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5篇: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不必「高大全」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在2020年度開始連載江蘇省張家港外國語學校張悅群老師的「語文課理十五論」,已經發表的五六篇文章我已經閱讀了,感覺到張老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帶有一種科學取向,講究教學的內在邏輯與實際效果。第6期發表的是《「操作」基本論:課堂不可承載過重——是基本標準還是宏大理想》,從題目上看,這篇論文探討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即一節語文課究竟需要設置多少教學目標,如何設置這些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宏大理想呢,還是給學生的學習設置基本的標準?我目前也在思考一節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究竟應該如何確定,教學參考書上提供了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教材的單元導語、預習提示、課後思考題等也都暗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那作為教師,需不需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細化?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集中、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目標呢?這些問題,我暫時還沒有一套基本的思路與操作方法。不過,張悅群老師這篇論文給了我較大的啟發,總的說來,收穫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我收穫了「ABCD目標陳述法」的概念與基本內涵。如何陳述教育目標,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就提出:「陳述目標的最有用形式是按行為類別和內容兩個維度陳述,行為類別指意欲通過教學發展的學生的行為類型;內容指被學生的行為加以運作的教材內容。」教育目標分類學的集大成者布盧姆認為,一個目標的陳述包含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動詞一般描述我們意欲實現的認知過程,名詞一般描述預期學生要學習或建構的知識。他的教育目標分類,主要也是從六大認知過程和四大知識及其對應關係的角度進行的。張老師在論文中又介紹了阿姆斯特朗和塞維吉提出來的教學目標陳述技術,即ABCD目標陳述法。教學目標要含有ABCD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依次為教學對象即學習者、行為即學習者的行為、條件即學習者行為所產生的條件、標準即學習對象行為的標尺。將這三種陳述方式對比就可以看出,泰勒側重於行為類別與學習內容,布盧姆則將行為類別擴展至認知過程,將學習內容凝聚為知識,他們沒有提及學習的條件以及達到的標準。ABCD目標陳述法不再將學習定位為認知過程,也不再將學習結果理解為不同的知識形式,而是又回到了泰勒的「行為」的稱呼。不過,這並不是說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對教學目標的陳述是無意義的。張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即「每位同學在解讀杜甫《春望》一詩的基礎之上,找一首與其寫景三層次相同的古詩,且作簡要解說」,按照ABCD目標陳述法,「每位同學」自然是學習者,「解讀」「找」「解說」就是學習行為,「在解讀杜甫《春望》一詩的基礎之上」就是學習的條件,「找一首與其寫景三層次相同的古詩,且作簡要解說」就是學習的標準。其實,按照布盧姆教育分類學的觀點,該目標的學習行為中的「解讀」「解說」等,對應的就是理解、分析、創造的認知過程,而對學習標準的陳述,則包含了運用和評價的認知行為。總之,接觸並學習了「ABCD目標陳述法」,這是閱讀論文的一大收穫。
第二,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不能以宏大理想代替目標中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應該是全班學生能夠達到的底線標尺,是學生可操作性的基本標準。我非常認同張老師的觀點。新課改後,不少語文教師完全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三維目標的方式羅列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對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混淆。張老師提供的一份《紀念白求恩》的優秀教案,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角度設置了7個學習目標,其中情感目標是「學習課文,了解學習白求恩的精神」「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美、行為美」。在張老師看來,這樣的情感目標過於宏大,基本上無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直接實現。況且,一篇課文一個課時,居然設置了7個學習目標。過去我的疑問在於,像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內容,也不是某一節課所能實現的目標,而是一個長期浸潤的過程,既然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實現,那教學目標中到底要不要出現這個內容?張老師這篇文章,解答了我的困惑。他舉了《我愛這土地》一課中「培養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等目標的例子,並且將這種宏大理想的目標轉變成為「通過『接受刺激-感悟情感-追究哲理』的閱讀步驟,用一二百字陳述詩人在字裡行間流露的感情及背後蘊含的哲理」,這就將宏大目標具體化了,那麼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也就有了落地的可能性。
第三,教材的助學系統例如單元導語、預習提示、課後思考探究題也是制定本課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就拿《紀念白求恩》所在的單元來說,單元導語明確指出「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並在你喜歡的或疑惑的地方做標註。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這兩句話的前一句是具體的閱讀方法,即勾畫關鍵語句、做標註等;後一句話則是教學的具體內容,核心的要素是「理清作者思路」,「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是學習的條件,「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句等方法」不是說要學會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句的方法,「學會」的學習行為對應的內容是「理清作者思路」。因此「理清作者思路」才是本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如果把「整體把握文意」當作主要教學目標,那就有點錯位了,至少在這個單元裡,「整體把握文意」不是最核心的教學目標。按照這樣的思路,張老師也設計了兩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前者是通過劃分段落層次來理清作者思路,後者是通過段落內部的層次來理清作者的思路,並且十分注重學習的遷移。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張老師的設計只是能給我們提供重要啟發的一家之言,教學目標的陳述,還應該經過多重機制的篩選,以後將繼續闡述。
郭躍輝,號豫北閒人,語文邊緣人。先逃離北上廣,後到中山誤人子弟。政治經濟、人事社會一竅不通,唯以讀書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棄鄙之愚鈍,可結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拙作出版,歡迎選購!選購網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_u=f300618he73d&id=563705416531&qq-pf-to=pcqq.c2c
珍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