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心理健康需要關注,殘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

2020-10-20 zhangyingyi326

(1)孤獨感:這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種缺陷(如聾啞人言語障礙、肢殘人和盲人行動障礙),在社會上常常受到歧視,活動的場所太少,不得不經常呆在家裡,久而久之,孤獨感就會產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的體驗會日益增強。

(2)自卑感:這是每個殘疾人都有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面遇到的困難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從他人甚至親屬那裡又搞不到足夠的幫助,甚至遭到厭棄或歧視,就會產生自卑情緒。他們在婚戀、家庭和就業等問題上比普通人困難得多,自尊心受到傷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體驗。

(3)敏感、自尊心強:由於他們身上的殘疾容易使自己過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態度和評論都特別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計較別人對他們不恰當的稱呼。如稱他們為"殘廢人",會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對別人稱其為"瞎子";癱瘓病人忌諱稱其為"癱子"等等。如果別人做出有損於他們自尊心的事情,他們往往難以忍受,甚至會立即產生憤怒情緒,或採取自衛的手段加以報復。

(4)情緒反應強且不穩定:這種特點在許多殘疾人身上都相當突出。如聾啞人情緒反應強烈,而且多表現於外,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盲人情緒反應則多隱藏於內,雖然情感體驗很激烈,但情緒表現卻不十分明顯,而且爆發性情感較少。

(5)富有同情心:殘疾人對自己的同類有特別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類的殘疾人卻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與聾啞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為其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殘疾類型不同,交流起來很困難。

殘疾人不僅因身上的殘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環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來說,交往的圈子比較小,周圍社會環境與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徵,如孤僻和自卑是各類殘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徵。此外,每一類殘疾人又有其獨具的性格特點。盲人性格比較內向,溫文爾雅,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豐富的情感,情感體驗比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發式的對外表達;他們喜歡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比較深刻。聾啞人則與盲人相反,他們的性格比較外向,情感反應方式比較強烈,頻度高但持續時間短。聾啞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很少拐彎抹角。聾啞人觀察問題,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現象,而不大注意問題的內在聯繫。有的聾啞人傾向於眼前世界,考慮長遠利益少。有的聾啞人偏重於物質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達,而不願意去深入探索知識世界的內涵。他們對生活是通過直接樂趣、具體行動和自己的情感表達來分析的。肢體殘疾者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為倔強和自我克制,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來,只是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才會爆發。行為和人格偏離的患者,由於情緒極不穩定,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極差,其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至於智殘患者,他們的整個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別是嚴重智殘者,只能由生物本能來支配其行為。

殘疾人往往不僅僅是軀體傷殘,而且同時伴有心理的紊亂,即心理上的殘疾,因此,要幫助殘疾人進行康復,就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對殘疾人進行診斷、治療和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義。診斷就是幫助殘疾人及其親屬正確評估自己的殘疾程度;治療就是幫助殘疾人醫治軀體以及心理機能的創傷;訓練就是幫助殘疾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使之向著"成為社會的積極的一員"的目標前進。

相關焦點

  • 差異化養老:基於我國老年殘疾人異質性特點分析
    對於老年殘疾人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康復、貧困和權益保障,而殘疾人養老服務方面的關注甚少,尤其是對不同殘疾類型和不同殘疾程度老年人的多樣化養老需求鮮有探討。 老年殘疾人兼具殘障和年老雙重弱勢特徵。政府職能部門並沒有同時對其合併關注,要麼重視殘障,要麼重視老年。殘疾人的養老問題一直被忽視,成了「三不管」的邊緣地帶。理論界的相關學術研究非常缺乏,更談不上系統的政策思考。
  • 河東區精神衛生中心舉行「天津市河東區殘疾人心理諮詢室」揭牌儀式
    ,更好地服務殘疾人及家庭,在河東區殘聯的指導和支持下,區精神衛生中心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專業優勢,整合現有諮詢資源,合理規劃布局設施,建立「天津市河東區殘疾人心理諮詢室」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積極作用。12月23日上午,心理諮詢室揭牌儀式在中心四樓舉行。
  • 廣州市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問題研究
    廣州市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問題研究楊慶鋒,程 蕉,陳 偉(華南師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摘要:採用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等方法對廣州市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的現狀特點進行分析,並對其政策支持、教師素質結構、教師培訓模式以及教師發展需求進行深入研究。
  •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
    首部心理健康藍皮書正式出爐  我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均呈增長趨勢  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以下簡稱「報告」)日前正式出爐,報告稱我國絕大部分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僅少數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非農村人口整體好於農村人口
  • 關注殘疾人就業: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原標題:關注殘疾人就業: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12月3日是第22個「國際殘疾人日」。目前,中國有殘疾人8300萬,處於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約有3200萬,佔比接近三分之一,就業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現狀:殘疾人就業率約45%  11月3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持編寫的《2013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向社會發布。
  • 住煙省人大代表田梗:加強山東省殘疾人高等教育
    田梗代表在議案中說,殘疾人高等教育是殘疾人事業和高等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辦好特殊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指出,「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
  • 「國際殘疾人日」暨地球村大健康萬裡行活動在瀋陽拉開帷幕
    2020年12月3日上午由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心瀋陽事業部、中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遼寧公益3.15欄目、地球村大健康萬裡行組委會、中國殘疾人促進網(瀋陽分站)、瀋陽市大東區殘聯肢殘人協會聯合舉辦的紀念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活動在瀋陽鐵西區召開。
  • 語言障礙怎麼申請殘疾人證,請家長三思後行
    面對殘疾人證,家長的分歧有位家長問,孩子語言障礙能不能領殘疾證?是否應該給孩子辦理殘疾人證?3、有些孩子現在沒有自主能力,全由父母做主,有些殘疾證的辦理,有違孩子內心真實想法,可能會受到心理影響,產生自卑心理,因為殘疾證會受到社會普遍關注,遭到歧視和排擠。辦理過殘疾證的一些孩子,從內心深處是不認同的,有負面心理趨向。
  • 科普系列——關於殘疾人的定義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15年《殘疾人航空運輸管理辦法》對殘疾人做出如下定義:「殘疾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活動。」這一定義借鑑了《殘疾人權利公約》對殘疾的理解,體現了中國政府和社會對殘疾人士的進步。
  • 殘疾人婚戀問題該如何解決?專家這樣說
    殘疾人的婚姻更是如此,但由於殘疾人是小眾群體,所以他們的婚姻問題往往被大眾所忽視。近日,有專家學者專門針對殘疾人婚戀問題作出系列講話,解答殘疾人的婚姻難題。殘疾人婚戀有「三難」有專家表示,現如今,殘疾人在交友、步入婚姻殿堂以及家庭經營方面存在著各種難題。我們知道,我國現有8500萬殘疾人,佔世界殘疾人口人口的8%,全國人口的6.34%。什麼概念呢?
  • 廣東:東莞加大力度幫扶殘疾人
    東莞市政府近日發布的「一號文」聚焦民生,提出加大對殘疾人的幫扶力度。昨天,記者從東莞市殘聯獲悉,今年東莞市著力從強化殘疾人兜底保障、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創新殘疾人工作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 他用一隻左手為殘疾人託起夢想
    萬山紅遍文化傳媒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形成"自強不息、愛心助殘"的企業文化氛圍和風格,一直以解決殘疾人生活、創業就業、康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為己任,構建殘疾朋友交流、互動的平臺,營造"家"的氛圍。一路前行,踏出了愛的軌跡,播下了愛的種子,結出了一段段愛的果實。
  • 衛計委: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識明顯提高
    各領域各行業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加快建設心理健康服務網絡,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重點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得到關注和及時疏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普遍提升。
  • 特別關注 改變殘疾人生活的30個偉大觀念(一)
    1990年亞運會和1994年「遠南」運動會上,基金會利用幾次盛事,呼籲停止「殘廢人」的用法,「殘疾人」一詞得到廣泛宣傳。從九十年代起,很少有人再用「殘廢人」這個稱呼。殘疾人在身份和稱謂上,得到了最起碼的肯定和尊重。  從古至今,殘疾人群體理應存在於社會保障體系中。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出自《禮記·大道之行也》。
  •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
    、內容豐富、便捷、適宜的殘疾人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從而提高殘疾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2017年各級殘聯協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殘疾人相關議案、建議、提案753件,辦理議案、建議、提案993件。殘疾人教育、康復、就業、社會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仍是代表、委員建議提案關注的熱點,其中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徵收使用、孤獨症兒童康復保障、殘疾人駕駛汽車成為2017年代表、委員關注的新熱點。   殘疾人法律宣傳教育持續開展,法律救助組織建設持續推進。
  • 南明區殘疾人聯合會:織就「四張網」讓殘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南明轄區殘疾人在領適配輔具如果說輔具適配是一項「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康復惠殘工程的話,則康復訓練及知識普及就是一項促進心理康復的精神康復惠殘工程。今年11月底,南明區殘疾人聯合會、貴陽南明區愛心家園兒童特殊教育康復訓練中心等在南明區委黨校舉行為期2天的貴州省第十四屆兒童特殊教育(孤獨症)康復公益論壇,為孤獨症孩子健康成長「把脈」。
  • 不讓一個殘疾人在脫貧路上掉隊
    她表示,安康貧困殘疾人不僅體量大,而且一戶多殘、以老養殘現象大量存在,如果簡單地一兜了之,即使脫了貧也解不了困。「安康下足繡花功夫,把貧困殘疾人保護性就業作為超常舉措,充分結合殘疾狀況、智力條件、心理因素量身打造個性化扶貧方案,使殘疾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質量、更加幸福,確保在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 智能手環「帶領」瀋陽千餘名智力殘疾人平安回家
    當前,有越來越多因智力殘疾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備受關注,特別是智力殘疾人的走失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12月3日,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當天,瀋陽市和平區為1246名智力殘疾人免費發放定製智能定位手環,為殘疾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安全和便利。
  • 2020年漳州市殘疾人網絡直播公益培訓班正式開班
    閩南網8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郭佳莉)為進一步提高城鄉殘疾人職業技能水平,促進全市殘疾人創新創業就業,8月19日「2020年漳州市殘疾人網絡直播公益培訓班」正式開班,通過兩天培訓讓殘疾人真正了解直播、關注直播、學會直播、應用直播。
  • 為殘疾人插上騰飛的翅膀
    ——張海花校長調研省殘疾人培訓基地學員創業情況為樹立標杆,更好激勵我校省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的學員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