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教育競爭背後:北京深圳普通小學10年減少552所

2020-12-15 麵包財經

用戶有痛點的地方,就有市場。大市場藏著大利潤,大利潤在資本市場上兌現就成了大牛股。每一批大牛股背後都有深刻的原因,有的根植於人類的正常需求,有的根植於獨特的國情。

補習班、民辦學校這門生意到底有多賺錢,不用看財報,讀讀新聞就知道了。

於是,各種補習班和出國教育公司,在最近這幾年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就一點不為過。

為什麼補習班的生意這麼火?僅僅是因為家長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通過對公開數據的挖掘,我們發現有更深刻的宏觀和結構性原因。

牛股集中營:補習班老闆數錢數到手抽筋

好未來(原學而思教育集團,TAL.N),是國內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國K12(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教育培訓公司,也是教育界當之無愧的大牛股。

自2010年10月在美國上市後,經歷了兩年潛伏期,2013年初開始持續飆升,至今漲幅超過20倍,最近四年的漲幅其實遠遠超過股王騰訊。今年,好未來持續走強,從年初至今上漲了188%,超過新東方成為唯一市值過千億人民幣的教育股。

支撐好未來股價持續飆升的是其穩定高速增長的業績。2010-2017財年,好未來營收從4.75億元增加至71.71億元,淨利潤從0.97億元增加至8.04億元,營收及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47%及35%。

在好未來之前,以海外考試培訓起家的新東方(EDU.N)在2006年就登陸了美國市場。目前除了原有的海外考試輔導業務,K12教育培訓也成為公司的主要業務,佔收入比例約為55%,成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0-2017財年,新東方營收從26.38億元增加至2017財年的123.51億元,淨利潤從5.31億元增加至18.84億元,營收及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5%及20%。

業績支撐下,新東方股價自2015年開始持續上漲,至今漲幅為3.41倍,今年以來上漲了109.5%。

港股市場也不平靜,民辦學校最近兩年在港股上演了集體上市潮。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教育公司已經達到8家,單今年就新增新高教集團(2001.HK)、民生教育(1569.HK)、宇華教育(6169.HK)和睿見教育(6068.HK)4家民辦教育集團。

新上市的教育股也成為內地資本追捧的熱點,特別是今年8月被調入港股通名單的民生教育以及宇華教育,8月中旬以來,民生教育漲幅為74.29%,宇華教育漲幅為45.11%,受調整預期影響,還未進入港股通名單的睿見教育漲幅也高達57.76%。

從一級市場來看,教育行業近幾年在資本市場中的熱度則更加明顯。根據統計,教育一級市場投融資案例自2007年持續增加,2013年融資案列破百,2015年達到峰值511起。

市場這麼好,是不是因為中國人生了更多孩子,有了更多生源呢?數據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

00後比90後減少3000萬:私立學校為什麼還這麼火?

麵包財經此前就根據官方公布數據解析出:過去20多年小學招生人數銳減,根據新生人口數推算,在2022年以前小學招生人數將持續保持低位。以下為根據官方統計數據繪製的歷年普通小學招生數變動情況:

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普通小學招生數自1996年以來一直處於下降態勢,走出明顯的「大L型」。1996至2005年斷崖式下跌,從2524.7萬人下降到1671.7萬人,最近10年則持續低位徘徊,每年招生數維持在1600-1750萬人,比1996年減少800萬左右。

過去20多年由於義務教育的普及,小學入學率接近100%。1996—2005年小學入學總人數大致代表了90後的總數,2006年—2015年入學總數則大致代表了00後的人數。麵包財經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後10年比前十年減少了約3284萬。

更讓人擔心的是,從近年來的出生人口看,小學招生人數將持續保持低位。

根據統計數據,2002-2015年,每年出生人口基本保持在1600萬左右的低位,雖然,去年年初「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後,2016年全年中國新出生人口數量達到1786萬人,同比增長了7.9%。

但2016年出生的小孩6歲才進入小學教育,以此推算,初等教育招生數在2022年以前將持續保持低位。

另一方面,即便「二胎」政策開放後,也有部分家庭選擇不要二胎。據艾瑞諮詢調研數據,家庭平均月收入低於5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和高於30000元的高收入家庭想生二胎的比例僅為20%左右,相對較低,而經濟壓力和撫養孩子時間成本是中國家長不考慮要二胎的主要原因。

雖然兒童數量在減少,但是私立學校卻在增多。據有關統計數據,包括民辦高等院校、民辦中等教育機構、初等教育機構、幼兒園、培訓機構在內的民辦教育總數從2010年的14.8萬所增長至至2015年的19.4萬所,年複合增長率為5.6%。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民辦教育會這麼火?

數據會說話:北京深圳普通小學總數減少552所

如果兒童總量沒有增加,但民辦教育需求井噴,那意味著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全國公立教育機構由於「撤點並校」政策的推行,總數由2010年的36.8萬所減少至2015年的32.4萬家,合計減少了超過4萬所。

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外流,為了整合教育資源,2001年就已經提出撤點並校,將多個小學生源集中到中心小學,這是全國公立小學總數減少的一大原因,符合城市化的趨勢和人口結構變化。

但是,人口流入的一線城市,尤其北京和深圳,普通小學總數卻並沒有同步增多,甚至出現下滑。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北京、上海、深圳普通小學學校合計數從2004年的2540所下降至2015年的2094所,減少了446所,下降幅度為17.6%。以下是北上深普通小學學校合計數變化趨勢圖:

其中,北京小學學校數下降了33.8%,深圳小學學校數下降了11.6%。在十多年時間裡,三個城市中小學學校數量唯一上升的就是上海,上升了16.1%。如果扣除上海的增量,則北京深圳普通小學總數減少了552所。

要知道從2004年到2015年,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常住人口從5002萬增加到了7074萬人,其中深圳人口總數增長尤其迅速,而湧入的更多是年輕人。城市人口增加,但是學校總數卻在減少,這出乎很多觀察者的預料。

在人口總量增加的同時,普通小學總數減少是否會導致教育資源競爭更加激烈?反對者可能會提出,由於人口出生率下降,新生兒總數減少,學校數量減少不會導致教育競爭更激烈,單個學校規模擴大足以對衝學校數量的減少。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很難成立的,有幾個關鍵原因:

1、 大量「候鳥式生育」存在,讓原本有可能在一線城市出生的人口,回原籍生育。很多進入城市的「新移民」(比如農民工)回老家生孩子並在原籍養育,壓低了一線城市的出生率,還加劇了留守兒童的問題。關於留守兒童的總數,各個機構的統計口徑不同,其中一個比較保守的統計數據是:截止2015年,中國留守兒童數量達到2019萬人。

2、 過去10多年,一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居住區不斷形成。即便單個學校的規模擴大,如果小學總數量不變甚至減少,如何實現小學的就近入學?

因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供投資界和學界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人口流入地公共教育資源投入與人口聚集局勢不匹配,是否同時影響到了一二線城市教育資源競爭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子女教育是人類根本性的需求,如果公共資源投入不足或者與城市人口聚集趨勢不匹配,那意味著家長必須支出更多,或者接受更低水平的教育服務。

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導致家庭教育開支增加,這實際上得到了第三方調查數據的驗證。

為了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付出了更多

滙豐銀行發布的2017年全球教育報告對來自全球15個國家,8481對家長進行了調查和分析,顯示出一些驚人的結果:

中國家長給孩子報課外班的比例為93%,全球最高。

中國大陸父母平均教育支出42892美元(小學到高中),遙遙領先於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中國家長在教育儲備上最為充足,55%的父母通過日常儲蓄、投資或者保險來支付孩子的教育花銷。

做一個對比,2016年中國人均GDP僅僅相當於澳大利亞、英國和法國的16%、20%和22%。

我們不清楚滙豐銀行的調查樣本是否覆蓋了廣大的低線城市和農村,但即便是以一二線城市為樣本,中國家長的教育支出壓力也相當可觀。

但與此同時,中國整體人均教育開支水平,仍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的46個主要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生均年度教育開支,平均數為2.7萬美元,中國為2644.2美元。僅相當於平均值的不到十分之一。

主要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的生均年度教育開支分別為5.2、4.9和3.6萬美元,與中國同屬於東亞文化圈的日本、韓國也分別達到3.7和2.6萬美元。中國生均教育開支僅相當於美國的約二十分之一。

越是高收入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越高。人均收入水平提升,讓更多家庭增加教育花費。

根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月收入2萬以內的家庭,每月對孩子的教育支出超過2000元的佔比不足8%;而月收入在3萬以上的家庭,每月教育支出超過2000元以上的家庭比重高達37%。

這些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K12教育市場的井噴,以及從名校到名補習班的激烈教育競爭。

而家長們居高不下的讓子女留學的意願,則解釋了雙語學校和出國培訓市場的急速增長。根據艾瑞諮詢調研結果,有讓孩子留學傾向的家長比例達到45.7%,另外有42.0%的家長將留學選擇權交給了孩子,僅有12.3%的家長不想讓孩子留學。

無論這些需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有需求就會有供給。資本市場的邏輯傾向於「存在就是合理」,作為投資者可以探討一下,在獨特的國情和市場環境之下,這個行業的未來。

7000億教培市場 誰是下一隻大牛股?

教培行業的市場空間取決於升學考核制度中「考試成績」的比重,入學考試是市場的指揮棒。在東南亞國家,尤其是中、日、韓,由於考試成績佔比較高,加上歷史文化上的因素,衍生出了教育培訓這一特殊的行業。

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則加劇了這種競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僅僅是家長的期望,而是現實的逼迫。為了上更好的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幼兒園,教育競賽在各個年齡段全面開打,鑄就了教育培訓市場的剛性需求。

這意味著,只要應試教育存在,教培市場就有進一步發展的基石,而公共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則加劇了這種競爭。因此,不乏市場人士表示「教育股是最容易產生牛股的地方,而且將來超過千億市值的肯定不止一家」。

根據華創證券測算,中國K12課外培訓市場的規模約7000億。7000億元的需求可以滋養一個龐大的社會培訓市場,按照「20/80原理」,20%的優勢企業將佔有80%的市場份額(5600億元)將會出現1~2家年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超級培訓企業。

這一論斷是否能夠成立,有待市場檢驗。

但是,我們知道如果催生市場需求的那些根本性因素不發生改變,即便是短期採取諸如限制「奧數班」等措施,依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二孩政策已經放開,作為人口流入地的一二線城市準備好修建更多的學校了嗎?

如果你要從中挑選標的,那就多看看能解決剛需問題的公司吧,不管這種剛需是如何產生的。教育是個大市場,註定會產生牛股,尤其當補課成為剛需時。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17年內小學減少43萬多所 未來中高校生源將減少
    17年來,小學數量每年都在縮水,一共減少了43.28萬所。  看似枯燥的數字,與廣東大埔的一片廢棄建築,和武漢的一批新任保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數字背後的問題,理應引起社會關注,卻常被忽視。17年間,減少了43.28萬所,跌幅超過六成,達60.7%,全國平均每年減少2.55萬所小學。  與此同時,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連續遞減13年,1996年曾達到最高峰約1.36億人,之後逐年減少,到去年已下降為約1億人,平均每年減少272.6萬人。
  • 2024年,深圳學位最緊張
    深圳市2020年高考考生總人數達4.35萬人,全市10區共設考點43個。在學校裡相親相愛的孩子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家長互相之間恨的牙痒痒。拋開家長們的各種「手段」和「套路」,深圳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的問題,一直都被深圳人詬病。深圳教育資源究竟有多緊張?
  • 深圳奇蹟:40年人口增65倍、GDP增1.2萬倍,小學數量僅增0.5倍
    說到中考人數和錄取率,深圳更可怕,今年深圳中考人數8.5萬,北京6.7萬,上海7.2萬(深圳年年都在增加,北京上海則在減少),深圳公立學校錄取率僅44.4%(北京85%)再創新低,意味著一半以上的深圳孩子只能上民辦高中、職業學校或回老家上學。深圳的孩子,你不跑得更快怎麼行?
  • 這是深圳一所普通中學的應屆生師資力量,多是頂尖高校碩博連讀生
    這是深圳一所普通中學的應屆生師資力量,清華北大中科院,碩士BS連讀生,小學生配備BS老師,這師資力量,和一些大專院校的師資力量相比,恐怕也不遜色吧!,深圳的魅力還是待遇的魅力吸引這麼多高材生登上普通中學的三尺講臺?
  • 深圳一所普通中學的應屆生師資力量,多是清北中科院,碩博連讀生
    這是深圳一所普通中學的應屆生師資力量,清華北大中科院,碩士博士連讀生,小學生配備博士老師,這師資力量,和一些大專院校的師資力量相比,恐怕也不遜色吧!是教育的魅力,深圳的魅力還是待遇的魅力吸引這麼多高材生登上普通中學的三尺講臺
  • 從紐約到深圳,一所「世界學校」的教育實驗
    在2018年,他們在聖保羅的校區開張,一年後深圳校區也正式投入運營。 從其紐約經驗來看,持續辦學七年算是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經驗能否複製到新校區仍是未知數。以中國為例,國際教育已發展十餘年,一批競爭者也已入場,家長們選擇越來越多,這些不確定因素都為這所學校的創新實驗加大難度。
  • 實探丨又一電子巨頭撤離深圳,因需求減少競爭加劇
    又一知名外資企業關閉其深圳工廠,回憶往昔,老員工不無感慨。近日,日本知名電子元器件製造商村田製作所在其官網宣布,將於2020年12月關閉其位於深圳的生產子公司升龍科技。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探尋工廠關閉背後的原因以及善後處理情況等。
  • 「全民搖號」,教育就能實現公平了嗎?
    屆時,小升初的「全民搖號」時代將會來臨。1在「全民搖號」之前,小升初是怎樣進行錄取的呢?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全民搖號」主要針對的是民辦學校,而且是小升初。為什麼不是公辦學校?因為廣大公辦學校多數採取的是劃片區錄取的方式。為什麼不是初升高等其他階段?
  • 深圳中考錄取率只有44.4 一大半人將無緣高中
    今年7月中旬,深圳公布中考錄取結果。不出意料的,公立高中的錄取率依然在50%以下,只是相比往年,今年更低,只有44.4%。其次,是不斷增加的考生人數;另一方面,是不斷攀升的錄取分數線。想不到你的考前高分噴霧,全噴在了分數線上!相比去年,深圳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普遍漲分10分,有些甚至20分、30分。深圳四大、八大名校的競爭更加嚴峻。
  • 高考放榜後,「被屏蔽」的深圳教育
    這就是深圳教育非常特殊的一面,很多學生在中學時,父母就已經安排好出國留學的準備,不在高考這條賽道裡競爭了。所以,我們不能片面的用這些「屏蔽生」的數量來衡量整個深圳的教育性價比。如果真要對比城市教育水平,應該更看重本科率或重本率。2018年,深圳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再創歷史,高分人數位居全省前列,本科和重本上線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 北京西城「多校劃片」 深圳6個區實行「大學區」
    家長追逐學區房的背後,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優質學位的稀缺。儘管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情況,但對於深圳而言,供需矛盾或許更為突出。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在一線城市中,深圳在校小學生人數僅低於廣州,超出北京和上海,但小學數量卻遠低於北上廣;深圳的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最少,普通中學數量同樣大幅低於北上廣。近幾年,深圳多個區都曾發布學位缺口預警。
  • 深圳一普通中學老師工資單火了!秒殺程式設計師,嚇傻網友!
    當然,這和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有關係。深圳,作為發展最早的一線城市,經濟實力本來就無可厚非,加上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引進高精尖人才,也吸引了一大批名校畢業生。所以在深圳,即便是一個小學教師招聘,也有可能成為名校學霸廝殺的競技場,清一色的名校畢業生,清北學子,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真的很常見。可以說,學霸有多少,競爭就有多慘烈。
  • 廣東深圳排名前十的小學:孩子要在深圳上小學的家長必看!
    作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的深圳,每年吸引著大量的年輕人在此拼搏,安家落戶,很多80後,90後也已經為人父母,孩子在深圳的上學問題成為頭等大事,下面,劉老師為大家介紹深圳最好的十所小學,希望對各位父母在擇校方面有所幫助!
  • 深圳官宣:未來3年建設30所高中!
    《方案》提出,未來3年深圳市將建設共計30所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的高中學校,努力從根本上緩解深圳市高中學位緊張問題。與此同時,《方案》還在深圳關外圈定了4座「高中園」,一時之間激起學生父母及地產投資人士的無限想像。全民焦慮的深圳教育,正在逐步改善嗎?
  • 「全民K歌」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原告: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騰訊科技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稱騰訊計算機公司)被告:北京六間房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六間房公司)【案情簡介】二原告認為,六間房公司將涉案關鍵詞設置為付費關鍵詞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給二原告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故請求六間房公司停止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並賠償二原告經濟損失500萬元及合理開支10萬元。
  • 北京西城實施「多校劃片」,深圳6個區實行「大學區...
    家長追逐學區房的背後,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優質學位的稀缺。儘管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情況,但對於深圳而言,供需矛盾或許更為突出。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在一線城市中,深圳在校小學生人數僅低於廣州,超出北京和上海,但小學數量卻遠低於北上廣;深圳的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最少,普通中學數量同樣大幅低於北上廣。
  • 2020北京小學入學人數迎來高峰,非京籍上學到底有多難?
    北京市教委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小學入學人數為18.3萬,2018年為18.4萬人,在校生達91.3萬人,小學入學人數近幾年連續增長。北京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開始,北京市常住人口逐年增加,2016年達到十年間最高值2172萬人。此後開始逐年減少,到了2018年年末,已減少近20萬人。
  •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融合背後的對抗與競爭
    最近,2019年11月15日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高層聯席會議上,有與會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解決思路:組建珠三角機場管理集團,通過互相持股,打破五大機場背後的利益主體分割的藩籬;同時,把現有的A5聯席會議升級,拉入民航總局、海關總署、國家空管委、空軍等相關部門的代表,通過更高層次的協調來減少無效競爭和資源浪費
  • 中國民航大學2019年北京本科普通批(理工)錄取分數線
    中國民航大學2019年北京本科普通批(理工)錄取分數線 年份> 527 2019 北京 本科普通批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科 546
  • 香港小學教育VS 深圳小學教育
    80-90分鐘,中午不睡午覺深圳小學:  40分鐘一節,  每節課休息10分鐘.8000-14000/月, 香港老師都是聘任制按級別可以的達到30000-65000/月,深圳老師平均10-16節/周,但作業批改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