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伊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胡錦珠
圖為伊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胡錦珠女士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9月9日電(記者郭鴿 實習記者左昊暢)2013年9月4日上午,新加坡—山東經濟貿易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大酒店召開。會議期間,伊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接受了新華網專訪,就伊頓國際教育集團和同類型新加坡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問題發表了獨特見解。
記者:伊頓在新加坡是非常有名的老牌企業,它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胡錦珠:伊頓在中國到現在的發展已經有十年時間。2003年我們首先到蘇州,2008年再到山東。我們最早是和江蘇省的蘇州合作,隨後到無錫、南京,再後來到了濟南。現在我們在成都也有三所,還有廣東的珠海和東莞。
記者:伊頓挑選中國城市時有哪些考慮因素?
胡錦珠:我們在開拓中國市場時,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首選蘇州是因為中新雙方在蘇州建立了工業園,兩邊的政府對新加坡企業在中國投資發展很支持。我們在蘇州發展起來後,又帶動了無錫。無錫就在蘇州邊上,由於沒有國際學校,學生每周要坐車到蘇州學習,所以我們也在那裡創辦了新的學校。隨後我們又到了江蘇的省會南京。選擇山東是因為能在孔孟之鄉辦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山東省的人民省吃儉用都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能夠改變人生,改變世界,而人們又常說「三歲見大,七歲見老」,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平時很忙碌很辛苦,但是我過得非常開心。
記者:在這次新魯經貿理事會上,伊頓和山東達成了什麼具體項目?
胡錦珠:我們在濟南的學校已經辦了五年,在校生有400多個,幼兒園的家長要求我們能到一個更大的地方,辦一個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接軌的學校。這次剛好有機會,有相關領導邀請我們去辦一條龍教學。課程內容主要是中國教育大綱加上新加坡的英語課程,有中西文化的結合,因此我相信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教育項目。
我本身是第三代移民。爺爺是從中國到新加坡的。我的奶奶把家裡所有的女生都送到了華校。我讀了華校,也懂得中文,現在去中國辦教育,能夠和中國的官員和家長溝通。我覺得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我們是華人,需要懂中文。而英語又是與世界溝通的不可或缺的語言。學雙語最有效的是雙語文化,特別是在琴棋書畫中開始。
記者:伊頓的教育模式和當地的教育模式有什麼不同?
胡錦珠:我們最主要是採用探索性的教育方式。傳統性教育是以教書為主,我們以孩子為中心,以學習為主,根據孩子的需要和進度來編輯課程。同時我們又是小班教育,一個班不會超過24人。所以可以有不同的進度。小孩子的進度可快可慢,一般分三個程度,百分之七十五都在一年級課程,百分之十的資歷比較強就推動往前,剩下的需要輔助的則幫助他們順利趕上進度。
記者:長遠來說伊頓教育集團在中國有什麼發展戰略?
胡錦珠:我們未來希望能在中國開辦100所學校。現在只有15所。我們會選擇十大城市。今年剛在上海新辦了一個。接下來會在廣州和北京開辦。中國將是我們的重點發展地域。
記者:伊頓要在中國發展到100家的規模,這要如何實現?
胡錦珠:現在慕名而來的中國各地城市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他們都希望我們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我們現在的合作對象除了政府,還有當地房地產商。房地產商設計的一些小區都需要配套的幼兒園,他們說自己只會建房子,不會搞教育,所以就希望我們來辦。同時引進新加坡的教育品牌,房子的賣價也會變高,這是個雙贏的局面。
記者:您認為新加坡企業去中國需要注意什麼?
胡錦珠:要對當地的文化深入了解。以新加坡人的心態去管理外國的企業是會碰到很大的壓力。所以要整個企業融入當地文化。比如在中國,新加坡的一些做事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國文化。就如李光耀所說的「不僅要去國外,而且要住一段時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這樣做起事情來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