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瞻展
@河洛鄉村 供圖
50多元,在城市裡,只是一份外賣、一盤大餐的價格,但對河南省魯山縣瓦屋鎮馬老莊小學六年級女孩胡文可來說,卻是在校大半個月的夥食費,折算下來每天不到4塊錢。
今年元宵節,同齡人都歡歡喜喜準備報到入學,但就因為湊不夠這些夥食費,胡文可的上學成了麻煩事。她曾告訴雙目失明的養父胡偉和年過七旬的奶奶,「咱家太難了,要不我不上學了。」聽完這話,祖孫三人抱頭痛哭。
胡偉說,自己需要的,不只是同情、捐助,而是想有個舞臺,能靠說書手藝養家餬口。
「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今年元宵節,村裡別的學生歡歡喜喜等待開學,但瓦屋鎮馬老莊村12歲的胡文可卻蹲在自家瓦房一角,翻著寫滿筆記的語文課本,一遍一遍小聲讀著,她期待著,養父這趟外出能尋到活。
「能掙到錢兒,晚上就能吃上湯圓,就能給我掙到夥食費。」 胡文可說,自己就讀的馬老莊小學是寄宿制學校,每天午餐有補貼,一頓飯只要一塊錢,早晚兩頓都是吃半碗胡辣湯湊合,啥省錢吃啥。她心裡明白,只要能有學上,就有機會走出山村,吃飯艱苦點沒啥。
但就連這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時都難以為繼。胡文可記得,父親靠說書掙錢,但現在農村聽盲人說書的人實在太少了。去年年底,父親跑了一個冬天都沒掙到啥錢,家裡實在周轉不出50塊錢了,眼瞅著自己在學校裡斷了頓,她要求回家自學。「我給俺爸俺奶說,咱家太難了,要不我不上學了,俺仨抱頭痛哭。」
在荒涼的小院裡,胡偉也會支起二胡,自拉自唱,唱腔混著雞叫聲一起,飄蕩在鄉村空曠的天空裡。
這個春節,胡偉又背二胡走出家門,他想著,說啥也要掙點錢,讓女兒上學夥食吃得好一點,「俺辛苦點沒啥,娃學校裡的課落下一個月了,再不去上課就跟不上了,家裡老人有心臟病,平時看病吃藥也都需要錢。」
瓦屋鎮馬老莊村村支書趙國良說,村裡給他們家辦了危房改造,還給胡偉辦了低保,給胡偉母親辦了養老金,一個月補貼200元左右。
趙國良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賣藝彈唱、說書戲還很是紅火,盲人胡偉靠這門手藝,日子還能過得去,「那時候說書的走紅著呢,雖然價錢便宜,但總有人唱,有人聽;現在,年輕人打工去了,村裡老年人也都看上了電視,誰還聽盲人說書?」
去年春節,胡偉去馬街書會說書,在寒風中表演一天,也沒寫出一個書(沒找到一個活)。今年,胡偉又去馬街書會碰運氣, 「現在一年說書掙錢也就兩三次,主要就是靠春節,俺是能拉會唱,但有人看俺是個盲人,嫌麻煩,就不找俺。」
今年春節,胡偉靠說書掙了三四百元,但臨到胡文可上學時,聽書款還沒收上來,他又是直犯難。今年52歲的他至今仍沒成家,老母親也已年過七旬,自己種點「望天收」的農田,糧食也只夠餬口,收養的女兒胡文可是這個家庭的唯一的希望。
2月13日,胡偉又找鄰居借了50塊錢,讓胡文可先去學校上學,這幾天,胡偉又趕去找鄉鄰要帳,他想著「這樣等娃下次回來的時候多給她點,在學校裡也吃點好的。」
「俺想要的不是你們的同情和捐助,俺只想自食其力。」胡偉說,自己有手藝,會說會唱,想靠自己的勞動讓日子過得更好。
如果您想幫助他,請聯繫13949496520(胡偉)或13783635192(河南商報記者)。
監製/張高峰 統籌/王傑 編校/馬聰
視覺/河南商報視覺產品部
本文未經許可禁止其他公號及媒體轉載、引用,一經查實,「陪你去辦事兒」團隊將舉報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