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簡介:胡易容,男,廣西桂林全州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廣告學學士、傳媒與文化哲學方向碩士、傳播符號學方向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戰略傳播方向博士後出站。瑞典隆德大學認知符號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廣西高校重點人文社科基地-政府數字傳播與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符號傳播學會常務副會長。出版《圖像符號學:傳媒景觀世界的圖式把握》《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當代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思潮》《傳播符號學訪談錄:新媒介語境下的對話》等專、編、譯著5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符號學-傳媒學辭典》為國內首部符號學辭典工具書。與陸正蘭教授合作主編《中國符號學叢書》;發起並主編《傳播符號學叢書·國際視野》。
「『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2018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項目組準備開展哪些工作引起很多關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胡易容教授致力於傳播符號學、符號形象學、文化符號與數字人文傳播等研究領域。他牽頭申報的課題「『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2018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以符號學方法為線索貫穿綜合研究巴蜀符號,從包括巴蜀符號在內的中國符號探索中國符號學路徑。胡易容教授帶學生鼓勵跨學科研究與交叉探索,組織專題讀書會和多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其中就有巴蜀符號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組。胡易容教授近日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專訪,分享了從符號學視野對巴蜀符號的研究進展,以及推進中華文化數字人文創新傳承創意傳播的探索和思考。
四川大學胡易容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項目組/供圖
主要工作:從譜系整理到學理探索
巴蜀符號古老神秘,學界和公眾對這些奇異的符號都有濃厚的興趣。
胡易容介紹說,「『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項目研究工作大致包括「圖語符號譜系梳理」「數字人文傳播」「文化傳承與創意傳播」和「中國符號學理論體系學理路徑」幾個方面。
首先,「圖語符號譜系梳理」是基礎,主要工作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所有符號進行逐個的整理,具體包括對符號器物的圖片實地採集,對文物出土情況及各符號形態、年代、方向、變體等信息的總結。已經有不少學者對巴蜀符號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但是尚有很多符號未被系統考察。他們正在做的「譜系整理」工作,就是儘量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增補完善,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礎材料。目前,符號系統工作主要包括符號的數字錄入保存、索引系統搭建和符號圖片的矢量化處理。
其次是「數字人文傳播」,這也是該課題在方法上試圖有所突破的部分。在現有資料基礎上,項目組已初步搭建起巴蜀符號相關學術網站,建立了巴蜀符號的索引和展示系統,正逐步將項目組符號梳理成果上傳至網站。同時,依託網站,項目組還建立了符號資料索引圖片庫。該庫不僅包括文物照片及傳統的拓片原始資料圖片,還採用計算機技術和圖繪藝術加進行輪廓修復繪製,通過矢量圖的方式部分還原符號的輪廓。經過加工的圖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器物鏽蝕難以辨認等情形對符號研究造成的困擾。這些資料作為一種多媒介綜合呈現形式,既便利更多有興趣的同仁投入研究,也將對巴蜀符號起到普及傳播作用。
「『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項目組所組織活動的學術海報。項目組/供圖
傳承傳播:讓古老神秘的巴蜀符號重新「活起來」
「文化傳承與創意傳播」是胡易容巴蜀符號項目組的重要工作之一。胡易容表示,他們力求通過「文化符號的創新傳承與創意傳播」讓古老神秘的巴蜀符號重新「活起來」,讓它們融入今天的文化生活當中,甚至成為地域文化、城市的品牌形象標記和代言者。今天人們常說的「巴蜀文化」這個說法的來源就是巴蜀符號,且巴蜀符號的發現,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學界「古蜀文明無文字」的論斷,對於區域文化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但如何將巴蜀符號的視覺形態與城市文化形象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創意傳播設計。
胡易容說道,眾所周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已經成為成都的城市品牌標誌符號和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符號。從文化內涵上看,巴蜀符號對巴蜀文化的價值,以至於其作為古文字系統的支脈對中華文字符號譜系建立的重大意義,恐怕並不亞於「太陽神鳥」,但公眾對它們卻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具體來說,項目組在對巴蜀符號基本素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再設計的方式對其進行系列文化創意衍生品的開發,將這些古老神秘的符號與現代生活融合起來,以實現創新傳承。通過這些工作,希望更多人關注、了解或參與到巴蜀符號的研究當中來。
研究方法:以符號學為線索 貫穿多學科研究
「巴蜀符號」的研究是學界重大課題和難題,考古學界持續探究,其他學科也有一些嘗試,而運用符號學來展開巴蜀符號專題研究,是值得期待的新探索。
胡易容介紹說,具體研究方法上,他們是以「符號學」為線索貫穿的多學科綜合性方法。
首先,從符號譜系角度整理巴蜀符號系統,為進一步讀解巴蜀符號的意涵打下基礎。項目組以傳統文獻研究為基礎,後續數字研究和創意開發都建基於項目組全面、詳實的材料收集整理之上;輔之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各個館藏地對文物進行圖像採集,通過現場觀看展覽活動和訪談相關人員的方式深入了解巴蜀符號文化傳播和展示活動的最新動態。
其次,從「數字人文」的方法和角度,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保護存儲編目、建模;建立系統的巴蜀符號數據檢索、符號演化模擬系統。結合文字發生學和比較研究的角度,從外部考察巴蜀符號的特徵與線索。一方面,在先秦古文字發源的符號系統內部進行考察,主要與甲骨文符號系統、納西象形文字系統進行比對,以把握中國「圖符」文字的總體譜系脈絡。另一方面,注重與古埃及等其他文明的文字符號比對,以更好的把握巴蜀符號的形制特徵。
此外,從文化形象傳播的角度,將巴蜀符號系統化作為巴蜀文明的文化典型符號,推進文化符號傳播,進而推進巴蜀符號作為中華文明符號譜系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跨文化傳播。在項目組看來,他們不僅擔負著研究的工作,還自覺地承擔起了「傳播者」的使命。胡易容表示,在所有工作中,最抽象的部分,應當是學理性建構。學理性建構既包括中華文字符號譜系的論證,也包括課題依託的「符號學方法」的中國路徑探索。
成都博物館「巴蜀圖語」相關文物展廳。本網記者 曾江/攝
建設平臺:「巴蜀符號」學術網站
符登錄項目組建設的「巴蜀符號」學術網站,可以發現包括「符號檢索與展示」「學術材料庫」等版塊的內容已比較豐富。項目組在人文學術數位化平臺建設工作和數字人文傳播研究方面正展開系列工作。
胡易容介紹說,「巴蜀符號」網站(http://www.bashufuhao.cn/)是一個巴蜀符號相關材料分享及學術交流的數位化平臺。目前,網站最主要的內容可以分為如下幾大版塊。
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重大研究專項「『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建設的「巴蜀符號」學術網站。本網記者 曾江/截圖
首先,是上面提及的巴蜀圖語符號的檢索系統和展示平臺,這是本次項目研究的一個重點。在對符號進行逐個總結、分析後,項目組研究成果將在網站上搭建成一部「數字字典」,為後續學術研究提供材料和討論的基礎。該部分不僅包括對符號文字化的總結,更有相應的圖片庫供研究者使用,依託網站的超連結結構,項目組採集的大量圖片可以按照符號、器物、出土地等多種線索零活展示。相較於傳統書面媒介,網絡資料庫不僅方便快捷,可容納的素材量和圖片精度也極大提高。
其次是文獻庫。胡易容表示,學術界至今對巴蜀符號的研究仍未形成體系,文物和符號的記錄分散在幾十年間的考古報告中,相關的研究討論也散落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傳播學、藝術學等領域的刊物中,這種「分散」對本領域的科學研究產生了一定的阻礙。項目組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搜集和整理,正努力打破這些壁壘,為後續研究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學術材料庫。
第三是學術論壇。項目組在網站中內嵌了學術論壇功能,努力將網站發展為一個領域內愛好者和學者可以自由交流的平臺。胡易容認為,自衛聚賢以降,巴蜀符號的研究已走過較長曆程,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專門討論此類問題的「學術共同體」,其中很大原因在於缺乏一個交流陣地,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者往往互不了解。同時,在早期搜集材料的過程中,項目組也收到過一些民間愛好者的研究材料投稿,這些業餘愛好者對巴蜀符號、巴蜀文化都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思考和討論。這表明在學界之外,相關問題實際上也是有很多人有興趣、有熱情去研究討論的。項目組建立一個「巴蜀符號」論壇,希望為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人有提供相互啟發的溝通平臺。
第四是資訊部分。項目組計劃對巴蜀符號、巴蜀文化和文博相關資訊設立專門的板塊進行傳播,增強網站的服務屬性。「巴蜀符號」網站不僅僅服務於專業的研究者,也歡迎普通的文化愛好者。資訊服務有利於創造和維護一個巴蜀符號研討的文化社區,項目組項也可依託於此組織和開展線上線下的學術、創意傳播活動。項目組正積極將研究工作與巴蜀符號文化的推廣傳播相結合,將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資訊、學術活動資訊相聯繫,為巴蜀符號學術研究成果的「落地」做出新嘗試。
回顧緣起:「這些符號激發了我的興趣」
胡易容表示,早年在念碩士的時候,受導師蔣榮昌教授影響頗深。蔣榮昌教授不僅是政治經濟與制度文明的跨領域思想家和文化創意傳承踐行者,還是一名技藝高超的青銅器技藝「匠師」。例如,他以青銅器製作古法精確再製作了被譽為「世界上最早冰箱」的「戰國銅冰鑑」。但與簡單的複製不同,通過嵌入現代技術成果——冰箱內膽來製作的具有實用功能的容器,兼具強烈文化震撼力和現代生活品味。通過這種形式,遠古的器物就轉化為跨越時空聯結當下生活的符號和媒介。青銅器皿是特定階段世界古代文明重要見證,是技術文明的反映,也同時承載文化符號。其中,就包括迄今仍未被識別的神秘的「巴蜀符號」。這些符號引發了我的興趣,也為此後的研究埋下了種子。
隨趙毅衡教授攻讀符號學博士期間,胡易容系統地學習符號學。在胡易容看來,符號學常常被視為一種艱澀複雜的抽象理論。但實際上,符號學理論仍須回歸到對具體的符號對象上來,回歸到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具體指涉中來。他注意到,在作為「舶來品」現代符號學體系中,東方符號作為對象幾乎整體性闕場。比如,在索緒爾的理論中主要討論的是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西方語言符號,具有圖像理據性的中國漢字符號,完全未被納入研究範疇。這激發了胡易容思考從「中國符號」中尋找一種「中國符號學路徑」的可能。其中,關鍵的問題在於符號學討論的符號對象是否涉及「圖像性」。包括巴蜀符號在內的漢語言文字均包括一定比例的圖像理據。由此,「巴蜀符號」自然就成了胡易容探索「中國符號學路徑」這一理論企圖的重要對象。
展望探索:有破有立 探求中國符號學路徑
巴蜀符號研究將有助於促進中國符號學構建。胡易容結合項目研究談了相關思考,他認為,中國符號學要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必須要加強基於中華傳統文字與文化符號對象研究。
對文化傳播和符號譜系本身的整理,項目組有一個基本出發點,即回到對學術思想和學科學理性建構歷史的反思中,回到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學術範式的建構中。胡易容表示,這就涉及到對現有的學術範式的破與立的問題。由於西方語言以表音為基礎,以索緒爾為代表的西方符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表音體系上,這種界定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司空見慣的西方語音中心傳統。基於這種傳統,西方學界對文字和文明的發展過程形成的刻板成見——視象形表意文字為原始的、而以表音字母文字為文明的表徵。胡易容將這種成見稱為「符號達爾文」,認為它深刻影響了近代知識分子對我國文化發展方向的判斷,甚至具體到對文字形制的理念。從蔡元培、魯迅到吳玉章,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就曾試圖將漢字拉丁化以促進國家現代化發展。當然,今日的事實業或已表明,通過消除符號差異以擁抱全球化,絕非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選項。而語音中心基礎理論也已經部分的成為過去式。但這種反思卻不是中國學者發起的,而是以德希達為代表的西方學者通過對西方傳統的解構實現的。對於中國學界來說,這種符號達爾文主義的邏輯還有待深入展開,學界在對西學借鑑中仍有很多內容需要更加審慎地考慮其理論的適用性。
胡易容說道,中國符號學要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不僅要破,更要立。實際上,就純粹的符號形式特徵而言,漢字符號、巴蜀圖語這類帶有圖像性的符號都更接近於皮爾斯一派符號學家對理想符號的構想。但無論是被視為第一套人類經驗符號化表述的「周易」,還是與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幾乎同時探討名稱與意義的中國「名學」,都未在今天符號學基本模式中佔據一席之地,而中華文字符號,更是在符號學體系中被邊緣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討論皮爾斯還是索緒爾的理論孰優孰劣。因為無論是「結構符號」或是「邏輯修辭」範式,都只是對西方思維傳承的不同分支。中國學者必須從具有中國符號對象和中華符號思維的獨有智慧等方面探索一種「中國符號學」的路徑與可能。
推進工作: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談到下一步準備繼續推進哪些學術工作,胡易容分四個方面作了介紹。
首先,繼續巴蜀符號的譜系整理工作。目前可考的巴蜀符號超過300個,項目組已整理總結了約140個,剩下的符號整理工作需要繼續努力。在整理的過程中,項目組發現有部分符號的信息不清晰,需要多次的補充和完善。例如部分年代較早考古報告對器物的描摹質量較低,這些文獻對當時的考古工作可能是滿足需要的,但是當項目組將視線聚焦到一個個符號的時候就會發現信息細節缺失嚴重,甚至無法確定符號外形。這些缺失的細節需要進一步去各大文物單位進行現場採集或購買高質量的材料進行補足。
其次,完成對符號圖片的數位化處理,包括勾邊加工、矢量化。這一項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但是受限於優質圖片的數量,還不能完全滿足項目組的預設目標。尤其是部分藏品並未公開展出,這導致項目組在一手材料採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第三,巴蜀符號的文創開發和數字博覽設計。目前項目組已經做出了一些文創和成果,但這是一項長期推進的工作。隨著對巴蜀符號研究的深入,他們也將會尋找到可供創意發揮的文化特點,優化和擴展其數字人文創新路徑。
「在這些基礎上,我們要做的理論工作,是根本的任務。中華文字符號系統是承載東方中國文化生活,且區別於西方的獨特顯現,從包括巴蜀圖語在內的中華文字立體譜系,建構基於圖像理據的文化符號學,不僅有助於立體化呈現華夏文字文明譜系,也將有助於總體上構建起中國符號學理論體系。但這個任務必然是長期和艱巨的。期待更多學者關心、加入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中來」,胡易容如是說。
中國社會科學網 曾江
(「巴蜀圖語符號譜系整理分析與數字人文傳播研究」課題組成員、四川大學博士生楊登翔參與本次專訪整理。)
本文刊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輯︱黃思睿
視覺︱歐陽言多
往期精彩:
薛藝兵 | 儀式音樂的符號特徵
劉小波 | 商業意圖定點:流行音樂的符號學定義
書評丨「非家」之島:華人作家尋找身份之道
符說 | 「打工人」火了,打工人沒有
青銅藝術 | 巴蜀符號:符號梳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