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轉發分享與關注。
昨天文章心流課堂1.0版本,核心是學習甜如蜜,一間沒有笑聲的教室,會讓孩子感覺無聊,阻斷學習的欲望。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和杜郎口魏書生模式一樣,有一個非常大的漏洞——那就是無論在課堂上說一個多麼有趣的笑話,依然會有一部分人連笑話都不願意聽,更別說課堂內容了。
所以心流2.0版本,融入更多的互動環節,也可以理解為是對1.0版本的方法技巧性深入延伸。
有人可能看到標題就會想到這不是杜郎口或者魏書生的教育分享模式?非也,我把這個模式起了一個有趣的別名
——沒有南郭先生的課堂,適應中國教育的快速提分課堂
南郭先生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從最初的聽合奏到了新國王的聽獨奏,南郭先生就只能逃之夭夭了。
在深入些這篇文章之前,有兩個真相,我們一定要足夠正視:
真相1: 一個農村類的小學生的課堂,可以說會有一大半人在那裡做白日夢。
證據是什麼呢?有一次期末模擬測試卷考完之後,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詳細講的試卷,接著又讓學生抄了估計快有一半的題目到作業本上。結果兩天後考了同樣的內容。
第1次考試不及格的人數是16人,第2次12人。 一大堆人依然在及格邊緣上,並沒有得到高分。
真相2 :作為老師的讀者朋友們應該都有體會,那就是一個內容講了10多20遍,依然會有一大堆人不會。誠然,上一次期中考試也是如此。我仔細數了一個題目,我強調過20遍,真實不誇張,但是考試的時候只有7個人做對了。我總在想著這7個人可能還不是我教會的,要麼是他們自己就會了,要麼就是他們父母教會他們的。
看似非常認真的聽著課,卻陷入了胡想連篇莊子夢蝶的境地。遠比南郭先生的合奏表演濫竽充數高明多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核心在於學生沒有一個自我的學習目標,無非就是為了迎合老師和家長,所謂的認真聽課和做出了認為適合自己的行為。
這兩件事情對我觸動極大,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定要研究一套全新的課堂模式。也是心流課堂2.0版本的寫作初衷。
一 我們不得不再面對一個更殘酷的真相——那就是作為老師和父母的我們,我們替代不了學生學習,所有的替學生思考學習都是徒勞的
前面兩個真實的事件讓我明白了,很多時候老師講的再多,學生不願意聽那都是徒勞的,即使學生願意聽,但自己不去做也是徒勞的。
從科學學習的角度來分析也是如此,學生在那一課即使聽會了,但是自己沒有遇到困難去解決,他不去再思考一遍,沒有深度的思考,會極其容易忘記。
所以家長老師,替代不了學生學習。
所以我在這裡大聲疾呼,我們要改變固有的觀念。這種固有的觀念表現在對課堂滿堂灌,對學生講題目也是只顧著老師講學生練的少。
而我的課程模式更加強調什麼呢?就是強調互動。
二 我給學生準備了話筒。
是的,為了實驗這個教學方式,我給學生準備了一個話筒。
事實上,我最初想準備弄4個話筒的,最後因為窮,只準備了兩個。
為什麼準備話筒呢?因為很多學生聲音實在太小了。
當然聲音小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自信或者不會。我發現成績好的回答問題,聲音都是比較洪亮的。弄一個話筒也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以保證每個人都聽得清楚。
如何發揮這兩個話筒的效果,那就是我講課過程中我儘可能的少講,甚至不講。
例如我上新課的時候,我會把一些內容用半節課講完,接著剩下的時間就是叫學生們複述,在課堂過程中也隨時要求學生們及時回答重要的問題。而在練習課上,尤其是試卷的講評課上,我從最初用兩節課認認真真仔細講,變成了邊講邊練或者用一節課快速的講完,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針對重難點常考題先理清思路待提問。是的,我把這個方法總結為——話筒分享法。
此前老師講20遍,那麼換成20個學生各講一遍。
在實驗這個方法之前,我也簡單的讀了一下杜郎口和魏書生的分享式課堂。我認為我和他們的模式有個截然相反的態度。
那就是學生們不願意分享,以及學生們害怕分享,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確實是逼著學生分享的。
為什麼網絡上,很多人懷疑這兩種模式或者批判這兩種模式,最根本在於他們有意無意的刻意隱瞞了學生,不願意分享,以及害怕分享等等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
是的,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害怕分享,對於初高中生來說他們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面對一個真實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上課都會喜歡縮在自己的座位上,不願意動彈一下,嘴巴不願意動彈一下,心裡更不願意去想一下這個題目怎麼做。事實上學習一個知識點,尤其是小學內容,可以說一節課的內容只需要認真10分鐘即可。所以我的這種分享模式可以理解為就是沒有南郭先生的教育方式,我現在需要聽南郭先生單獨來演奏了。那麼是不是該著急了?
是的,這裡沒有分享的快樂,這裡也沒有分享的欲望,更多的是學生被老師急著一定要學會。
事實上你我都沒有這種分享的欲望,怎麼可能要求學生有分享的欲望的,即使有分享的欲望,也僅僅是極少數成績好的。
最近我又在看猶太人方面的教育,他們的課堂總是提倡各抒己見。
但我們的教育,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沒有宣揚,而我單獨一個人突兀的改變,就會顯得很無助與效果極差。所以訓練討論演講的能力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提分。
但是總歸起來,我們要適應中國式的教育,適應中國學校裡面的學生,而不能脫離了這個實際,所以我一直把我的觀點與他們區別開來,我強調的不是分享,我強調的是沒有南郭先生,每個人都應該適當的緊張,等待老師的提問。
所以給學生一個話筒,這個模式內容非常簡單,那就是儘可能的控制講課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來講。在留給學生講解的時間裡,每個學生都緊張的等待提問,這種緊張會讓學生陷入到思考的地步,而不是在那裡做白日夢。當然這個操作過程也可以更加的有趣。我的課堂從來不要求學生舉手,要麼是隨機點名,要麼是故意點一些成績靠後的。
當學生們緊張了,自己真正去思考了。同樣一個問題,老師講20遍抵不過學生自己思考一遍。這個觀點大家應該都會認同吧。如果認同的話,那麼我們就去試一試!
三 相較於給學生一個話筒的模式,大組比賽機制以及4人小組競賽機制,更加有趣,有料。
比賽機制我在其他的文章裡也寫過很多次。
這種模式比前面的模式確實更加有趣,學生更加願意參與進來。
而且我的比賽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一些比賽是在黑板上比賽,有一些是分享式比賽,當然還有一些試卷上的比賽。總之,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比賽,甚至玩法由學生選擇。
但是我們總不可能天天去比賽,所以我更多是希望兩種方式換著來,甚至這節課用上面的玩法,下節課用這個比賽機制的玩法。那就形成了學生既有趣又緊張的學習態勢。
比賽機制最初我實行的是每個大組比賽,並且對每個組每周進行分數的評定,以及最後實行適當的獎罰措施。
學生們積極熱情都願意參與到這個過程了,甚至經常性的問我為什麼沒有比賽了。
因為這樣的過程確實有趣,但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最關鍵的在於我們要提醒學生以及引導學生,讓一些成績靠前的,或者已經學會了的去教那些成績靠後的不會的。
我們既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來獲取每個人學習進步,同時我們通過比賽為了每個組獲得榮譽感,叫一些成績靠後的去主動請教成績靠前的,以及成績好的去教成績不好的。
很多人也對這個方法提出了一些想法,那就是現在的學生不可避免的自私,不願意加別人以及不夠積極,沒有榮譽感那怎麼辦?
事實上我一直在強調,當你去嘗試著這個過程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尤其對於小學生階段, 學生們都積極熱情的去為整個組爭的榮譽以及主動的去交一些成績靠後的。
當然這個過程我們也適當的去引導他們積極一點。例如我就故意給一些不會的人去上黑板進行比賽,例如我還要求一些成績靠後的主動大方一點,請成績好點的去買點東西感謝感謝。還有其他各種激勵方式,總之就是讓學生們都願意參與進來。
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縫對接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尤其是解決了教師一個非常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補差。
學生們通過這種有趣的比賽方式,輕鬆愉快的掌握了我們要學的內容。
這一個方法的關鍵詞就是比賽,比賽的核心,那就是激活他們的榮譽感以及參與感。
當然後面我對大組比賽機制,適當進行了一定升級,那就是4人小組計劃。以後每次比賽以4個人小組為單元。例如這個4人小組就是有一個成績靠前的當組長,兩個中等的一個成績靠後的這樣組成,儘可能的公平,以求得比賽的公平。
四 用更加有趣的方式替代我們固有的滿堂灌
文章最開始就強調了,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會有很多弊端,例如學生做白日夢不認真以及玩玩具,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老師可能講10遍20遍,但是學生一遍都沒有聽進去。
我也經常聽到很多同事抱怨,他們覺得我要經常提醒學生上課要認真,不搞小動作。
而我則笑著對他們說,我好像從來沒有要求他們不搞小動作,也不收他們的玩具。
他們就說我上課這麼人性化,這麼給他們自由。
事實上,我只是用更加有趣的方法,或者學生緊張的方法來替代了這種一直需要老師提醒的方法。
當我把大組比賽機制實行後,是的,幾乎上每個學生都必須要參與的,哪怕成績太差的他們被組員們盯著,一定要認真學習,免得拉後腿。
學生教學生,還有個特別效果,就是屬於一對一,且目的明確,必須參與。所以,效果不錯。
無論是比賽機制還是我前面的話筒分享,最核心在於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緊張起來當然還融入有趣。
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像猶太人那樣教育方式,提倡學生們要有奉獻能力,辯論能力等等,我覺得在中國這樣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只能是說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他們這樣的能力,但最核心還是要迎接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如何提分。
在大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適應這個大環境,事實上無論在猶太人,美國,韓國日本,他們的成績都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天天宣揚快樂教育的美國,他們也有精英教育。這樣的精英教育可能遠比中國的學生更努力,更別談日本和韓國的學生了。
應試教育有利有弊,我們應該儘可能的趨利避害。我們讓孩子養成不僅僅是考試能力,也可以通過這些過程讓孩子養成分享交流的能力。
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說成績多麼重要,但成績也是重要的,因為作為一位老師來說,我看到的那些成績差的,他們沒有任何自信可言,甚至他們回答問題都不敢大聲回答出,這是一個作為每一位家長都必須面對的。
一個孩子,一個成年人,自信是他最珍貴的品質,只是可惜的是,這些一些成績靠後的人顯得沒有自信。
所以無論我什麼樣的文章,我的強調學習是重要的,成績也是重要的,只是我們可以用更加有趣的方式來提升我們的教育,以及提升我們的每個人的考試分數。
教育裡事實上沒有太多的創新,只是把這些創新的方式堆積起來,對學習重新的自我的構造,所以我的這些教育理念也不僅僅是說一定要給我們創新,只是我把心流二字引入到我們的教育上來。
五 心流2.0版本,更加強調互動,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僅是我前面說的話筒模式以及比賽模式,還有更多的創新的模式,都可以去不斷的嘗試與實踐。
把這一些創新互動的模式稱為心流2.0版本,最關鍵在於這一些創新的模式,通過有趣互動等等來讓學生們無意之中進入一種忘我的境地。
上一篇文章說了,我們可以把心流,就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忘我的境界,這種忘我能夠把時間變得更快,把效率提升的更高。
達到心流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心的秩序的自我的再構建,學生內心的秩序需要重新被梳理,需要老師去引導,也同時需要他自我的不斷調整。
作為家長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曾因為課堂無趣,時間過得很慢,一直在等待的時間等待的下課,這種內心的無序煩躁不安會造成我們學習效率的低下,以及我們沒有學習的欲望,最後自然而然導致學習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心流2.0課堂就是通過這樣一些些有趣的教學方式,當然還融入了我們的前面,我們說的我們的課堂要有序等等,就是重梳內心的秩序,以獲得內心的愉悅感,而最根本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要讓這堂課感受到時間過得飛快。
假如一定要給這堂課堂定一個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那就是學生是否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輕鬆愉快會讓人忘我,但事實上緊張也同樣能讓人陷入一種忘我境界。因為緊張而忽略了周圍,忽略了時間的變化。
結語:
教育需要創新,因為社會需要發展,教育也要與時俱進,這是世界難題。但教育這個事情一定要結合實際,同時教育改革也需要自下而上進行改革。
什麼是自下而上,那就是所有的方法改革都是圍繞學生來進行改革,切不可形成空談假想以及任何脫離實際問題來設計。
有人說教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高深的事情,有人說教育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當然理論的構建也是一個初級版本,當然我不得不說我的教學經驗還不夠,也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適合我們中國的教育模式。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