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發明家」謝遠泰的扶貧路:一生做好一件事

2020-12-25 人民網江西頻道

謝遠泰正在觀察野生菇分離選育培養基情況。(曾恆貴 攝)

20歲,他懷著「讓群眾種菇脫貧致富」的夢想,開啟不平凡的戰鬥歷程。

從此以後,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事——將科研成果轉化成脫貧生產力,服務人民群眾。縱然疾病纏身、清苦一生,他初心不改,累計帶動了數十萬農民實現脫貧致富。

43年來,他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更走出了一條大愛無私的扶貧之路。

他就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赤水鎮天咀村村民謝遠泰。

我能幹什麼?我要幹什麼?

「我能幹什麼?我要幹什麼?」1977年的夏天,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燥熱的氣息,高中畢業的謝遠泰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走一條什麼樣的路。面對家鄉的貧困面貌、鄉親們的窮苦生活,他既揪心又迷茫,能撫慰他的便是他最喜愛的食材——金黃、脆嫩、口味醇香的野生茶樹菇。「何不發展茶樹菇,讓群眾種菇脫貧致富!」一個靈感在他腦中閃現。

「有想法就大膽去幹」,這向來是謝遠泰的行事風格。他說服家人,將家裡養了幾百斤的豬賣了換得120元。20歲的謝遠泰揣著錢,隻身踏上了探索培育茶樹菇的道路。

在他看來,茶樹菇和香菇同樣是菌類,要想茶樹菇有人工培育的可能,只有先在香菇人工培育上有突破。他首先來到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學習香菇培育技術,之後又四處借錢,輾轉各地,學會了木耳、平菇等30種以上菌類的培育技術,為謝遠泰研究茶樹菇種植提供了豐富的借鑑。那時候家裡十多口人,住房擁擠,謝遠泰利用豬圈當實驗室,用石灰消毒後,一心撲在豬圈裡做實驗,人們表面笑話他,心裡卻暗自佩服: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科學上倒是有一種頑強的探索精神。

這條路,比謝遠泰想像中要長。1992年,整整13年,嘗盡了酸甜苦辣,他終於人工培植出了茶樹菇,填補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樹菇的空白,被譽為「神菇王」。1993年,他將該品種命名為「AB六—2」特種菌,通過了江西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鑑定,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自己選擇的路,成為了村民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獲得成功的謝遠泰,第一時間想到帶領村民致富。

「可是我們沒錢買原料、又沒技術,村裡那條路還坑坑窪窪,即便我們種出了茶樹菇,賣得出去嗎?」村民們七嘴八舌,面對新事物充滿擔憂。

為解決村民後顧之憂,謝遠泰自費16萬元在天咀村修了一條4公裡的主路,另外創辦廣昌食用菌開發集團公司,採用「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戶包技術培訓、包原料供應、包產品銷售,並籤訂合同回收。

消息傳開,1997年,廣昌縣70%的農戶都開始種植茶樹菇。謝遠泰和農戶籤約,1998年以120元/斤的價格回收幹菇。這年,種菇的農民從全縣各個村莊背著茶樹菇擠班車,到公司時,大部分合格菇震得粉碎,沒震碎的是沒按標準烘乾的次品。按合同所定「質量達不到則拒收」,但堅守誠信、不忍村民們虧損的謝遠泰竟毅然決定按原定價格收購。屋漏偏逢雨,當年食用菌市場行情發生大變動,原來120元一斤收購的茶樹菇,謝遠泰最終只能以20元左右的價格出售,他一下子虧損了860多萬元。

這時,有一位日本客商找到他,出價100萬美元購買他的專利技術。這筆錢對於謝遠泰來說可謂雪中送炭,不僅可以彌補860多萬元的虧空,還能讓家人過上不錯的生活。但是,謝遠泰拒絕了。

「要知道日本人買了去,到時候又花高價賣給我們國家,農民種植的成本就高了。」一心想帶領鄉親們擺脫貧窮的謝遠泰,道出了拒絕的理由,並決定把這項發明專利獻給家鄉、獻給社會,惠及父老鄉親、惠及千家萬戶。謝遠泰的義舉點燃了廣昌和鄰縣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火,各縣鄉農戶都爭相學種。1999年,他的公司成為江西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培訓全省各地學員1.5萬人,茶樹菇專業種植戶有1036戶,全縣茶樹菇種植規模達1.23億筒,年產值8000多萬元,上交利稅2000多萬,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1萬人。

謝遠泰很欣慰,自己選擇的路,成為了村民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老天爺留我一條命,就是為了讓我帶領大家致富」

可這條路,卻不總是順利。

1999年10月,謝遠泰正進行種菇培訓。由於過度勞累,他突發風溼性心臟病。醫生勸他立即做手術,他心系900名下崗工人手上的茶樹菇菇筒,遲遲不肯去動手術。他說:「心臟動手術,風險不小,我怕自己熬不過這一關,要是那樣,那900多名學員怎麼辦,找誰掙錢去?」他強忍病痛,直到培訓者種出茶樹菇。

2000年1月11日,謝遠泰同意手術,住院一個月後,回到了他熟悉、熱愛的戰場。2002年的一天,謝遠泰大腦出血,緊急送往醫院,幾天幾夜昏迷不醒。大家以為這個百折不撓的「戰士」這次再也站不起來了,從昏迷中醒來的謝遠泰自己倒是樂觀,心想:「呵!我這條命夠硬,老天爺給我留了一條命,就是為了讓我帶領大家致富。」

可由於身體虛弱,無力顧及公司,他的公司及研究機構還是破產倒閉了。最讓他不能接受的是腦出血、中風導致他口齒表達不清,再也不方便給農民朋友們做培訓指導了。有人同情他,勸他功成身退。可強者的字典裡哪有「退」字?只有「前進」!

不方便培訓,謝遠泰就用心製作了一套茶樹菇接種、栽培、管理、烘烤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流程,無償發放給村民群眾。不方便交流,謝遠泰就放棄社交,一個人躲在實驗室、實驗基地,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食用菌的研究上,將食用菌的品種由茶樹菇拓展到羊肚菌、毛筍菇、虎奶菇、靈芝、鹿茸菇,將茶樹菇菌種固體接種發展為液體接種,將木屑栽培技術升級為蓮子殼、蓮蓬殼代料栽培,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個人獲得省優秀種養能手、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星火帶頭人、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等多項榮譽。

困難總是打不倒強者。2016年,謝遠泰帶領弟弟組建了江西省利財食用菌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了幫扶協議書,引導貧困群眾採取扶貧資金入股、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公司生產經營和務工就業,再次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如今,廣昌縣茶樹菇年種植規模達2.35億筒,產量7475噸,總產值近5億元。其中有貧困戶種植戶627戶,戶均年增收16650元。同時,全縣茶樹菇生產領域還吸納了從事菌包接種、鮮菇採摘、幹菇分檢等工種的就業人員1.5萬人。如今,茶樹菇產業不僅在當地遍地開花,還輻射到周邊縣市及貴州、河北、河南、廣西、福建等地,帶動了數十萬貧困農民致富「摘帽」。

「只要腦子沒壞,我就要一直研究下去」

經他傳授過技術的村民都富起來了,徒弟們大多當上了老闆,而謝遠泰仍過著清苦生活。

為彌補860萬元的虧空,他將自己還沒住過的新房賣了,長期租房住,現在仍住安置房;為治病,他將代步的小汽車也賣了。面對困境,謝遠泰淡然處之,對政府提供的低保幫助,也是擺手拒絕。

可哪怕日子過得再清苦,謝遠泰對人卻十分大方。

2014年,水南圩鄉張楊村涼山棟村小組貧困戶廖詩詳因房屋倒塌和兒子患病陷入困境,謝遠泰為其捐助一萬筒菌種,並登門傳授技術。今年2月10日,他從家裡省吃儉用存下的12800元中,拿出整整10000元,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款。

今年63歲的謝遠泰,佝僂著身軀,腿腳不利索、口齒不清晰,卻依然奮戰在食用菌研究的道路上。

「這條路,我不知道還能走多久,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時間將研究成果轉化成脫貧生產力,服務人民群眾。」謝遠泰說道。

為強健身體,他幾乎每天晚飯後都要散步1萬步左右。散步時他也沒閒著,腦海中一遍遍回憶白天的研究,一遍遍思考研究失敗的原因。

當前,他正通過配方改良、菌種選育進行茶樹菇有機無公害栽培;突破溫度限制,將鹿茸菇工廠化智能生產轉向自然栽培;深加工茶樹菇、鹿茸菇等,目的是幫助村民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高經濟效益。

「只要腦子沒壞,我就要一直研究下去,培育出經濟效益更高的菇子來,帶動更多村民受益。」謝遠泰一生初心不改,堅持走一條食用菌研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之路。

(責編:帥筠、邱燁)

相關焦點

  • 喜家德:一生做好水餃一件事
    喜家德水餃,起源於東北,目前在全國有近400家連鎖店。近日記者專訪了喜家德水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行政副總高建峰。    喜家德水餃最大的特色是純手工現包,而且價位在同類產品中偏高,但深受消費者的好評。有志者事竟成,高德福堅持不懈,只做手工水餃一件事,專注於水餃的研發。如今已成為手工水餃行業中的翹楚。    當記者問及喜家德水餃的價格何以賣得比較貴時,高建峰自豪地解釋說:「好產品必定要用好食材,好食材不可能是低價格,當我們採用最好的食材時,價格低是生存不下去的;另外,餃子只有現包的才最好吃,我們從一開始就專注於手工現包的水餃,所以人工成本很高。
  • 十八年辦學經驗: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學校、老師、學生也一樣,要有成就,就需要不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 (1)人,最難修煉的不是熱情,是耐性,找一件喜歡的事很簡單,找一件能耐心做一輩子的事卻難。但任正非從不為這些誘惑所動:「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 巴菲特: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是成為高手的秘笈
    」 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把它做得越強越好。這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礎。1真正的高手,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我們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極致。所以,我們這一生,只要把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做好一件事,爭取做到極致,我們也可以成為真正的高手。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
  • 「制筆匠人」劉好勤:「一生一件事,只做好毛筆」
    對58歲的劉好勤來說,做好一管毛筆是件神聖的事情。  劉好勤出生在河南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村,劉家世代製作毛筆。「劉家毛筆為秦朝大將蒙恬所創,後經其手下文書劉氏先祖劉寅傳承發展至今,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精品。自明代傳入皇宮,成為明清兩代宮廷貢品。」每每說到毛筆,平時沉默寡言的劉好勤總有說不完的話。
  • 河師大新聯學院董事長李香枝:一生做好一件事
    河南師範大學新聯學院董事長李香枝女士  「一生做好一件事!」這是河南師範大學新聯學院董事長李香枝的人生信條。李香枝堅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新聯學院的發展道路,也激勵著每一個新聯人,使新聯的事業蒸蒸日上。但她沒有忘記自己擔負的社會責任,連續六年累計捐款520萬元,幫助貧困大學生。
  • ——天津大學紮實做好宕昌縣定點扶貧工作
    做好扶貧這件「天大」的事 2018-10-17 來源:規劃司   按照《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關於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
  • 《農民日報》點讚莒縣「扶貧路」
    一條路帶來的「山鄉巨變」——山東省莒縣高質量實施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貧項目掠影「一個軲轆兩人抬、兩個軲轆扛起來、四個軲轆進不來」,形象地描述了出行條件;「高粱不繡穗、玉米打光棍、地瓜不撐紋、數著花生長得好還是個獨粒」,真實地描繪出農業生產條件……這兩句順口溜,反映的是山東省莒縣嶠山鎮這處「大石頭山區」裡農民長期以來的生存狀態。
  • 用一生,專注成就一件事——曼瑜天雅華東大區總裁肖明君
    服裝店老闆、聯通營業廳店長、裝飾公司經理,在別人眼裡,肖明君的事業一直都處於上升期,但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她希望能找到可以讓她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由於當時市場環境不太樂觀,肖明君的直銷事業,拓展的很艱難,但她堅信自己選擇的路是對的。  在這時,肖明君來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加入曼瑜天雅。
  • 五指山扶貧故事| 「創業農民」黃海川:用立體種養殖闖出脫貧致富路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南海網與五指山市委宣傳部共同策劃《扶貧路上鏗鏘行——五指山扶貧故事》系列專題報導,派出全媒體採訪團隊深入脫貧攻堅最前線,忠實記錄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先進典型事例,從而為五指山市脫貧攻堅工作注入切實可感的榜樣力量。
  •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在草原五班那樣的環境下,許三多每天堅持踢正步,認真地修了一條路,而這條路是別人想修卻總懶得動手去修的路。將最簡單的招式練到了極致,就是他的「絕招」。生活中,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難,難的是每一件簡單的事都做得非常好。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堅持的人,能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其實就是最大的絕招。
  • 三年扶貧路 一生沙壩情
    面對新環境、新面孔、新任務、新期待,我暗下決心,要儘快熟悉村情民情,走訪幫扶農戶,尋找結合點與突破口,以便對症下藥、靶向發力,不辜負組織的囑託、同志的信任,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為儘快實現從機關到鄉村工作的角色轉變,在剛到沙壩村的一個多月裡,我白天入戶走訪、晚上學習精準扶貧有關精神及政策法規,積極主動向村幹部學習幫扶工作方法、經驗,學會使用群眾語言,提高駐村工作能力。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一生的發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像西方還有近代的很多發明家,都是專一的發明一個方面的東西,像魯班這樣的凝聚了智慧和經驗的真的還沒有吧?據說魯班的家族就是工匠世家,可能從小就看多了這方面的發明,也可能有傳到了家族的基因,再加上古代勞動人民大多辛苦,一年之中大多數時候倒在天地裡勞作,魯班也是從小就跟在大人身後,從小就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魯班真的是很聰明,從小就會從一件事延伸到另一件事,腦子轉的很快,很多大人都想不到的,魯班就輕易地解決了。
  • 一生做好一件事,「超齡」工程師的40年
    精益求精 一生做好一件事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自身別具一格的特質。他認為碧桂園能夠發展到今天,被廣大用戶認可,最重要的是對細節的把控,也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地漏這個東西很不起眼,但是一旦做不好,衛生間就容易有異味,十分影響居住體驗。
  • 什麼樣的人才能一生堅持辦好一件事?
    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正是為這370萬多平凡而偉大的鄉村教師而發聲的一部作品和所以初到山區的老師一樣,剛剛上崗的支月英飽受孩子們的作弄,70年代的小鄉村,農民鄉親們也並不重視子女的教育,這讓時年19歲的支月英心灰意冷。
  • 一個人,幾條警犬,37年……58歲的他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張平做了兩年反扒隊員,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他覺得抓賊是一件頗具正義感的事。1982年,杭州市公安局招聘,張平通過應聘加入刑偵大隊的「刑四隊」,成為一名真正的反扒民警。張平說,反扒講究的是抓現行,很多時候得憑著「氣味」去感知對方的存在,更要掌握節奏。而反扒其實和訓犬有相似的地方。
  • 劉冬根:紮根扶貧村引領致富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萬福鎮梘口村,了解到劉冬根扶貧為民背後的點滴故事。  住下來:摸清村情和民情  2018年,剛卸下遂川縣大屋村第一書記的劉冬根,又馬不停蹄地來到吉安縣萬福鎮梘口村第一書記的任上。  三年來,他全身心地紮根於梘口村的扶貧工作中。接到駐村第一書記通知的第一天,劉冬根就帶著鍋、碗、米、油等生活用品,開啟了其第一書記幫扶工作新生活。駐村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訪全村,了解村情民情,特別是村幹部的思想。經過近1個月的走訪,他基本摸清了梘口村的村情民情。
  • 把「農民教授」的成效寫在扶貧的廣袤大地上
    (人民網12月5日)近年來各地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助力脫貧攻堅,扶貧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攻堅力量也越來越強大。朱有勇也是其中一員,與此同時,他也擁有著更多的「標籤」:「學長」、「老師」、「教授」、「老校長」、「院士」、「省科協主席」。
  • 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單出爐
    12月23日,山西晚報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山西綠色山區農副產品銷售有限公司等173家企業被認定為2020年度山西省級扶貧龍頭企業,陽曲縣清風良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82家合作社被認定為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
  • 【我的扶貧故事】龍昌禮:五年扶貧路 一心為人民
    5年的扶貧經歷,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2015年10月,我到普安縣興中鎮工作,任鎮黨委委員、和諧辦主任,分管全鎮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包崧巋村。當時,從縣城到興中鎮的公路正在擴建,路面坑坑窪窪,隨時堵車,20多公裡的路程有時需要2個小時,鎮裡很多村組都還是泥巴路,我經常自詡在村裡工作是當「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