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首部心理健康藍皮書正式出爐

  我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均呈增長趨勢

  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以下簡稱「報告」)日前正式出爐,報告稱我國絕大部分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僅少數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非農村人口整體好於農村人口。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心理健康藍皮書主編傅小蘭當天表示,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不僅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而且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也大大增加,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呈現出比單純的軀體健康問題更突出的態勢。2011年,在《自然》雜誌發布的心理疾患負擔統計數據顯示,心理疾患已經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收入國家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此次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以最近3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調查為基礎,探討我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現狀,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傅小蘭說,我國學者近二三十年來的心理健康研究也顯示,我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均呈增長趨勢。

  11%~15%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報告稱,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到中度心理問題;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問題。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藍皮書副主編陳祉妍說,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人,他們的社會功能受損不明顯,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如從表面上看問題則易被忽視,但本人內心有不適感,也會妨礙能力的正常發揮;如不進行心理輔導,可能自發緩解,也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部分人群應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標人群,如他們能得到及時的心理輔導,可有效預防心理疾病,促進心理健康。

  據陳祉妍介紹,2007~200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小組對我國10~100歲城鎮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全面測查,回收有效問卷14798份,調查地區包括全國21個省(區、市)的39個城市,最終得出上述結果。

  2011~2012年,科研人員又通過國民重要心理特徵調查項目調查發現:我國農業戶口的國民中心理健康狀況「差」的約為2.6%,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約為18.3%,非農業戶口中這兩項比例分別為2%和13.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張侃說,這4年間國民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相對變化不大,農村戶口或農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比城市或非農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差」一些。

  「對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基本了解,是指導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基礎。」傅小蘭說,人的發展,離不開心理的健康發展。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學研究成果,預測、引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

  35.2%公務員處於中高等焦慮狀態

  傅小蘭還提到,國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中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關注。同時,國民心理健康不是一個簡單的平均數,而是在不同人群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徵,科技工作者、公務員、兒童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此次報告聚焦我國公務員群體的心理狀況,其中提到該群體整體上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5%的人焦慮水平比較高,5.5%的人抑鬱水平比較高,10.2%的人壓力水平比較高;處於中高等焦慮、抑鬱和壓力水平的比例分別達到35.2%、33.2%和52.2%。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家公務員心理健康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稱,課題組通過調查分析中國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探討了重要的心理變量——心理靈活性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並得出上述結果。

  報告還提到,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和不同群體的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女性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於男性;未婚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差於已婚群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體心理健康水平也較低;普通公務員低於金融系統公職人員。

  從年齡上看,26~40歲年齡段的公務員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其工作滿意度水平最低。而隨著年紀增長,公務員的生活滿意度水平則會隨之提升。

  祝卓宏說,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日漸深入、社會轉型不斷加快、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當下,公務員面臨挑戰不斷增多,承受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

  他同時提到,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在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這表明可以通過心理靈活性的訓練來提升公務員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74%受訪者認為心理諮詢需求大但服務跟不上

  報告還提到,我國國民心理健康需求極大,但國民感知到的心理諮詢服務不便利。

  具體來看,有48%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問題嚴重」,僅有12%的受訪者認為「不嚴重」,有40%的受訪者選擇了「說不清」。有88%的受訪者認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絕大多數成年人都感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而有74%的受訪者認為「心理諮詢服務不便利」,這提示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與目前能夠提供給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之間的差距很大。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曾3次進行國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相關調查,第一次在2007年末至2008年初,收集有效問卷6212份,最終得到以上結果。

  這次調查還發現,針對民眾具體的心理健康需求,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調節」知識,有53.0%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其後依次是「教育孩子」(46.3%)、「人際交往」(44.3%)、「心理疾病防治」(34.1%)、「職業指導」(33.9%)和「婚姻」(28.9%)。

  第二次調查是2012~2013年,針對殘疾人群體開展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調查發現,殘疾人心理輔導服務需求非常大,有77.64%的殘疾人表示「願意」接受免費的心理輔導服務,有22.36%的回答「不願意」。並且,對於心理輔導服務的需求沒有性別、致殘原因、殘疾類型和家庭經濟條件方面的差異。

  就尋求心理輔導的目的而言,調查對象最希望通過心理輔導來提高自信(54.94%),其次是幫助自己解決學業或就業中遇到的問題(51.16%),以及增強生活適應能力(46.35%)。此外,有近4成的調查對象表示希望通過心理輔導尋找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第三次調查於2017年進行,主要調查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困難。調查發現科技工作者存在豐富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但同時在尋求服務方面存在著外部與內部困難。

  陳祉妍表示,這3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國民不同人群都具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科普知識獲取方面普遍存在需求。但與此同時,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尚不夠便利,「期待各地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日益提升,更好地滿足國民心理健康需求,維護和提升各類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與你有關】我國首部「心理健康藍皮書」發布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報告》指出,我國僅少數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在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群體中,心理健康狀況差別較大。此外,心理知識普及工作尚需加強,人們對「自我調節」等心理健康知識與服務需求巨大。
  • 關注備考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健康
    持續處於壓力之下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儘管國內高校研究生錄取人數也在持續上升,但是歷年報考人數的增長更快,考研競爭隨之加劇。在備考、考試、等待公布成績和分數線,以及準備複試等一系列不確定性事件中,考生有半年多時間處於高壓力狀態。這種狀態對考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關壓力與健康的研究表明,持續的高壓力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學習或工作績效降低。
  • 《國民心理健康報告》指示:3000萬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有10.3%。這也就意味著,90%的人群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帶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6.1%。
  • ...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發布 職場女性心理問題呈普遍化...
    綠皮書稱,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問題呈現普遍化和年輕化趨勢,逾八成職場女性在過去一年中都面臨焦慮和抑鬱問題的困擾,80、90後尤甚;工作、經濟壓力和外貌成為職場女性心理問題最主要的三大來源,而包括熬夜、移動電子設備過度使用等現代生活方式也給職場女性心理健康問題造成了隱患。
  • 中國哪些群體心理問題多發?權威調查來了!35.2%公務員處於中高等...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以下簡稱「報告」)日前正式出爐,報告稱我國絕大部分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僅少數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非農村人口整體好於農村人口。
  • 首屆中國心理諮詢師職業發展大會10月在青島召開
    四大國家級心理學機構齊聚青島 共商心理諮詢行業發展大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107-2018)顯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在遭受抑鬱之苦,抑鬱症的現患率從2005到2015
  • 【教師心理與健康】呵護教師心理健康
    一項權威研究顯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心理問題是抑鬱和焦慮,其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最差。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等重點人群,《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心理健康服務措施。如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 浙江連信科技攜手中國中鐵 呵護員工心理健康
    抑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和網際網路化帶來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以上心理疾病逐漸成為「時代病」,國民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專家提示:公眾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經濟影響不容小覷
    中國財富網訊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創新背景下的新業態與全新社交模式不斷湧現,廣大社會生產的參與者在享受發展紅利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工作及生活壓力。一方面,信息更新的速度幾何倍增長,技術操作手段日新月異,要做到「與時代同步」需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全民素質的提高使得優質崗位的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被「認可」的成本與日俱增,承受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大,出現精神心理疾病的風險同樣呈上升趨勢。
  • 不同年齡人群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心理健康與否也有著一定的標準,而且對於不同的人群,心理健康的標準還有所變化。對於青少年來說,身體處於發育期,同時心理也在逐漸成熟,所以智力發育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同時,青少年得自控力也應逐漸增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如下: ①智力正常。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④有和諧的人際關係。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⑦有心理自控能力。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 家庭教育成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父母到底該怎麼做?
    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 其中,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是我國抑鬱症的重點防治人群。 抑鬱症最早在兒童期即可發病,且當前呈現低齡化趨勢。兒童抑鬱症與成年人的症狀表現並不完全一致,常常不是表現為情緒低落,而是表現為情緒暴躁。隨著青春期發育,青少年抑鬱問題顯著增加。 更需關注的是,多方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增多。
  • 「科普時報」遠離抑鬱 關注青春期心理健康
    藉此機會我們來聊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所謂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均衡的狀態: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然而,這是理想狀態,現實中心理健康狀態如何呢?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
  • 寧波人心理健康意識增強 心理門診火了
    浙江在線10月11日訊 昨天一早,張女士陪著兒子去看心理門診。「這孩子最近老是感覺自己學習學不進,成績下滑,還是請心理醫生幫忙給疏導一下。」  昨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寧波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告訴記者,與幾年前相比,寧波人的心理健康意識大大增強,在很多人眼裡,看心理門診,就如同感冒了看醫生,不再需要遮遮掩掩。
  • 大學生抑鬱比例攀升上熱搜,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難?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有10.3%。這也就意味著,90%的人群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帶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6.1%。在這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呈現了我國當前國民心理健康的現狀與趨勢,分析了國民總體及部分特定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那麼哪些群體的心理狀況不夠樂觀,需要特別關注?大家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又是怎樣的?
  • 武漢多渠道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部分市民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3月5日,武漢市衛健委官網公布七種不同渠道,包括電話諮詢、網絡諮詢、公益講座、心理書籍等,為不同人群進行心理疏導。心裡不痛快,想找人聊聊?(如遇忙線請稍等片刻再撥打)「健康武漢官微」微信小程序心理諮詢上線網友關注「健康武漢官微」微信小程序,點擊菜單欄中的「心理援助」即可接入。
  • 心理健康檢查:你是否飽受心理問題困擾?
    早在2018年4月29日,《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發布,分析了全國約112萬城鎮人口的心理健康數據發現,目前73.6%的人處於精神上沒有問題,也沒有幸福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僅有10.3%的人處於心理健康的狀態。
  • 新疆因精神衛生問題發病人數呈增長趨勢(圖)
    亞心網訊 (首席記者 李曉玲)10月10日是第1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溝通理解關愛,心理和諧健康」。記者從新疆精神衛生中心了解到,新疆因精神衛生問題發病人數呈不斷增長趨勢,而且精神衛生疾病由重型精神病轉向心理疾病。其中,近幾年學生的精神衛生問題在不斷上升。
  • 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
    近年來,受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生心理問題發生率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甚至出現極端事件,比如2019年4月,上海一男孩因不滿母親嘮叨而跳橋。因此,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成為當前初中教育的重要內容。家校共育是初中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模式,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 2019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進展與趨勢
    (一)新生代大學生心理特徵的群體畫像 2019年2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國內首個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該群體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向好,心理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更願意傾訴也更容易幹預;一些學生對真實交往更為敏感,更容易緊張焦慮;現實感較弱,脆弱性突出。
  • 職場女性心理問題呈普遍化和年輕化趨勢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見習記者黃婷 發自北京 近日,《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以下簡稱《綠皮書》)發布,《綠皮書》指出,中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達61.5%,為全球最高,近九成職場女性在家庭健康方面充當著決策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