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龐大,種類繁雜,卻因其回收成本高,造成循環利用難
快遞包裝垃圾何時不再「圍城」?
「這幾天清理的垃圾箱中,快遞包裝垃圾開始慢慢減少,從雙11持續到現在不斷地在清理。」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壽山街附近一居民小區的保潔員陳敏告訴記者,「包裝膠帶的黏性大,特別難清理,給我們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
近年來,我國快遞行業在電子商務帶動下呈現井噴式發展。快遞包裝垃圾量增大,回收循環利用成為難題。快遞業繁榮的背後,是大量快遞包裝垃圾帶來的環境汙染之痛。有機構預測,因包裹產生的包裝垃圾超百萬噸,將帶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
快遞包裝垃圾增長
「從快遞站拿到自己的東西後,許多人到自家門樓梯下就把快遞拆了,順手將塑料包裝袋和塑料填充物扔進垃圾桶。」陳敏說,近幾年來,清理快遞包裝垃圾的量越來越大。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現實。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膠袋約245億個、封套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今年的「雙11」,天貓物流訂單達12.92億元。據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2020年我國的快遞量將達到700億件。
據了解,目前快遞使用的包裝主要以瓦楞紙箱、膠帶或塑膠袋為主,裡面填充了一些塑料薄膜、防震泡沫等填充物。「我買了一支毛筆,但外包裝特別大,包了好幾層,最裡面的是泡沫箱,拆都拆了半天。拆完,白色的泡沫飄得到處都是。」書法愛好者陳軍說。
在烏魯木齊新民路一小區的快遞寄收點,店主告訴記者,一些居民會把拆後的紙箱留下,但大都會破損,回收利用的價值不高。「少數比較完整的紙箱我們會留下,下次有人來寄快遞作為包裝,這樣二次利用的情況並不多。紙箱還好些,還可以當廢品回收,但塑料包裝袋、膠帶、填充物只能丟棄。」
「部分快遞運單黏性太強,和塑膠袋粘合在一起,很難分離,基本不能二次利用,所以只能被丟棄。」一位快遞收件員告訴記者,「回收再利用影響品質,而且提供新的包裝,對我們的業績沒啥影響。」
回收率低、循環利用難已成為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的難題,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也在85%~90%之間,而實際的回收率卻不足10%。目前,我國快遞包裝垃圾的總體回收率不足20%,其中紙盒回收率不到一半,塑膠袋和填充物等回收率幾乎為零。
回收價值不大
「不能回收利用主要是因為回收成本過高,不值得去花這些人力物力。」烏魯木齊一家快遞公司的負責人陳明說。
陳明告訴記者,目前快遞中紙箱類包裝佔四成多, 塑膠袋類包裝佔三成多,其餘的是編織袋、泡沫箱和文件袋等。使用最多的瓦楞紙箱大都是20公分以下的紙箱,屬於回收價值低的低估值垃圾。快遞產生的這些包裝箱、膠帶、填充物等流入城市垃圾循環系統後,紙箱需要打碎重製後才能再次利用,而塑膠袋及填充物,因無法循環利用,基本上都被填埋或焚燒處理。
我國《電子商務法》明確提出,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應考慮環保問題,按照規定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然而在現實中,大多數快遞企業不願推行。況且,相關管理辦法沒有強制性,快遞企業對於快遞包裝只負責採購和使用,並不對回收和再利用等後置環節承擔任何責任。
「快遞量大的一線城市寸土寸金,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耗時佔地,快遞企業不願意回收。」陳明表示,當前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化、市場化運作尚未形成,在利益面前,依靠快遞行業力量推進回收體系建設難度較大。
記者還了解到,鑑於環保的壓力,今年多家快遞公司發起了紙箱回收活動,在全國部分驛站、快遞網點對快遞包裝進行分類回收、循環利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效果並不明顯。「消費者要麼在我們驛站當場把快遞拆掉,要麼回家拆後再送到回收站來。前者有隱私問題,後者給消費者多了一趟麻煩。」一家快遞驛站的負責人表示。
多方合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快遞包裝回收雖然存在較大的問題,但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相關企業正在積極研發綠色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例如「菜鳥」網絡的「綠色行動」,京東物流的「青流計劃」。同時,在包裝上也是儘可能地減少材料的使用,比如,給膠帶「瘦身」,縮減膠帶的寬度,還有推出可降解包裝袋等。
據了解,京東物流的青流箱、蘇寧物流的共享快遞盒,用可回收塑料箱代替紙箱,並用自帶鎖扣代替封箱膠帶。順豐推出了循環包裝箱,採用拉鏈代替封箱膠紙。百世快遞推廣環保PE袋,截至9月底已投入使用2000萬條環保PE袋,減少約30%塑料消耗。京東物流採用生鮮冷鏈箱代替傳統泡沫塑料箱,並完成包括冷鏈倉儲、冷鏈卡班、冷鏈城配、冷鏈整車在內的冷鏈體系搭建。
「快遞包裝的回收與消費者的習慣還有著很大的關係,當前最需要改變的就是消費者的綠色環保意識。」上述快遞驛站的負責人說。
據了解,為鼓勵消費者改變習慣,一些快遞企業也開始嘗試開展紙板箱回收利用活動,向參與活動的消費者發放購物券、提供優惠措施等。
業界已經在努力嘗試建立快遞包裝循環體系,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的工程,需要各部門聯手,特別應該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聯合行業內主要平臺,積極推廣。在源頭上減量,杜絕快遞包裝過度問題,在消費者中建立起良好的環保習慣。可以採取電商、快遞和消費者分攤的付費方式,以對環保壓力做適當的補償。
吳鐸思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