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翡翠物證技術鑑定標準化學術硏討會在杭州舉行。來自文化、文物、司法等有關部門的專家以及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學者、負責人和企業代表參加了研討會。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李小磊在研討會上表示,積極盤活文物資源,對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翡翠物證技術鑑定標準化學術硏討會,聚焦高端老坑翡翠的科技鑑定問題,其核心是讓數據說話,將是一次真正意義上推動玉石及高端藝術品金融化的良好開端。」
中國文保基金社會文保專項基金會主任、原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彭常新認為,此次硏討會為老坑翡翠收藏與鑑定走向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老坑翡翠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陶冶心靈之物,文化內涵豐富,對其展開考據研究、產地坑口質量的研究、新老研究、製品研究、文化表明等研究,特別是要重視皇家老坑翡翠的燉蠟技術的工藝研究,這是一種可喜現象。
「作為藝術品金融化領域裡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老坑翡翠鑑定標準化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薛國芳表示,藝術品要實現金融化和流通領域規範化,應在藝術品徵信體系、智能備案保管加密可追溯大數據體系、藝術品編碼附碼交易和流通體系等方面完善。「未來一定要完成藝術品生態環境系統工程的構建,走跨界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會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寶石礦物學家王春雲博士作了《皇家老坑翡翠紅外鑑定之殤》的學術報告。據王春雲介紹,緬甸翡翠籽料中的頂級品質,俗稱「老坑翡翠」,在皇權時代專供皇家,所以又稱「皇家老坑翡翠」。在皇權時代終結後,「皇家翡翠」(Imperial jade)一詞流傳於世,成了國際寶石學公認的專有名詞。近十年來,中國獨有的、傳世的、墓藏的和庫藏的美麗非凡、價值驚人的皇家翡翠,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研討會上,王春雲圍繞翡翠是否漂白、注膠、染色三個主要方面,詳細講解了利用實驗室先進的顯微拉曼光譜儀、顯微紅外光譜儀、紫外螢光顯微鏡和翡翠寶石顏色理論,並結合中國傳統的「人養玉、玉養人」等生活常識,為大家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老坑翡翠的巖石結構、古代手工加工工藝、滲蠟機理、蠟膠區分等科學問題。
證據系統工程團隊首席專家、原司法部司法鑑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教授圍繞鑑定意見的證據能力和證明標準,介紹了國際發展趨勢和科學證據的評價標準,並從戰略層面論述了讓文物藝術品證據系統工程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持續安全與持續發展奠定真實之基。
霍憲丹認為,從建立到健全統一司法鑑定管理體制,既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建立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司法鑑定既是一種訴訟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科學技術實證活動,具有法律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基本性質。」霍憲丹表示,司法鑑定意見作為法定證據,能直接證明案件事實又能判斷其他證據的真偽和證明力的高低,因而在證據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往往發揮出關鍵作用。
來自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錢學森智庫的常遠教授,基於系統方法論介紹了「錢學森學派」文化系統工程團隊、證據系統工程團隊對「文物」、「藝術」、「藝術品」的廣義定義,強調文物系統由歷史上遺留的有價值的文化信息及其物質載體構成的系統,藝術品是以感性化方式表現客觀事物或表達主觀思想的事物。文物及藝術品往往是開放、動態的複雜系統,加上社會環境中的形形色色利益相關方及其相互關係、相互作用,更是如此。文物及藝術品的創作主體,既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其他主體。
「構建標準化的文物和藝術品鑑定體系,是一項基於「大成智慧」的複雜系統工程,必須運用證據系統工程為文物及藝術品行業安全與發展奠定真實之基。在充滿複雜性的世界化時代,世界各國的文化領域都面臨空前挑戰和機遇,中國在翡翠領域的物證鑑定技術探索,應該成為在文化領域的創新典範。」常遠說。
文物藝術品物證司法鑑定技術團隊負責人、原公安部刑偵局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陶瓷釉面自然老化痕跡鑑定課題組資深專家梁亞力指出,藝術品鑑定是證據系統工程的重要領域,具有專業性強、學術性高、學科交叉廣、跨界融合深等顯著特點,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科學、嚴格、規範的準入管理制度。例如,藝術品鑑定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考評,鑑定機構的資質資格以及科學鑑定方法等諸多問題有待完善。
針對目前藝術品鑑定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建設,梁亞力認為,文化部門、文物部門、市場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各有規章制度,公、檢、法、司各有規定。「多重標準等於無標準。」梁亞力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司法鑑定管理制度研究資深專家郭華教授建言,皇家老坑翡翠物證技術鑑定標準化體系要做到三個標準化,首先是鑑定基礎的標準化,需要建立老坑翡翠的資料庫;其次是鑑定技術的標準化,要保障技術的穩健性;最後是鑑定管理的標準化,可以為其認證認可奠定基礎。
郭華指出,老坑翡翠的鑑定評估不僅涉及真假問題,還應當予以價值評估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管理制度上的藏品代碼化、代碼數據化、數據可視化來實現。由於老坑翡翠不限於是否藏品,更為重要的是其具有藝術價值,需要針對翡翠作為藝術品及其傳承性、經濟價值等進行制度安排,藉助於金融功能使其在社會上不斷流轉,從而使得老坑翡翠的欣賞價值、經濟價值與文化藝術價值得到充分展示,以便最大化地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
浙江省司法廳司法鑑定管理處處長潘廣俊表示,目前翡翠尚未納入司法鑑定執業範圍,但可以參照司法鑑定工作理念,群策群力,推進翡翠物證技術鑑定標準化建設。
潘廣俊認為,要集合各方智慧,共同做好翡翠鑑定方法、技術標準的統一性工作,建立與完善科學的鑑定方法,通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部門批准使用的技術規範,推進翡翠物證技術鑑定學科技術發展。為解決當前翡翠鑑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需要在制度程序保障和鑑定執業過程下功夫。要建立翡翠鑑定執業程序制度,對實施鑑定的委託與受理、實施過程、鑑定文書表述要求作出規定,提高翡翠鑑定規範化程度。藉助科學技術進步成果,提高鑑定意見的可靠性。加強翡翠鑑定實驗室建設,提高鑑定科技證明力。
此次會議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市場專業委員會、華夏通憑有限公司主辦,中鑑文物鑑定(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杭州明匙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四川中信司法鑑定所等單位承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華鑑文物檢驗評估(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國編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