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地方選舉明日就要拉開帷幕,眾多爭議也將在明日揭曉。本次選舉,國民黨推出了不少年輕新人,期待為沉悶已久的臺灣政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六篇,受訪人為2018臺灣地方選舉國民黨臺中市第八選區(北屯區)「議員候選人」黃健豪。
黃健豪,1988年6月出生,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學碩士,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法學士,。曾任臺中一中學生會長、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中國國民黨中常委、連勝文競選臺北市長辦公室青年發言人、詹啟賢競選國民黨主席辦公室發言人。
陳水扁時期,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都會選擇藍營
觀察者網:請您介紹一下為什麼要參加這次選舉?
黃建豪:最主要是我覺得臺灣在當下迎來了一個世代交替的時間點。其實臺灣這幾年政治圈的發展,人們對很多議題的看法,已經不再只是關乎「藍綠」鬥爭,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是價值在世代上的差異。比如說勞工的問題、幼兒教育問題,基本上都不屬於傳統的「藍綠」範疇,而是年輕人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的問題。如果今天還是把這些政治權力交給上一代的長輩去幫你決定的話,其實不管換哪個政黨,你永遠都沒有辦法把這個世代的聲音傳遞出來。
因為只有成為公職人員,才有政治權力,才有發聲渠道,所以我希望能夠投入公職選舉,成為一席「議員」。剛好今天有這樣的機會,這一次國民黨的提名對於年輕人相對來說比較友善,有比較多的優惠和保障。
再加上我去年其實也參選過。在臺灣選黨代表的時候,即使在沒有傳統組織資源和地方派系資源的情況下,我依然拿到了這一區的最高票,我認為這是一個訊號,即多數民眾的確希望政治上有新人出現,而且要是年輕人。所以,基於個人的理想,再加上客觀環境等因素,我決定要回來參選臺北市「議員」,我認為這次當選還是蠻有希望的。
觀察者網:您之前的學習經歷和「議員」工作有什麼關聯嗎?
黃建豪:我念的是政大的政治研究所,大學時期有參與國民黨青年團的運作。坦白講,在政治圈我算是白手起家,我是從最基層的工讀生開始,就是從擺椅子,幫候選人插旗子,發麵紙這種事開始做的,後來選上青年團的團長,再後來參與了馬英九的輔選以及臺北市長連勝文的輔選,後來也在「經濟部」待過一陣子。前兩年我離開公家部門之後,轉去民間創投的公司,期間認識了很多年輕人,他們想要創業,想要找到好機會,他們在政治圈需要真正的代言人,作為同輩人,我們應該互相砥礪、互相幫忙。
過去,「議員」的工作比較多的是是參與議題上的東西,比如說在幫勝文選市長的時候,談的是一些「都更」(都市更新)議題,因為在基層選舉裡,一般民眾沒有明確的「藍綠」「統獨」意識,他們比較在意的是我的家鄉要怎麼發展。我在過去累積了一些市政經驗,現在競選「市議員」,那我談的東西就不會只有比較高層的議題,而是可以回到地方上來談。
觀察者網:您為什麼會代表國民黨來參選,以及您和國民黨之前有什麼關聯嗎?
黃建豪:我們家本來屬於所謂的「泛藍」家庭,真正回溯起來可能是受我外公影響。外公是四川人,國民黨空軍老兵,他常常會跟我們分享他跟日軍打仗的故事,所以我們家跟國民黨還是有點感情的。
我對政治產生興趣的時候是在高中,那時恰逢陳水扁執政,在那個貪汙最嚴重、最執政不力的年代,當時的連戰前往大陸的「和平之旅」,以及馬英九當選黨主席,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偶像。當時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我相信在選擇陣營的時候一定會選擇國民黨,參加之後就對這個組織有了感情,雖然它經歷了起起伏伏,但對這個黨還是抱有期待的。很多人喜歡罵國民黨無能,但是罵完之後下一步是什麼呢?改變最快的方式就是自己參與,當你成為主事者,當你成為決策人之後,可以幫助這個政黨慢慢改變。
觀察者網:您家人對您這次參選是否支持,有沒有什麼故事可以和我們分享的?
黃建豪:我對政治的興趣啟蒙是從高中開始的,當時念臺中一中當學生會長時,就對政治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熱忱,後來考大學填志願也都是選的公共行政、政治相關科系。但爸媽說如果我念他們預期的科系,他們會付學費,如果我堅持念政治相關科系,就要自己付學費,那個時候脾氣硬,就說,好啊,就念了政治相關的科系。一路過來,爸媽的態度從反對慢慢轉變為不表態,再到中立、觀望,到這次選「議員」,他們已經在支持我了,當然這也是通過我一次次建立起的自己的專業性和成就去說服爸媽的。
其實,退伍的時候又掙扎了一次,因為在大家心中,畢業、退伍就意味著你是個大人了,父母希望我去考個公務員,日後發展成高階文官,那時候還沒有年金改革這個問題,他們會覺得公務員比較穩當,或是去找一份外商外資企業。最後,我還是決定參與投入政治工作,所以一退伍就去連勝文的團隊幫忙輔選,後來經歷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引導我往政治這條道路上走,今天出來選「市議員」,父母也是蠻支持的。
觀察者網:您的選舉經費是如何解決的?
黃建豪:選舉就是選票跟鈔票嘛,錢挺重要的。初選階段主要是靠我自己出錢,對我來說選舉是個夢想,我也把它視為一個創業。初期的資金都是自籌的,我是把股票基本都賣了,另外我還貸了一筆錢。為什麼要貸這筆錢呢,因為我們初選要交給黨部三十萬新臺幣的初選作業費和二十萬的保證金,另外還有五萬塊的登記作業費,這麼算來至少有五十五萬是被卡住的資金,因為現金流很重要,所以我就直接去貸款了。
接下來進入競選階段,當然需要靠各界募款。我前陣子有在臉書上發文籌款,十五分鐘籌了兩百塊,其實就是臺灣的那個發票,發票可以兌獎,我就兌到了兩百塊新臺幣。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問什麼時候開專戶,這個申請要等相關單位核發下來。其實政治獻金專戶對我們新人來講是挺重要的,除了自籌經費,剩下多數還是要靠大家募款。目前在花費上,我沒辦法像其他候選人那樣是有預算的,只能拿多少花多少。其實打選戰,我不可能去買票,所有錢最重要的是花在曝光跟文宣上面,讓更多的人認識我。萬一沒有太多經費,我能夠做的就是多走動,通過口碑宣傳來打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