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兩把「鑰匙」。為降低初創企業創業門檻,方便企業獲得營業執照(即市場主體資格),國家有關部門推出了「先照後證」的舉措。不過,有個問題始終存在,「先照後證」僅僅把「證」平移到「照」後,辦證標準、條件沒變。一些行業辦照容易,辦證難,存在「準入不準營」的現象。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2018年年底,國務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證照分離」改革,通過「照後減證」等措施,讓「證」「照」這兩把綁在一塊的鑰匙分開,進一步方便企業進入市場。半年多時間過去,「證照分離」改革在無錫落地成效如何?相關行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證照分離」惠及哪些企業
第一批「證照分離」改革共106個事項,涉及餐飲、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出版、印刷、電影等行業,分為「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4種改革方式。
其中,「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資格認定(境外就業除外)」「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經營審批(外資)」等4個事項「直接取消審批」。這意味著,從事這些行業,不需要通過主管部門審批,辦到營業執照後,就可以直接開展經營活動。
「審批改備案」是指,企業創辦者拿到營業執照後,無需審批,只要向主管部門報送材料備案,即可開展經營,涉及「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行政許可」「小餐飲、小食雜、食品小作坊」2個行業。
「實行告知承諾」涉及「電影放映」等17個行業。企業創辦者拿到營業執照後,填寫主管部門發放的承諾書,先開展經營,之後主管部門回訪,如不符合要求,再進行整改。這為開辦企業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
剩下的「旅行社業務」等83個事項實行「優化準入服務」,精簡審批材料,公示審批程序,增強審批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提高登記審批效率。
根據今年1到7月無錫「證照分離」改革統計數據,直接取消審批的辦理數量有66件,審批改備案38394件,實行告知承諾23279件,優化準入服務70666項,合計辦理132405件,共惠及企業71698家。
「取消審批」加劇市場競爭
此次「證照分離」改革對市場影響最為明顯的,要數「直接取消審批」的行業。以因私出入境中介(移民中介)為例,今年1到7月,無錫一共辦理了47件,僅新登記註冊的因私出入境中介企業就有19家(其餘28件為已登記註冊企業新拓展經營業務)。
要知道,「證照分離」之前,無錫一共只有12家具備資質的因私出入境中介。
記者從無錫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了解到,原先開辦移民中介,必須經出入境管理處審批,並在銀行存入100萬元保證金。取消審批後,保證金自動取消。任何人只要在工商部門辦到營業執照,就能從事移民業務。
澳星移民中介無錫分公司是原先具備資質的12家中介之一。該公司總經理鮑俊良說,「取消審批一出臺,就在圈內引起了巨大反響。當時我預計一些在大中介任職的人員可能會出來『單幹』,一些理財公司也會拓展移民業務。現在看來果然如此。」
市場主體增多加劇了行業競爭。「一些新入行的中介,在品牌和服務上暫時比不上老牌機構,就在價格上下功夫。」鮑俊良說,移民市場正在進入「混戰」期並將重新洗牌。
此外,「審批改備案」的「小餐飲、小雜食、食品小作坊經營許可」辦件量十分可觀。僅1到7月份,無錫就辦理了38394件。
「證照分離」改革期待深化
記者了解到,「證照分離」第一批改革事項中,真正取消審批的佔比還不多。
無錫市市場監管局調研員盛小偉分析,第一批106個改革事項中,「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屬於取消審批,加起來只有6項,剩下的17項「實行告知承諾」、83項「優化準入服務」仍屬於保留審批,不過在服務方式,效率上面有了提高。
從上半年辦理數量上看,「直接取消審批」和「審批改備案」加起來共38460件,只佔全部辦件量的29%。
為何「證照分離」改革需要循序漸進?無錫市市場監管局登記指導處副處長周輝認為,現實條件下,如果一味「取消審批」,事中事後監管未必跟得上。因此「證照分離」改革的進度與監管體系、信用建設息息相關。
本次改革中,一些行業出現了看似放開,實則有「限制」的問題。如「從事城市生活垃圾經營性清掃、收集、運輸、處理服務」由審批改為「實行告知承諾」,在承諾時,市場主體被要求提交與政府部門籤訂的從事相關業務的協議,門檻依然較高。
另外,市場對各個「證照分離」改革事項的感受冷熱不均,需求不一。比如同樣是「審批改備案」,上文提及的「小餐飲、小雜食、食品小作坊經營許可」辦件數量眾多,而「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行政許可」1到7月的辦件量竟然為零,一些改革事項在半年內的辦件數量僅為個位數,說明這些行業「證照分離」的市場需求不大。
「到底哪些審批事項該減該合,還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更多行業切實受益。」周輝說。目前,國務院正在梳理剩下的200多項審批事項,並將納入到下一步的「證照分離」改革中。(殷星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