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神童的存在,但是最終能夠成材的,無不是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能力的同時後天仍不斷努力學習進步著的人。有一句名言正是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見天才也需要後天的培養才能將先天的天賦顯現出來。
晚清著學者黃雲鵠便有這樣一位天才兒子,實際上黃雲鵠本人也不差,身為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後人,他的一身才華是得到了晚清文學界肯定的。黃雲鵠十分擅長於詩文創作,《雅州重建武侯祠記》、《遊周公山記》、《琴泉亭記》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除此之外,他還是享譽一方的父母官。同治九年(1870年),黃雲鵠任雅州知府,他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還經常抽身給雅州府學諸生授課,因其不畏權貴,處事公正。善於傾聽民間百姓聲音。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甚至於給黃雲鵠起了一個「黃青天」的雅號。
黃雲鵠最高曾任巡道按察使,是清朝的二品大員。然而因為黃雲鵠性格太過於耿直,進京任職後屢遭排擠,後來黃雲鵠乾脆就辭官了,並於1891年開始雲遊四方。之後回到了故鄉湖北蘄春縣,開始一心研究學問。
黃雲鵠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而說起他的兒子那就更不得了。或許很多人都曾聽過這個名字,他就是黃侃。黃侃出生於1886年,年僅10歲的時候便隨父至武昌,遊歷四方,縱覽諸子、史傳,能詩能文,自小便與人不同。
後來黃侃師從章太炎,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後來被尊稱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然而黃侃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最後並沒有向父親一樣走向官途。
這其中和父親黃雲鵠的言傳身教也有很大的關係,黃侃年僅六歲的時候便隨父親從京城回到了家鄉,當時的黃雲鵠已經辭去了曾經的高位,一心向學。而黃侃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環境中長大的。
黃侃小時候還發生過一次有趣的事情,當時黃雲鵠遠行去了,母親一個人帶著小黃侃生活。然而有一次黃雲鵠沒有及時寄錢回來,家中已經拮据生活了幾個月了。於是年僅7歲的小黃侃便代筆寫了一封信寄給父親。
黃侃沉思良久,把自己要說的話寫成了一首小詩,寄給了遠方的父親。這首小詩雖短當時卻言簡意賅,將家中的情況全都向黃雲鵠表述了清楚:「父作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
當時擔任山西布政使的王鼎丞就在旁邊,他瞟了一眼便將這首短詩看完了。王鼎丞是黃雲鵠的好友,自然知道黃雲鵠有一個7歲大的兒子。一看落款處不正是他的兒子黃侃嗎?王鼎丞大為驚奇,七歲的小孩寫出了這樣的詩,豈不天才呼?
他想到自己有一個年若相仿的女兒名叫王採蘅,於是便向黃雲鵠提出希望能夠將自己女兒嫁給黃侃,兩人便又從好友結為了兒女親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