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部分是高中地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考試當中經常「光顧」的一些知識點。對於這部分的內容很多的同學理解起來有困難,能夠理解一些變化過程的佔少數,能夠實實際際的理解透高中部分的內容則更是少了。
本文基於在學習鋒面氣旋當中產生的一些疑問,也是未來可能面臨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在此進行簡單的探討,作為學習中的筆記,還請各位讀者朋友不吝賜教。
說到氣旋和反氣旋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氣旋和反氣旋,氣旋是「佔三度空間,中心氣壓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氣渦旋。」反氣旋是「佔三度空間,中心氣壓比四周氣壓高的水平空氣渦旋。」氣旋的直徑一般為1000公裡,大的可達2000-3000公裡,小的只有200-300公裡或者更小一些。這是數字上的概念,具體到我們的生活實際中可以這理解,氣旋的直徑一般為成都到武漢的直線距離,小的氣旋直徑大概為成都到重慶的距離,大的氣旋直徑可以達到重慶到瀋陽或者黑龍江這一地帶這麼大的距離。反氣旋大的可以和最大的大陸和海洋相比(如冬季亞洲的反氣旋,往往佔據了整個亞洲大陸面積的3/4),小的直徑也可達數百公裡。
氣旋和反氣旋的分類方法比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氣旋可分為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反氣旋可分為溫帶反氣旋、副熱帶反氣旋和極地反氣旋。按照結構的不同,溫帶氣旋可分為鋒面氣旋、無鋒面氣旋;反氣旋可分為冷性反氣旋(或冷高壓)和暖性反氣旋(或暖高壓)。
氣旋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同類型的氣旋和反氣旋;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如鋒面氣旋可因一定條件轉化為無鋒面氣旋(冷渦),無鋒面氣旋(熱低壓)可因一定條件轉化為鋒面氣旋;冷性反氣旋也可轉化為暖性反氣旋。氣旋、反氣旋都應看作是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
氣旋和反氣旋的強弱不一。它們的強度可以用其最大風速來度量:最大風速大的表示強,最大風速小的表示弱。在強的氣旋中,地面最大風速可達30米/秒以上。在強的反氣旋中,地面最大風速為20一30米/秒。
氣旋和反氣旋的中心氣壓值常用來表示它們的強度。地面氣旋的中心氣壓值一般為1010-970毫巴,個別中心值有低於930毫巴的。地面反氣旋的中心氣壓值一般為1020一l030毫巴,冬季寒潮高壓最強的曾達1078.9毫巴以上。
1月份,北半球中高緯度沿著緯圈有兩個大低壓,一個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附近,俗稱阿留申低壓,中心強度在1000hPa左右,另一個在北大西洋的冰島附近,俗稱冰島低壓,中心強度在997hPa左右。
北半球還有兩個冷高壓,一個是歐亞大陸上的強大西伯利亞高壓,中心強度在1035hPa左右,另一個是北美大陸上的北美(加拿大)高壓,中心強度1020hPa。
南半球副高則分裂成三個高壓中心,分別在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上,中心氣壓值在1018hPa左右;澳大利亞大陸、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南部分別形成幾個小低壓,中心氣壓值在1006-1009hPa左右。
1月份海平面平均氣壓圖
7月份,北半球大陸上發展了兩個低壓,即亞洲南部低壓(印度低壓)和北美西南部低壓,中心強度分別為997hPa和1011hPa,原來海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仍然存在,但是強度已經非常小了,而北太平洋高壓俗稱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高壓俗稱亞索爾高壓的強度增強,範圍擴大,位置北移,中心氣壓值增值1027hPa左右,南半球的高壓帶幾乎環繞全球,中心氣壓值可超過1020hPa。
7月份海平面平均氣壓圖
這些大型的高低壓系統統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其中北半球海洋上的夏威夷高壓(北太平洋高壓)、亞索爾高壓(北大西洋高壓)、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常年存在,只是強度和範圍隨季節變化,稱為常年大氣活動中心。而陸地上的印度低壓(南亞低壓)、北美低壓、西伯利亞高壓、北美高壓等只是季節性存在的,稱為季節性活動中心。
本文作者:石 一 堅
山西陽泉人
一隻學地理的理科狗
歡迎訂閱「追問地理」微信公眾號
本文觀點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錯誤請指正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關注「追問地理」微信公眾號,我們將不定期的為大家分享有關地理的故事。除此之外,您還可以通過點讚、打賞、轉發等方式,為小編鼓勁加油,您的支持就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