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吳國聯晉抗楚的三次大規模戰爭

2020-12-11 知歷史工作室

在壽夢以前,吳國的軍事力量一直是以水軍為主。這主要是由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吳國起家時佔領的第一塊土地就是三面臨水一面靠山的平原,而後又跨長江作戰,這些戰爭需要的都是水軍。其戰爭中的打法也以水軍的作戰方式為主。

我們甚至可以由此產生一種猜測,壽夢的父親去齊向楚國人稱臣很可能與此有關,因為楚國對吳國發動戰爭很可能是在陸上作戰,吳國這樣的軍隊構架顯然有著極大的弊端和地理束縛,第一無法有效地防禦來自陸地方向的進攻,第二也無法向有水區域以外擴張。

然而,一個與楚國有仇的楚國人幫助吳國解決了這個軍事方面的難題。他的名字叫做申公巫臣。

吳國的軍事實力,學會了先進的車戰技術

吳國人從巫臣那裡學會了先進的車戰技術,現代專門研究古代軍事的學者多認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戰爭中採取的主流陣法便是戰車陣。由戰車和步兵共同構成一個作戰單位,一輛戰車上配備三名人員,分別是御手、射手和盾手。御手負責駕車,射手負責攻擊,盾手負責防禦。這樣,即便是有戰車落入重圍,也可以單獨作戰衝殺一段時間。而圍繞著一輛戰車,配備50—75名步軍士兵。作戰時,以一輛戰車所構成的軍團為單位布陣,衝鋒、防守都要遵循陣法,變換自如。

壽夢通過巫臣的指引,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強了吳國的軍事實力。為日後的聯晉抗楚,以至於進一步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礎。

可能是出於對新式裝備新式打法的絕對信心,可能是為了向晉國表表態,自己沒讓人家白忙活一場,也可能是對「臣屬」這件事情早就忍無可忍,在巫臣來到吳國的當年,吳王壽夢就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這次戰爭在春秋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大戰。

吳國對楚國發動戰爭

吳國對楚國的邊境重鎮及鄰近吳國的附屬國都發動了攻擊,結果吳國大勝。這一場戰爭令吳國收穫頗豐,除了正式宣布脫離楚國的懷抱,不再向楚國稱臣外,吳國幾乎把當時在位置上臨近吳國、附屬於楚國的蠻夷各國統統收入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吳國走向「文明」之後第一次發戰爭財,這令壽夢欣喜若狂。

這樣一次巨大的勝利,讓吳國安心經營了將近十年。經過十年的積累,吳國的國土面積、人口、經濟、軍隊數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飛躍。而楚國可能是為了積蓄能量準備繼續討伐中原,也可能是因為此時內部的矛盾已經逐步暴露,無暇對外發動戰爭,並沒有主動報復吳國,而是採取了守勢。

壽夢十一年(前575年),楚國在對晉發動的鄢陵之戰中失敗了,養精蓄銳了十年的吳國終於迎來了針對楚國的最好戰機。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楚國投入數萬兵力,由楚共王親率三軍與晉國決戰。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都作為將軍,參與了這次戰爭,可見此次戰爭的規模之巨大。然而由於戰術失誤等多方原因,楚國的軍隊被晉軍大敗,楚共王趁夜遁走。

楚國的這一次大敗使其軍事力量、整體國力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戰爭結束後楚國的司馬子反被子重所逼自殺,這直接導致了楚國內部的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

以前由子重、子反分庭抗禮的格局被打破,變成了子重一家獨大。這一系列的變化導致楚國在中原的霸業宣告結束,而晉國通過戰爭的勝利,穩固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吳王壽夢發動第二次伐楚之戰

公元前574年,吳王壽夢痛打落水狗,趁著楚國剛剛戰敗、內部空虛時,發動了第二次伐楚之戰。這次戰爭還是瞄準了楚國的附屬國,先後攻打了舒庸、巢、駕等國,吳國再次大勝而歸。

吳國兩次對楚的戰爭使楚國意識到了這塊阻礙他們向中原進軍的絆腳石。在楚國眼裡,吳國畢竟還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一個曾經臣屬於自己的國家,前面兩次較量雖然獲勝,但那不過是小打小鬧,自己因為有著更加宏偉的目標,無暇顧及才被吳人得逞。心中抱有這樣的想法,當楚國的元氣逐漸恢復以後。

楚國主動出兵討伐吳國

在壽夢十六年(前570年)楚國主動出兵討伐吳國。楚軍首先攻克了吳國的附屬國鳩茲,當楚軍大部隊士氣高昂,懷揣著必勝的信心,撲向吳國國都的時候,卻在衡山一帶遭遇了吳國的伏兵。

於是,戰爭的結果和以往兩次的結果一樣,吳國大勝,楚軍首領鄧廖被俘虜,楚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吳軍乘勝追擊,又攻佔了楚國不少的地盤。

經歷了這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吳國的地盤又擴大了不少,原來附屬於楚國的諸多小國都成了自己的勢力,吳國也正式與楚國接壤,這為後來吳國滅楚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壽夢也因為這些卓著的戰功,被史家冠以「拓土益大」的評價。

總結

吳國聯晉抗楚的軍事方針,或者說晉國「聯吳制楚」的戰略謀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春秋後期整個中國大陸的格局,也徹底改變了吳國的命運。吳國因此發了戰爭財而迅速崛起,當徹底制服楚國以後,吳國又與晉國反目,爭奪霸主之位。

再後來,與楚國之屬國的越國爭霸於東南,最後被越國消滅。這一切的一切,都與吳晉兩國之間的這一重大決定脫不開干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眼前的既得利益若放在一個更加長遠的時間段上,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到底怎麼一回事?「春秋五霸」又到底是怎麼由來的?
    春秋各國疆域圖 東周始建於公元前770年,卒於256年,歷時515年。春秋五霸形勢圖 東遷後,西部土地被秦國佔領,於是派出軍隊吞併周邊一些戎族和國家,成為西方強國。後來又吞併了晉、楚、燕、吳、越周邊的一些小國。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囡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曹劌也稱曹翽,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後人,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管仲勸阻,發兵攻打魯國,魯國因此前多次被齊軍打敗,因此面對齊國進攻魯國上下十分恐慌,而曹劌則主動求見魯莊公請求出力。齊軍與魯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與曹劌同乘一輛兵車,魯莊公本想擊鼓迎戰,曹劌則進行了勸阻,直到齊國三次擊鼓進軍,曹劌這才讓魯莊公擊鼓出兵,結果齊軍大敗。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導語:看大秦帝國,分析春秋時期大國聯姻,秦晉之好,秦楚聯姻,晉楚聯姻,政治聯姻不僅加速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更加劇了大國爭霸鬥爭《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張儀遊說楚王與秦惠文王聯姻,張儀對楚王說,秦楚有世代友好,世代聯姻的傳統,一百七十八年前,秦哀公與楚昭王時期,楚國滅亡之際,秦國出手相救,其根本原因就是秦楚聯姻聯盟;秦哀公援楚時,秦楚兩國已有六世聯姻,此後又有十七代聯姻
  • 為啥春秋時大國的戰爭以爭霸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滅國統一戰爭了
    其實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春秋時期被滅掉的,據歷史記載,西周總計分封諸侯800多,其中僅僅西周初年就分封71個。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只剩幾十個了,甚至到戰國開始的時候就更少了。但是到了春秋爭霸時期,國土竟然達到了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這麼大的地方不知道是滅了多少國家達到的。齊國開始也只是一小塊地方,但是後來進過擴張才變得那麼強大,據記載,僅僅管仲輔佐齊桓公那些年就滅國幾十個。這還不算曆代齊國君主滅掉的國家。
  • 五十步可以笑百步,春秋時期的「潛規則」,梁惠王:欺負我讀書少
    如果擱在春秋時期,五十步確實有資格嘲笑一百步。按古代兵書《司馬法·仁本》的說法:「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以前打仗的時候,追擊敗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跟蹤追擊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超過90裡。(古代行軍30裡為一舍)這是古代的戰爭的「潛規則」,也是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一種戰爭禮儀。
  •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之仁」所謂何來?
    由此看來,「禮崩樂壞」並不是春秋時期的真實寫照。 雖說「禮崩樂壞」並非是春秋時期禮制的真實寫照,但不可否認的是春秋時期周代禮制確已進入衰敗時期,在西周晚期,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已開始動搖,西周初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形式,到了春秋時代,由於周王室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衰退,一變而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維持周王室統治天下的各項制度也開始逐漸瓦解,這不僅僅只局限於禮樂制度方面。
  • 夫差是屢戰屢勝的失敗者,那晉、楚二國就是屢戰屢勝的「失敗國」
    此後,楚人在對外擴張過程中不斷滅國為縣,讓楚國公室實力越來越強大:楚武王時期,楚國成功跨越了漢水,基本控制了整個南陽盆地內;楚文王時期,楚國先後滅了南申國、鄧國、息國等等諸侯國,初步踏出南陽盆地,向中原擴張;楚成王時期,楚國長期與中原諸侯強者抗衡,並滅了弦國、黃國等等國家,把領土擴張到了淮河流域;楚穆王時期,楚國進一步消滅了江國、六國、蓼國等等諸侯國,進一步鞏固了淮河流域的地盤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多幅地圖,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的擴張和小國滅亡過程
    周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 三家分晉我們都知道,但三家歸晉是怎麼回事?
    圖片:三家分晉資料截圖 一、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後期,指的是晉國的三個貴族,瓜分了晉國。 圖片:唐叔虞被分封到晉國資料截圖 春秋時期,晉和齊已經成為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兩個諸侯,並且,晉獻公在位期間,晉的國力一度到達一個高峰。
  • 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為何從秦晉之好走向了決裂?
    在春秋時期,有四個大的國家,楚國、齊國、晉國和秦國。在春秋前期,秦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發展到了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的出現,秦國也出現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就是秦穆公。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秦國蓬勃發展,想要走出狹隘的關中,想要走進中原,想要稱霸諸侯!
  • 論語史鑑:春秋時期戰爭理念的變化只需看這兩場!
    春秋時期,貴族子弟必須學會六種基本技能,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不但是「藝」,也是「禮」的一部分,古人「尚德不尚力。」禮射觀人品行,注重養德,古時不主張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無不可。南宋教育家張栻(四川綿竹人)曾說:「君子之射,以觀德行,習禮樂也。豈為力哉」?
  • 2020高考考了齊桓公,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典故你知道多少?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作文素材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增添文採(可列印)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春秋戰國最慘的國家,它被攻打了近百次
    這裡還發生了多次戰爭,可以看出在春秋初期的鄭國絕對是愛搞事情的,鄭國多次和宋國、陳國發生摩擦。但可以說是菜雞互啄,幾個小國打的有來有回,隨著時間推移,恐怕鄭國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到了楚莊王繼位之後,我們知道楚莊王可是一代霸主啊,公元前597年,開春,楚莊王大舉重兵,楚莊王親統精銳部隊討伐鄭國。楚軍規模甚大、氣勢極強。不久前聽聞鄭國內亂,這真是天賜良機啊,楚莊王這次一定要攻破鄭國。不久,楚軍就將鄭國都城圍住。圍困了半個多月。鄭襄公想要派人求和,但佔卜的人告訴鄭襄公投降不吉利,鄭襄公只好作罷下定決心和楚國決一死戰。
  •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故事最多的時期,它有哪些名人名事呢?
    為什麼說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故事最多的時期之一呢?主要原因便是這個時期湧現了大批人才,並且該時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今天阿梁為大家盤點了一些這個時期的相較於冷門的名人名事: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故事最多的時期,它有哪些名人名事呢?
  •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中,為何要進行祭祀
    出兵之後,在行軍途中或戰爭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惡劣的自然環境,異常的天象,意想不到的疾病,敵軍的突襲,戰中鼓勵土氣等。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情況,國家為尋求意念上的支和心理上的安全,發兵後依然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