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結束後,有一名日本女兵拒絕回國,明確表示:"非中國男人不嫁"。就這樣留在了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大戰接近尾聲之時,駐紮在東北的日軍到了強弩之末,面對著中國軍隊和蘇聯的夾擊已到了滅亡的邊緣。到了1945年8月,蘇聯軍隊發動進攻,駐紮在東北的日軍第一陸軍醫院倉皇逃走,共有2000多名傷員和醫護人員。在逃到牡丹江邊上時,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江,他們都猶豫起來,而醫院院長揮舞著武士刀逼迫所有人跳江自殺。這些醫護人員裡就有一個女醫護兵,名叫伊藤鬱子,只有20歲。
她在院長的逼迫下也跳入了江水中,熟悉水性的她緊緊的抱住江中漂浮的木頭,經過幾個小時的搏鬥,漂浮到了江對岸。奄奄一息的她後來被中國救護隊發現收留,最終活了下來。在救護隊休息幾天後,她也投身到了救助傷員的工作中去,並在救護隊中工作了數月。
其實在伊藤鬱子從醫護學校畢業,派到東北醫院之後,見識到了日軍在中國慘無人道的行徑,和在醫護學校學到的救死扶傷的理念格格不入,內心其實已經十分愧疚,堅定了要在中國贖罪的決心。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作為戰俘、可以回國的伊藤鬱子沒有回國,而是選擇在中國繼續"贖罪"。然後,伊藤鬱子被派到山西的一家醫院進行工作。她逢人便講非中國人不嫁!就在山西,她嫁給了江西如皋籍退伍軍人,後來一直在如皋定居,從事醫護事業。
在三年困難時期,伊藤鬱子拿出了的工資為吃不上飯的病人買魚買肉,自己則吃糠咽菜,最後甚至暴瘦到60斤。她還經常為病患輸血,據說她的血液拯救了17位中國人的性命。雖然周圍的中國人對日本侵華行徑仍咬牙切齒,但對她都恨不起來,醫院領導甚至說:"遠學白求恩,近學伊藤鬱子"。
在中日建交之後,伊藤鬱子思念她的母親,就回日本探親。當地政府了解到她的情況,要她留下來,給一套別墅供她居住,並提供不菲的政府補貼,但都被她拒絕了,她說我是中國人,要回到中國去。
2016年伊藤鬱子在如皋辭世,享年92歲。百科裡面,她的民族是日本和族,但她的國籍是中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