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獨感:這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種缺陷(如聾啞人言語障礙、肢殘人和盲人行動障礙),在社會上常常受到歧視,活動的場所太少,不得不經常呆在家裡,久而久之,孤獨感就會產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的體驗會日益增強。
(2)自卑感:這是每個殘疾人都有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面遇到的困難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從他人甚至親屬那裡又搞不到足夠的幫助,甚至遭到厭棄或歧視,就會產生自卑情緒。他們在婚戀、家庭和就業等問題上比普通人困難得多,自尊心受到傷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體驗。
(3)敏感、自尊心強:由於他們身上的殘疾容易使自己過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態度和評論都特別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計較別人對他們不恰當的稱呼。如稱他們為"殘廢人",會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對別人稱其為"瞎子";癱瘓病人忌諱稱其為"癱子"等等。如果別人做出有損於他們自尊心的事情,他們往往難以忍受,甚至會立即產生憤怒情緒,或採取自衛的手段加以報復。
(4)情緒反應強且不穩定:這種特點在許多殘疾人身上都相當突出。如聾啞人情緒反應強烈,而且多表現於外,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盲人情緒反應則多隱藏於內,雖然情感體驗很激烈,但情緒表現卻不十分明顯,而且爆發性情感較少。
(5)富有同情心:殘疾人對自己的同類有特別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類的殘疾人卻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與聾啞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為其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殘疾類型不同,交流起來很困難。
殘疾人不僅因身上的殘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環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來說,交往的圈子比較小,周圍社會環境與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徵,如孤僻和自卑是各類殘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徵。此外,每一類殘疾人又有其獨具的性格特點。盲人性格比較內向,溫文爾雅,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豐富的情感,情感體驗比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發式的對外表達;他們喜歡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比較深刻。聾啞人則與盲人相反,他們的性格比較外向,情感反應方式比較強烈,頻度高但持續時間短。聾啞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很少拐彎抹角。聾啞人觀察問題,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現象,而不大注意問題的內在聯繫。有的聾啞人傾向於眼前世界,考慮長遠利益少。有的聾啞人偏重於物質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達,而不願意去深入探索知識世界的內涵。他們對生活是通過直接樂趣、具體行動和自己的情感表達來分析的。肢體殘疾者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為倔強和自我克制,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來,只是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才會爆發。行為和人格偏離的患者,由於情緒極不穩定,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極差,其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至於智殘患者,他們的整個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別是嚴重智殘者,只能由生物本能來支配其行為。
殘疾人往往不僅僅是軀體傷殘,而且同時伴有心理的紊亂,即心理上的殘疾,因此,要幫助殘疾人進行康復,就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對殘疾人進行診斷、治療和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義。診斷就是幫助殘疾人及其親屬正確評估自己的殘疾程度;治療就是幫助殘疾人醫治軀體以及心理機能的創傷;訓練就是幫助殘疾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使之向著"成為社會的積極的一員"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