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薄薄的冬瓜片也被單獨包裝
申城垃圾分類正在積極推進,後端科學分類逐步深入人心,然而更關鍵的一步則是如何做到垃圾減量。
在新加坡,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61%,六成垃圾在送至焚燒填埋廠之前即「打道回府」。而上海每天產生約2.8萬噸垃圾,若要減輕處置壓力,源頭減量勢在必行。
要實現減量,每個垃圾桶都得「斤斤計較」。本報結合徵集「垃圾減量36計」金點子活動,今天推出專題調查報告,深究每一種垃圾桶的「減量之路」。提問題、找對策、集民智、尋前路,惟願留給子孫的不是垃圾圍城,而是綠水青山。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1月上海日產幹垃圾量約13244噸,約佔垃圾總量的46%。而在之前上海舉行的包裝垃圾減量圓桌會議上,有數據顯示,幹垃圾中有約1/3是包裝垃圾。若將這部分垃圾減量或循環利用、資源化利用,則將大大減輕末端處置的壓力。
幹垃圾桶中,究竟有多少「寶貴的資源」?花花綠綠的包裝是否必要?包裝簡約化,是否與傳統審美和觀念相悖?被人詬病的快遞和外賣垃圾,應由誰處置?……近日,記者前往申城的一些超市賣場、外賣快遞站點和居民小區,了解幹垃圾減量現狀。
圖說:紅酒包裝可謂奢華
圖說:茶葉精裝和平裝體積差很多
商品包裝層層疊疊
元旦前,上海三門路上的一間大賣場裡熙熙攘攘,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很多人在挑選禮品或年貨。琳琅滿目的貨架上,各種品牌的酒包裝精美。有些白酒酒瓶外,用塑料、木質或玻璃盒子裝著,打開盒子,高高的底座佔去近一半空間,還墊著精美的綢緞,外面則附送亮閃閃的拎袋。而在紅酒貨架,一瓶瓶紅酒躺在奢華的人造革或真皮酒盒裡,酒盒上還配有很多金屬部件。「要買酒送人嗎?這款賣得很好,盒子是實木的,看上去有檔次,送人不丟臉。」營業員指著一款紅色禮盒,熱情地推銷著。
同樣層層疊疊的包裝,也出現在茶葉和保健品貨架上。比如一包淨含量標註為150克的龍井茶葉,外盒比一張報紙還大,真空錫紙、瓷罐、木盒、手提袋等包裝裡三層外三層,裡面茶葉才3兩。和同等重量的袋裝茶葉相比,「精裝」茶葉體積約達四倍之多。
而在淮海路一家進口超市裡,一盒盒預包裝的蔬果看上去新鮮可口。為了保鮮,一片薄薄的冬瓜用厚厚的塑封袋密封,兩個小小的菌菇用一個黑塑料盒裝著,外層還有薄膜包裹。水果店裡「赤膊」賣的檸檬、蜜柚等,在這裡每一隻都穿上了嚴嚴實實的「衣服」,精心打扮等待買主。
除了食品,商場裡的化妝品,也難逃「過度包裝」之嫌。有些奢華品牌的禮盒豔光四射,扎著漂亮的蝴蝶結,盒內的面霜體積卻很小。除了獨立紙盒包裝外,盒內多為散發著香氣的填充物、海綿或硬紙隔斷等。
「包裝那麼漂亮,拆開卻沒什麼用。想留著放零碎物品吧,有時候盒子和抽屜尺寸卻不匹配,只能扔掉。古人買櫝還珠,我有時候都想『買珠還櫝』了。」家住中原路的黃小姐抱怨說,朋友曾經送她一盒月餅,盒子設計成古代梳妝櫃的樣子,月餅裝在一層層小抽屜裡。可她已有梳妝檯了,月餅一吃完,這個佔地方的盒子自然就進了垃圾桶。
一個護手霜五層包裝
商品的原始包裝問題不少,但在如今「宅經濟」盛行的時代,減量要面臨的更大問題,來自於物流產生的「二次包裝」。
「每次在京東、網易嚴選等平臺上買東西,總覺得好好的快遞箱直接送進可回收物桶裡,有點可惜。」楊女士告訴記者,某些電商平臺的快遞箱很堅固,只用了一次就作為廢紙板「回爐再造」非常心痛,「希望下一次快遞小哥能把它們帶走,給下一位顧客重複使用。」
事實上,除了可回收的紙箱以外,快遞中更多的是用來保護商品的氣泡膜、膠帶、塑封袋,它們是真正的廢棄物。「一個護手霜,五層包裝!」鐵女士就在微信上吐槽說,在網上買了支小小的護手霜,收貨後整個商品被五層包裝緊緊包裹,拆起來麻煩,還產生了很多垃圾要處理。
在長寧某小區內,記者看到,垃圾站裡隨地可見被丟棄的快遞包裝。而在小區快遞站點外,居民拆完快遞後,大多順手將塑料包裝袋和填充物扔進垃圾桶。王女士說,去年「雙十一」「雙十二」期間,一個半月裡陸續收到二十多個快遞,堆積如山的快遞垃圾讓她犯了愁。「家裡大大小小的快遞紙箱、泡沫塑料箱、快遞袋、冰袋、填充氣囊、保溫棉等越來越多,如果不及時清理,客廳都快下不去腳了!」王女士說。
據預測,2019年快遞單量可能已突破600億件。大量快遞拆開後,留下一地包裝,紙箱還可回收,佔比分別達60%、18%和9%的塑料薄膜、填充料和透明膠帶卻「無處安放」。有些快遞箱上膠帶太多無法剝離,導致紙箱也沒法再循環利用。商家卻認為,物流過程中,快遞難免遭擠壓或拋擲,為了確保商品完整,只能層層打包,因為一旦破損,商家損失會比包裝費用大得多。
業內分析指出,過度包裝究其原因是商家和消費者有著「多層包裝才能保證產品的安全無損」的心理。目前來看,快遞公司、電商平臺對商家的包裝方式也很少有特定的要求。
一份外賣垃圾堆滿桶
除了快遞包裹,外賣餐盒過度化的現象也很普遍。外賣越來越「精細、精美」,但不少消費者並不買帳。
「外賣的過度包裝讓我每吃一口都有負罪感,這不是矯情,是真實感受。」在社交媒體,一些網友開始呼籲外賣減少過度包裝。「點一份炒飯,裡裡外外包了四層,吃完後餐盒加包裝幾乎堆滿一個垃圾桶。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記者在外賣平臺「餓了麼」上下了一份50元左右的燒烤,雖然餐具數量可選,但餐盒數量並不能控制。收到後,一份燒烤大袋套小袋、大盒裝小盒,再加上竹籤,一頓夜宵的垃圾就已填滿垃圾桶。在嘉定一小區內垃圾站裡,環衛工人告訴記者,每天的幹垃圾桶裡,外賣餐盒佔比非常高。
有業內分析指出,其實餐飲商家也希望減少外賣過度包裝,因為收取的餐盒費也是利潤的一部分,而且好的包裝確實能保證食物品質。此外,很多餐盒是經重新開模特殊定製的,不僅美觀、獨特,材質也好,食物在裡面不會變形或滲漏。
據悉,我國外賣行業中使用的一次性餐盒多為聚丙烯材質,這種材料具有極好的機械性能和熱性能,適合飯菜的包裝。但在實際使用中,這種餐盒因環保問題,回收率極低。
而對於部分適合回收的外賣餐盒,也存在問題。「從工藝角度來說,有些外賣餐盒其實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沒清洗過的餐盒如何回收?誰來清洗?回收體系和流程如何建立?可能需要很多部門共同協商。」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秘書長宋文仙說。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 楊碩 【相關連結】
垃圾減量36計·調查報告|包裝減量瓶頸在哪兒?
垃圾減量36計·調查報告|循環產業鏈如何打通?
徵集「減量36計」
為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今年,本報將繼續舉行「垃圾減量36計」徵集活動,希望為垃圾「做減法」。無論是源頭減量,還是資源循環利用,只要您有妙招高見或有報導線索,就可來稿。
參與方式:關注新民晚報官方微信公眾號「金海岸」,在後臺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金點子一經選用,將刊發於新民晚報。參與者也將獲相應獎勵,一等獎將獲價值3000元的獎品,二等獎將獲價值2000元的獎品,三等獎將獲價值1000元的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