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看教育
印度尼西亞留學生唐根基剛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完成本碩博連讀,就被聘為印尼巴淡世界大學語言學院院長。剛到暨大時,唐根基不會講漢語。而從暨大畢業時,他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就像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唐根基的成長經歷是暨南大學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人才的縮影。自創辦以來,該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與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06個高校或機構籤署合作協議。在學生交換、教師互訪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交流。
構建完整的海外華文教育教材體系
「沒有適用的教材,教學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暨大華文學院院長邵宜經常聽到海外華文教師這樣訴苦,由於沒有成體系的教材,海外華文教學質量很難保證。
在國僑辦的組織和協調下,經過大量調研、修訂,暨大華文學院逐步構建了完整的海外華文教育教材體系,其中小學版《中文》教材被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採用,至今已發行逾1000萬冊。
為幫助海外華校培養優質師資,暨大華文學院已形成了從漢語學習長期班、師資短期培訓班等非學歷教育到「本—碩—博」一體的完整的學歷教育體系。
除了積極參與海外華文教育,暨大還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知華、友華、愛華人才。該校校長胡軍介紹,建校111年來,該校培養的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留學生在內的畢業生總人數已超過20萬人。
「走出去」搭建教育「民心橋」
2012年,在緬甸華商商會支持下,暨大管理學院在緬甸仰光開辦了有國際認證、全英文教學的緬華MBA(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入讀緬華MBA項目首期班的學員層次頗高,既有當地青年企業家,也有緬甸政府高級官員,還有在緬甸工作的歐洲經理人。
「仰光氣候炎熱還時常停電,停電時,教室就像個蒸籠。」暨大管理學院教授王瑋說,即使教室簡陋,氣候條件難以適應,但教師們還是保質保量地堅持完成了緬華MBA項目培養工程。讓教師們欣慰的是,緬華MBA項目學員的畢業論文都很有價值。比如,緬甸最大國有紡織企業的改革、緬甸第二大商業銀行CB Bank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南方航空緬甸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等。
在仰光著名的西餅店連鎖品牌El Dorado總經理王冬青看來,緬華MBA項目很實用。利用所學知識,王冬青能更合理地管理企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連鎖店規模隨之擴大。他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西餅店供應鏈的管理。
胡軍介紹,目前暨大已在海外建立起35個教學點,培養了2500多名學生,設立了眾多涉外教育項目和聯繫平臺。
以「僑」為特色打造教育智庫
2014年和2016年,暨南大學均有「一帶一路」研究課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
表現突出的重要原因是底蘊深厚。「1927年,暨大設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系統研究東南亞問題和華僑問題。」胡軍介紹,2011年,暨大整合本校相關領域研究力量,成立暨大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2014年,在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的基礎上,暨大又成立了「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
「如何用學校在國際關係、華僑華人以及東南亞研究方面雄厚的學術力量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持,是智庫建設的重點工作。」暨大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張振江介紹說。
暨大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和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以「僑」為特色,組織了一系列重要活動,包括「華僑華人與21世紀絲綢之路」「中國外交與智庫創新」等國際學術研討會;承接了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等部門的多項課題;向國務院僑辦等政府部門已提交上百篇重要的研究報告。
據胡軍介紹,暨大未來會進一步整合力量、加大投入,並不斷擴大與海外華僑華人文化機構和智庫的合作,繼續助力「一帶一路」智庫建設。(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陳文舉 黎鑑遠)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