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在「一帶一路」廣交朋友
「一帶一路」沿線,活躍著眾多華僑華人。他們構成一個多元而豐富的群體,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個性,有著不同的喜好,有著風格各異的交友方式;他們又是擁有最大共同點的一個群體,每個人的精神依歸,都是日漸強大、始終友好、熱誠開放的中國。
沿著「一帶一路」,這些紮根異國他鄉的炎黃子孫,早已成為中外友誼最堅實的紐帶。本報記者採訪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是「一帶一路」沿線華僑華人的縮影,他們用媒體、中文、電影、美食和舞蹈等各種各樣的媒介,搭起了一座座連接中外的心橋。
梁曼瑜(希臘)
「看多了,心的距離就近了」
打開一個名為「希華時訊」的網站,在「中國新聞」欄目之下,特別標註的「一帶一路」專欄格外醒目。
點擊進去,《「一帶一路」建設讓希臘最大港口煥發活力》、《中希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一帶一路」注能,歐洲「南大門」復興》……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聞報導,詳盡及時,幾乎每天都有更新。
梁曼瑜是這個專欄的開設者。2017年7月,在希臘當地從事新聞工作6年多後,她決定加入「希華時訊」,擔任這家華文網站的總編輯。
上任伊始,梁曼瑜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著手籌建「一帶一路」專欄。「希臘民眾大多非常喜歡中國。他們和當地華僑華人一樣,都很關注『一帶一路』建設。不過,他們往往只知道有這樣一項倡議,對具體情況了解很少。」梁曼瑜要做的,就是搭建一條暢通的信息渠道。
很快,專欄正式上線,並被列為「希華時訊」的重點欄目。其中,政策介紹,建設進展,尤其是中希之間重大項目的合作情況等信息一應俱全。每天,梁曼瑜和同事都會瀏覽「中國一帶一路網」及其微信公眾號,還有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上的「一帶一路」專題。「只要有重要的信息,尤其是與希臘有關的,我們都會轉載」。
相比中文報導,梁曼瑜在英文報導上花費的心思更多一些。「希臘是一個移民輸出國家,在美國等其他國家有很多希臘僑民,因此我們非常重視英文報導。」梁曼瑜希望讓希臘民眾知道,「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中國企業的到來將大大促進希臘經濟的發展。
讓她欣喜的是,變化已在不經意間漸漸顯現。之前,和她一起工作的希臘同事,大多對中國所知泛泛。如今,他們對中國的親近感不同以往。「現在,許多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新聞,都是我的希臘同事們第一時間看到,轉發給我。工作中,他們明顯會更加留意中希之間的交往故事。」
8月27日,希臘與中國籤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為籤訂此類備忘錄的首個歐洲發達國家。對此,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稱,這好比為中希關係安裝上新的大功率發動機。
沿著「一帶一路」的航線,中希友好關係這艘巨輪揚帆遠航。在華僑華人的推動下,兩國人民相知相交,為這艘巨輪提供強勁動力。「看多了,了解多了,心裡的距離就拉近了。」梁曼瑜說,她會繼續為此貢獻力量。
邱金蓮(模里西斯)
「因為中文,他們喜歡中國」
上午,在兩所中學輪流教授中文;下午,為教育機構編寫中文教材;晚上,為華文報紙翻譯當地新聞。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模里西斯中文教師邱金蓮的一天行程安排,非常忙碌,卻讓她感到充實而有意義。
邱金蓮在模里西斯生活已有17年。從最初在周末中文補習班教課,到之後在公立小學和中學代課,再到後來被當地中學正式聘用,如今又在模里西斯理工大學兼任教職,17年來,她從未離開教授中文的講臺。
「語言是認識一個國家最為直接的途徑。當地民眾學習中文的熱情一直很高,我很願意為他們打開這扇認識中國的大門。」
在課堂上,邱金蓮既教中文的聽說讀寫,更告訴學生中文當中蘊藏的博大中國。課堂之外,只要有機會,邱金蓮也很願意通過各種形式,向當地民眾以及在模里西斯生活的其他國家朋友介紹中文、介紹中國。
今年2月,在孟加拉駐模里西斯大使館舉行的「國際母語日」活動中,邱金蓮用中文朗誦了一首名為《和平之喚》的詩歌,向在場的80餘名世界各國的賓客展示中文的優美韻律與深厚內涵。「我希望讓更多的朋友知道,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願與各國分享發展機會的國家。」
令邱金蓮高興的是,因為中文,許多模里西斯學生喜歡中國,甚至有機會親自去中國走走看看。她的手機裡存著這樣一張照片:她與一名當地學生舉著一張畫有天安門的大幅機票模型,笑容燦爛。「那是我的學生在高三畢業時考得了全國中文第一名,獲得中國駐模里西斯大使館贈送的往返北京的機票。」
因中文與中國結緣的故事,在邱金蓮的學生中發生了不少。
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將中毛兩國更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7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境模里西斯並進行友好訪問。專機抵達毛首都路易港後,拉姆古蘭國際機場現場奏響中國歌曲《我的中國心》。訪問期間,中毛就儘快籤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達成共識,為雙邊和中非合作提供了新平臺。
如今,許多模里西斯民眾都能說「你好」「謝謝」這樣的中文詞彙。「聽說習近平主席訪問模里西斯,一些當地同事還主動跟我說:『你們的主席要來了,我們很歡迎!』」看著當地朋友友好的笑容,邱金蓮覺得自己的多年努力很值得。
南庚戌(南非)
「打開認識中國的窗戶」
一座巨大的帳篷,最裡端支著一個大銀幕。銀幕上是中國電影,銀幕前的上百張椅子上,觀眾們坐得滿滿當當,還有不少觀眾站在過道上,看得津津有味。
這是「中國電影非洲行」放映工程的現場。過去一年多,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波札那、坦尚尼亞、尚比亞、盧安達、南非等非洲多個國家的上百座城市與村莊。
項目發起者叫南庚戌,是一名在非洲生活、工作近20年的華人。
2017年6月,這一放映工程正式啟動,並在1個多月後亮相坦尚尼亞最為盛大的薩巴薩巴節。政府職員、大學教授、工人、農民、學生、商人、家庭主婦……偌大的帳篷裡人頭攢動。大銀幕、放映機、中國電影,這一切融合在一起,成為當地民眾聽到便連豎大拇指的「中國名片」。
南庚戌還記得,當時放映的是一部有關中國木雕的紀錄片。看完片子,一名當地的家長主動找到他,表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汲取中國這個東方古國的智慧,將來擁有更為寬廣的國際視野。
這樣的細節,在南庚戌的記憶中還有許多。過去一年,一邊走一邊放,在光與影之間,他結識了數不清的非洲朋友。
今年7月,在南非的電影放映後,一名開普敦大學的學生告訴南庚戌,自己上一次在大銀幕上看電影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每次交完學費,生活就格外緊張,因此平時只能在學校的大電視上飽飽眼福。
這番話讓南庚戌感慨良多。「之前我看過一個數據,90%的非洲民眾沒有去過影院。事實上,非洲很大一部分國家根本就沒有電影院,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電影。」
走的非洲國家多了,南庚戌越發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很有意義。「作為群眾性最廣泛的藝術之一,電影是向非洲國家推廣中國文化最為合適的載體之一。『中國電影非洲行』項目和中國電影文化的傳播,將使中非關係得到非洲人民更為由衷的理解和支持。」
不久前,美國石英財經網站刊文稱,中國在非洲當地電影行業中的角色正在擴大,除了創辦共同的電影節、為非洲國家電影製作人赴中國學習提供獎學金之外,電影還為打造新的中非故事提供了平臺。
「千年之前,中國的瓷器隨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非洲,讓當地民眾有機會一睹東方古國的風採。」南庚戌說。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遙遠的非洲,電影正為當地民眾打開另一扇認識當今中國的窗戶。
馬 列(挪威)
「用美食催化中挪友誼」
8月24日,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一批遠道而來的特殊「客人」悄然而至。它們是從挪威空運過來的近5噸三文魚,如果順利,最快一周之內便可出現在中國食客的餐桌上。
這是自7月3日中國取消對挪威三文魚的部分進口禁令後,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三文魚。而在其中推動這批「客人」儘快來到杭州的,是已在挪威生活近30年的「杭幫菜」大師馬列。
多年來,馬列一直致力於讓兩國民眾藉助美食增進了解與來往。5年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華僑迸發新幹勁。
去年5月,在馬列的牽線搭橋之下,一場名為「杭州美食文化挪威行」的活動在奧斯陸舉行,挪威王國政府及奧斯陸市政府的多名官員出席。
腐皮魚卷中融入挪威三文魚作為主材之一;用挪威盛產的鱈魚代替豬肉,製作「獅子頭」;將當地人愛吃的牛肉,以「東坡肉」的烹飪方法製作成「東坡牛肉」……馬列和來自杭州的幾名大廚別出心裁,將挪威當地食材與中餐烹飪方式巧妙結合,新鮮又美味的口感令在場賓客讚不絕口。
那次活動之後,挪威當地掀起一陣「中餐熱」,許多此前從未嘗過中餐的挪威民眾紛紛慕名前往中餐館一飽口福。
不僅如此,「杭幫菜」的故鄉杭州也由此與挪威結緣更深。繼去年4月挪威首相索爾貝格訪問中國時到訪杭州之後,去年8月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率領代表團赴挪威考察訪問。杭州的烹飪學校也和挪威的烹飪學校籤署合作協議,增進雙方師生之間的交流。
「兩邊就這樣走動起來了。」這樣的熱絡關係讓馬列深感欣慰。他相信,美食一定在悄然催化友誼。
今年1月,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很快引起包括挪威在內的北歐國家的關注與興趣。
「民以食為天,飲食沒有國界,是各國民眾的一個共同話題。通過美食交流,展示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讓兩國圍繞『一帶一路』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何樂而不為?」馬列說,以美食為橋梁,讓中挪民眾更加親近,他樂此不疲。
圖為何佩蘭(中)與她的舞蹈學生合影。 (照片由何佩蘭提供)
何佩蘭(菲律賓)
「我們因為舞蹈成為朋友」
8月29日,菲律賓馬尼拉大酒店,舞臺上,多名頭戴鬥笠的少女身著色彩豔麗的服裝,翩翩起舞;舞臺下,當地觀眾看得如痴如醉,毫不吝於送上最熱烈的掌聲。
正在那裡舉行的是「美麗中國·清新福建」旅遊推介會。不過,這些一身「惠安女」裝扮的舞蹈演員並非來自福建。
「她們有些是在海外出生長大的『華二代』,有些是菲律賓當地女孩。」這群舞蹈演員的老師叫何佩蘭,已在菲律賓教授中國民族舞多年,她的學生最大的二十出頭,最小的才四五歲。
移居菲律賓多年,舞蹈專業出身的何佩蘭,始終沒有放棄中國民族舞這個愛好。過去20多年間,她在異鄉的土壤裡撒下這粒中華文化的種子,呵護它發芽開花。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那一年,何佩蘭在馬尼拉成立了自己的舞蹈藝術中心,並在菲律賓政府註冊,每年至少公開演出近20場。
「雖然中菲文化不同、民情不同,但是藝術是相通的。菲律賓民眾大多能歌善舞,每次我們揮動綢扇或是轉起手絹,他們都覺得很美,還會借我們的手絹,學著一起轉。」只要有機會,何佩蘭都會和同臺演出的菲律賓當地舞蹈演員交流切磋。「我們因為舞蹈成為了好友。」
今年3月,何佩蘭的舞蹈藝術中心迎來了成立五周年的慶典活動,一臺充滿濃鬱「中國風」的演出吸引了800餘名觀眾。「許多菲律賓的家長專門帶著孩子前來觀看,還有不少人在演出之後馬上找我報名,希望他們的孩子也能學習中國舞蹈。」
近年來,菲律賓政府多次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度關注和希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態度。8月22日,率菲律賓政府代表團訪華的菲財政部長多明格斯就表示,「一帶一路」是本世紀最了不起的偉大倡議,菲方將繼續積極參與。
「文化的交流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易深入人心的。我相信,兩國民眾之間更多的了解、好感與文化共鳴,能夠幫助中菲在『一帶一路』的框架內收穫更多合作碩果。」何佩蘭說。
現在,在教學員跳舞的同時,何佩蘭還會講述舞蹈當中蘊藏的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伴著那曼妙的舞姿、輕盈的步履,在越來越多菲律賓民眾的心中,中國不再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彙。(嚴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