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裡講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2020-12-14 明月天心

我非常喜歡佛教裡的一句話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做善事雖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是自己造的善業會時刻跟隨著自己。自己修善,佛菩薩自然知道。當然,若人做惡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但佛菩薩會看到,因果會看到。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

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題目的意思,大家不要被字面意思迷惑,小編先來解釋一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是講這世間的因果報應,絲毫沒有差錯,不偏不倚。因果從來不會偏袒誰,也不會遺漏誰。世間的一切有情眾生,做任何事或者說心裡有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有相應的果在等著你。因此說,想要得到善果,自然先要種好那個善因。

佛門裡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就是: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大概意思,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連具有大功德、大成就的已經覺悟的佛菩薩都害怕種下惡因,害怕得惡果,而凡夫俗子呢?不自知,遇到惡報只會怨天尤人,不思己過。我們常講業障,所謂業障就是自己種下那個惡因,從而惡果障礙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你信不信它都在那裡。不要妄想著能逃避因果報應,也不要妄想著人生能走什麼捷徑,該走的路一步都少不了,該趟的河一條都逃不了,該受的磨難一個也不會被放過。就像《西遊記》裡面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等到快要結束的時候,如來佛祖問觀音菩薩他們師徒已經經歷了多少難。

觀音菩薩掐指一算,正好八十難。如來佛祖說九九歸一,當還有最後一難,方能功德圓滿。於是觀音菩薩又在師徒四人身上加上了一難。師徒四人從雷音寺取完經書返回途中經過通天河的時候,一隻老龜馱著他們過河,老龜問起多年前讓唐僧幫忙問問佛祖自己還有多少壽命,結果師徒四人都忘記了這事。老龜大怒,將所有經書打翻在河裡。

唐僧徒弟趕緊從河裡把經書撈回到岸邊,並在石頭上把所有經書鋪開曬乾。在曬乾收經書的時候,師徒四人手忙腳亂,結果有一本經書的一頁粘在了石頭上,沒被注意,這頁經書就被撕破了,沒能完整地帶回大唐。師徒四人要想修成正道、證得佛果,必須走完所有的磨難,只有種了好因,才能享受到相應的福報。

人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就像孫悟空一個筋鬥雲都能翻十萬八千裡,為什麼還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去西天,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我們在生活裡,要做一個踏實善良的人,不要覺得自己最痛苦,覺得命運對自己太狠,你要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多開導自己,這是我們修行必須要走的路,走過去就是晴天。種好因,方能得好果。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禍從口出,這3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絲毫不差
    古人講的,言由心生。如果一個人嘴巴一直講不好的話,說人是非,以及一些詛咒的話,在佛教中成這樣的行為為「口業」。這樣子非常折損福報,而且因果嚴重。容易犯口業的人,命運都不怎麼好。所以說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為什麼嘴巴能損福報呢!福報是因緣和合的,是一種能量場的體現。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向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教的《十善業道經》,每部經典歸根結底都是勸人向善,語言雖簡練,卻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
  • 佛教:這6條最基本的因果報應,你一定要避免,這個一定要知道的
    佛教:這6條最基本的因果報應,你一定要避免,這個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就是常說的「報應」,相信很多人是相信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大寶積經》講「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當因緣具足時,果報必定就來了。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 《弘明集》中因果報應論爭述評
    漢晉以來,中土人士把佛教的業報輪迴同「精靈起滅」和傳統的生死鬼神問題聯繫起來。所以,在開始的時候,人們也用祭祀鬼神的辦法以求得佛的保佑。從上述各種評論的措辭來看,人們並不完全理解佛教因果報應的內容,雖然人們已經有一些模糊的認識。當然,越是到後來,對它的理解就越清晰。《晉書·羊詁傳》卷三四晉人羊詁轉生的故事可以看成是印度佛教業報輪迴思想深入民間的一個例證。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佛門教派中所說的口業,是人生中最容易積累的業障,在口業中也分有很多種小罪業,不同的罪業帶來的果報略有不同。
  • 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佛教講的這2個故事,讓人感到意外
    「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總結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同時也包括了佛教慈悲為懷的內涵,所以說它融儒釋道三家為一處。如是說,似乎善惡果報都由我們自己掌控。這世間真的有因果存在嗎?
  • 佛教:這四種話,不要再說了,因果報應很重
    佛教認為,口是患苦之門。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為一句話而引發的悲劇實在太多,原因就是只要你一句話說出去,就會種下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一個果報。福報大的人自然口業清淨,而災禍多的人一定是說了惡語,招來惡果,這就是因果報應。有人會問:那我有口無心啊。
  • 佛教:高僧大德也會生病,是什麼原因?
    他知道自己不能選擇自殺,因為自殺在佛教裡是重罪,死後要墮入地獄,要遭受比生前千萬倍的痛苦,更無法解脫。一天晚上,戒賢法師在夢裡夢到了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彌勒菩薩。三位菩薩開示戒賢法師,說道:你前世曾做國王,因為貪食眾生肉,傷害太多無辜的生命,殺業果報嚴重,因果輪迴,果報現前。
  • 佛教:這10種話最好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
    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因果規律也是自然規律,如果你相信因果,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這十種話今後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世上沒有白說的一句話,說話之所以會造業嚴重,是因為我們每天說話的頻率較大。佛教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都是損福最嚴的,為什麼說話也會損耗福報?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每天都會說很多的話。
  • 佛教: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嚴重!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因果是迷信的,其實因果並不迷信,因果只是萬物運行的一種規律,只是自然的現象,並沒有任何迷信的色彩。因果報應就是因緣和果報,因果就是前因和後果,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和後果,你若能仔細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世上沒有一件無因之果的事,也沒有一件無果之因的事。無論你當下正在經歷任何事情,你當下的經歷都是過去的行為,來帶的一個結果,如果沒有過去就不會有現在,更不會有將來。
  • 佛教:這十種話不要亂說,因果報應太大!
    佛教認為,世間的因果報應,是真實不虛的,我們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在佛教的十大戒律當中,有四條戒律都是用來約束我們這張嘴的,因為我們的嘴,總是不斷的造業,我們每說過的一句話,都是一個因果報應。第四、經常發牢騷,抱怨的話不要亂說了,佛教上說:「罵人得罵,施怒得怒。」你怨什麼就容易來什麼,你越是抱怨,就越會遇到可讓你抱怨的事,那些經常遇到不順之事的人,往往是經常喜歡抱怨的人。第五、喜歡炫耀自己話,不要再說了。因為炫耀自己的果報就是,自己不會被人看重,不會給他人留下任何好的印象。
  • 真的存在因果報應嗎?聽108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心向善
    佛教,可謂是最講究因果的,做什麼業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輪迴,真實不虛,業力大於須彌山。中國古話也曾經說過:「自作孽不可活」,很多人自作聰明,自欺欺人,做了許多壞事都以為沒人知道,卻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任何事情都逃不過因果循環。
  • 佛家講的「因果報應」具體是怎麼個報應法!
    佛家通常講的因果報應是真的嗎?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是怎麼個報應法呢?這個地藏經裡有記載: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佛教的開光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按照佛教的儀軌和制度嚴格的講,給手串、首飾、鋼筆乃至汽車做的這些「儀式」都不能叫做「開光」,可以叫做「加持」。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叫做開光呢?開光是佛教術語,釋迦牟尼佛在《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中講:「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佛教講:「前世因,今生果;時機不到,因緣不生。」道家《太上感應篇》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都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具有人生價值的經典。告訴我們種下業因,必受業報。但因果報應,也有早晚的不同,一般有3種情況。
  • 學佛的人該不該相信因果報應,六道輪迴
    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 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
  • 事理本然如是參——「因果報應」真實不虛(摘自《王三堂日記》)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世間有因果報應嗎
  • 因果報應和輪迴存在嗎?《神滅論》作者範縝:見過風吹落花瓣嗎?
    眾做周知,佛教是相信因果報應和三世輪迴的,這二者是佛教理論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一個是前世作了孽,一個是前世行了善。但是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人並不認可這種說法,比如南北朝時期南齊、南梁時代的思想家範縝,他在代表作《神滅論》裡就駁斥因果報應之說,挑起了當時一場很大的論戰。範縝與佛教徒的這一次爭論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形神之爭」。當時,南齊的竟陵王蕭子良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同時也喜好文學,常請一些文人去他的別墅喝茶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