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泰正在觀察野生菇分離選育培養基情況。(曾恆貴 攝)
20歲,他懷著「讓群眾種菇脫貧致富」的夢想,開啟不平凡的戰鬥歷程。
從此以後,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事——將科研成果轉化成脫貧生產力,服務人民群眾。縱然疾病纏身、清苦一生,他初心不改,累計帶動了數十萬農民實現脫貧致富。
43年來,他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更走出了一條大愛無私的扶貧之路。
他就是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赤水鎮天咀村村民謝遠泰。
「我能幹什麼?我要幹什麼?」
「我能幹什麼?我要幹什麼?」1977年的夏天,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燥熱的氣息,高中畢業的謝遠泰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走一條什麼樣的路。面對家鄉的貧困面貌、鄉親們的窮苦生活,他既揪心又迷茫,能撫慰他的便是他最喜愛的食材——金黃、脆嫩、口味醇香的野生茶樹菇。「何不發展茶樹菇,讓群眾種菇脫貧致富!」一個靈感在他腦中閃現。
「有想法就大膽去幹」,這向來是謝遠泰的行事風格。他說服家人,將家裡養了幾百斤的豬賣了換得120元。20歲的謝遠泰揣著錢,隻身踏上了探索培育茶樹菇的道路。
在他看來,茶樹菇和香菇同樣是菌類,要想茶樹菇有人工培育的可能,只有先在香菇人工培育上有突破。他首先來到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學習香菇培育技術,之後又四處借錢,輾轉各地,學會了木耳、平菇等30種以上菌類的培育技術,為謝遠泰研究茶樹菇種植提供了豐富的借鑑。那時候家裡十多口人,住房擁擠,謝遠泰利用豬圈當實驗室,用石灰消毒後,一心撲在豬圈裡做實驗,人們表面笑話他,心裡卻暗自佩服: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在科學上倒是有一種頑強的探索精神。
這條路,比謝遠泰想像中要長。1992年,整整13年,嘗盡了酸甜苦辣,他終於人工培植出了茶樹菇,填補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樹菇的空白,被譽為「神菇王」。1993年,他將該品種命名為「AB六—2」特種菌,通過了江西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鑑定,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自己選擇的路,成為了村民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獲得成功的謝遠泰,第一時間想到帶領村民致富。
「可是我們沒錢買原料、又沒技術,村裡那條路還坑坑窪窪,即便我們種出了茶樹菇,賣得出去嗎?」村民們七嘴八舌,面對新事物充滿擔憂。
為解決村民後顧之憂,謝遠泰自費16萬元在天咀村修了一條4公裡的主路,另外創辦廣昌食用菌開發集團公司,採用「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戶包技術培訓、包原料供應、包產品銷售,並籤訂合同回收。
消息傳開,1997年,廣昌縣70%的農戶都開始種植茶樹菇。謝遠泰和農戶籤約,1998年以120元/斤的價格回收幹菇。這年,種菇的農民從全縣各個村莊背著茶樹菇擠班車,到公司時,大部分合格菇震得粉碎,沒震碎的是沒按標準烘乾的次品。按合同所定「質量達不到則拒收」,但堅守誠信、不忍村民們虧損的謝遠泰竟毅然決定按原定價格收購。屋漏偏逢雨,當年食用菌市場行情發生大變動,原來120元一斤收購的茶樹菇,謝遠泰最終只能以20元左右的價格出售,他一下子虧損了860多萬元。
這時,有一位日本客商找到他,出價100萬美元購買他的專利技術。這筆錢對於謝遠泰來說可謂雪中送炭,不僅可以彌補860多萬元的虧空,還能讓家人過上不錯的生活。但是,謝遠泰拒絕了。
「要知道日本人買了去,到時候又花高價賣給我們國家,農民種植的成本就高了。」一心想帶領鄉親們擺脫貧窮的謝遠泰,道出了拒絕的理由,並決定把這項發明專利獻給家鄉、獻給社會,惠及父老鄉親、惠及千家萬戶。謝遠泰的義舉點燃了廣昌和鄰縣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火,各縣鄉農戶都爭相學種。1999年,他的公司成為江西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培訓全省各地學員1.5萬人,茶樹菇專業種植戶有1036戶,全縣茶樹菇種植規模達1.23億筒,年產值8000多萬元,上交利稅2000多萬,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1萬人。
謝遠泰很欣慰,自己選擇的路,成為了村民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老天爺留我一條命,就是為了讓我帶領大家致富」
可這條路,卻不總是順利。
1999年10月,謝遠泰正進行種菇培訓。由於過度勞累,他突發風溼性心臟病。醫生勸他立即做手術,他心系900名下崗工人手上的茶樹菇菇筒,遲遲不肯去動手術。他說:「心臟動手術,風險不小,我怕自己熬不過這一關,要是那樣,那900多名學員怎麼辦,找誰掙錢去?」他強忍病痛,直到培訓者種出茶樹菇。
2000年1月11日,謝遠泰同意手術,住院一個月後,回到了他熟悉、熱愛的戰場。2002年的一天,謝遠泰大腦出血,緊急送往醫院,幾天幾夜昏迷不醒。大家以為這個百折不撓的「戰士」這次再也站不起來了,從昏迷中醒來的謝遠泰自己倒是樂觀,心想:「呵!我這條命夠硬,老天爺給我留了一條命,就是為了讓我帶領大家致富。」
可由於身體虛弱,無力顧及公司,他的公司及研究機構還是破產倒閉了。最讓他不能接受的是腦出血、中風導致他口齒表達不清,再也不方便給農民朋友們做培訓指導了。有人同情他,勸他功成身退。可強者的字典裡哪有「退」字?只有「前進」!
不方便培訓,謝遠泰就用心製作了一套茶樹菇接種、栽培、管理、烘烤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流程,無償發放給村民群眾。不方便交流,謝遠泰就放棄社交,一個人躲在實驗室、實驗基地,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食用菌的研究上,將食用菌的品種由茶樹菇拓展到羊肚菌、毛筍菇、虎奶菇、靈芝、鹿茸菇,將茶樹菇菌種固體接種發展為液體接種,將木屑栽培技術升級為蓮子殼、蓮蓬殼代料栽培,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個人獲得省優秀種養能手、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星火帶頭人、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等多項榮譽。
困難總是打不倒強者。2016年,謝遠泰帶領弟弟組建了江西省利財食用菌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了幫扶協議書,引導貧困群眾採取扶貧資金入股、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公司生產經營和務工就業,再次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如今,廣昌縣茶樹菇年種植規模達2.35億筒,產量7475噸,總產值近5億元。其中有貧困戶種植戶627戶,戶均年增收16650元。同時,全縣茶樹菇生產領域還吸納了從事菌包接種、鮮菇採摘、幹菇分檢等工種的就業人員1.5萬人。如今,茶樹菇產業不僅在當地遍地開花,還輻射到周邊縣市及貴州、河北、河南、廣西、福建等地,帶動了數十萬貧困農民致富「摘帽」。
「只要腦子沒壞,我就要一直研究下去」
經他傳授過技術的村民都富起來了,徒弟們大多當上了老闆,而謝遠泰仍過著清苦生活。
為彌補860萬元的虧空,他將自己還沒住過的新房賣了,長期租房住,現在仍住安置房;為治病,他將代步的小汽車也賣了。面對困境,謝遠泰淡然處之,對政府提供的低保幫助,也是擺手拒絕。
可哪怕日子過得再清苦,謝遠泰對人卻十分大方。
2014年,水南圩鄉張楊村涼山棟村小組貧困戶廖詩詳因房屋倒塌和兒子患病陷入困境,謝遠泰為其捐助一萬筒菌種,並登門傳授技術。今年2月10日,他從家裡省吃儉用存下的12800元中,拿出整整10000元,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款。
今年63歲的謝遠泰,佝僂著身軀,腿腳不利索、口齒不清晰,卻依然奮戰在食用菌研究的道路上。
「這條路,我不知道還能走多久,只有加倍努力,花更多時間將研究成果轉化成脫貧生產力,服務人民群眾。」謝遠泰說道。
為強健身體,他幾乎每天晚飯後都要散步1萬步左右。散步時他也沒閒著,腦海中一遍遍回憶白天的研究,一遍遍思考研究失敗的原因。
當前,他正通過配方改良、菌種選育進行茶樹菇有機無公害栽培;突破溫度限制,將鹿茸菇工廠化智能生產轉向自然栽培;深加工茶樹菇、鹿茸菇等,目的是幫助村民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高經濟效益。
「只要腦子沒壞,我就要一直研究下去,培育出經濟效益更高的菇子來,帶動更多村民受益。」謝遠泰一生初心不改,堅持走一條食用菌研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之路。
(責編:帥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