可以讓大陸朋友有個概念。
  • 臺灣歷年選舉概況
    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  2005年12月3日舉行了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三合一」選舉),選出島內第十五屆縣長、市長、各鄉鎮市長,以及各縣、各省轄市的第十六屆縣市議員的選舉。針對這次事件人們已有所懷疑,有輿論認為,有可能是選情緊張,因此進而引發兇手企圖槍殺,也有輿論表示,選情在槍擊事件之前泛藍聲勢高漲,連宋當選在望,認為支持者沒有理由與動機去槍殺一個即將下臺的「總統」,而是民進黨為了選舉而上演「苦肉計」。
  • 讀者投稿:2018臺灣六都市長選舉
    兩年過去,又到了新的政治勢力博弈階段。然而,雖然蔡英文當局內政外事一塌糊塗,民怨四起。國民黨仍然不見起色,因此可預期的是:一旦2018「六都」國民黨全部失守或苟延殘喘仍然只剩一都,那麼2020國民黨將提前出局,且極易泡沫化,藍色勢力群龍無首進而崩潰。因此2018臺灣地方縣市選舉不但是藍綠政治勢力此消彼漲的前瞻態勢,更是兩岸問題走向新節點的標誌。
  • 一個禿子掀起的政治熱量,已經點燃整個臺灣
    過去學運一直在臺灣的領袖王DAN說,這次要是政權輪替就是等於讓臺灣復闢。說真的,我有些替這些位標榜人權自由的大陸人物,感到不好意思。民主政治就是政黨輪替,臺灣目前基本面還是兩黨制。假如不能輪替,是不是乾脆一DANG專政就好。有些人這輩子都是站在反對立場,但骨子裡還是留著一樣的血,差別只是是否得逞而已。民進黨於是前兩天在高雄搞了一個動員三萬人的造勢大會。
  •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藍綠地方板塊有望改變嗎?
    圖片來自臺媒 「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地方選舉」,指9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舉行,包括「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 2014年「九合一」選舉是馬英九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的首場全臺地方選舉,此後只有「地方選舉」和「中央選舉」(即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院」)兩個層級的選舉,每隔兩年輪替進行。 目前,臺灣各地縣市長候選人主要如下(字體加粗的為競選連任者):
  • 2018是選舉年還是政治災難年?
    以臺灣民眾對政治的熱衷,這種為選舉而激烈爭鋒、彼此攻訐的場面,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回頭深思,如果民主只剩下政治人物爭逐權位的激情,卻忘了政治的目的旨在解決眾人之事,或忘了要求掌權者將力氣和資源用在服務公眾、發展社會;那麼,臺灣民主政治的內涵將何其淺薄,何其可悲!不幸的是,這恐怕正是臺灣要面對的現實。連年的選舉動員,無限拉長的鬥爭戰線,愈來愈政黨偏私化的行政決策思維,不僅不斷將政黨政治拉入「你死我活」的惡鬥泥淖,更把社會的公共資源投入「執政者」私心屬意的領域。
  • 吳啟訥:對臺灣選舉結果的嚴重誤讀
    臺灣「縣市長」選舉結束後,兩岸輿論對選舉結果出現若干種解讀。其中有一種推崇西式「民主」制度的見解。這種見解,是對臺灣選舉結果的嚴重誤讀。臺灣自開放「黨禁」、全面推行各級「民代」和「行政首長」選舉以來,除鮮有技術上的做票賄選外,政治的根本目標遭曲解,政治的根本道德準則並未得到遵循,在這種背景和選舉文化下輪替,其實是「淺碟政治」的體現。
  • 臺灣最大規模「地方選舉」今舉行 22縣市長全改選
  • 臺灣地區選舉
    2005年臺灣「三合一」選舉2005年12月3日舉行了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三合一」選舉),選出島內第十五屆縣長、市長、各鄉鎮市長,以及各縣、各省轄市的第十六屆縣市議員的選舉。2004年「總統」選舉2004年3月20日臺灣第三次直接「總統」選舉舉行,由尋求連任的陳水扁與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弱多數,勝出國親連戰與宋楚瑜聯盟當選。
  • 臺灣政治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和價值
    我在系列的第一篇《2018臺灣地方選舉綜述》裡,為大家梳理了年底九合一選舉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