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壓抑、焦慮、煩躁、抑鬱這些消極情緒逐漸佔據了當下社會人們的心理。「喪文化」開始鋪天蓋地在社會中蔓延,焦慮與不安成為主流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多因心理問題引發的血案變得習以為常......
我們不禁發問:你還覺得自己的心理健康嗎?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鎮居民僅有10.3%。這也就意味著,90%的人群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帶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佔16.1%。
2019年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我國第一部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
在這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以不同年齡段、職業、戶口分類、表現等多方面解析了我國當前國民心理健康的現狀與趨勢,分析了國民總體及部分特定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
那麼哪些群體的心理狀況不夠樂觀,需要特別關注?大家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又是怎樣的?如今,人們最希望在心理方面得到哪些幫助?心理諮詢師又是怎樣充當著必不可少的角色?
01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幾十年來連續下降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危險期。目前我國學齡兒童的心理異常總患病率為15.6%,男性低於女性。
中國兒童中心的報告曾指出,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鬱、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如果不及時發現並有效幹預,許多問題會延續到成年。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孤獨感、焦慮症、抑鬱症,遠遠高於普通兒童。
目前我國十四歲以下的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0萬人,這部分數量巨大、處境艱難的兒童將是未來我國農村地區的主要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關係到下一代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02
老年人自殺率上升
近年來,中國的年平均自殺率下到每10萬人9.8例,降幅達58%。
對這一降幅貢獻最大的是35歲以下的農村女性自殺率大幅度降低,減少了約90%。這與我國近十幾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教育機會有關。
但值得注意的是,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率不降反升,50歲以上的農村人口自殺死亡的人數佔到了所有自殺致死數的59%,農村急需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引導。
03
經濟發達地區心理健康情況
整體好於其他地區
調查發現,東部地區的心理健康狀況平均水平高於西部,人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也離不開系統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青少年與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升高。足以見得,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建設,心理醫療機構與心理諮詢機構也更加完善。
04
心理健康不理想群體
醫護人員、銀行人員、教師
在成年人各職業群體中,調查發現醫護人員、銀行員工、教師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低於平均水平。
而IT行業從業者則呈現高壓力、高焦慮、高幸福、低抑鬱、低怠倦的「三高兩低」狀況,這類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解決!
05
國民心理健康需求大
超7成民眾認為心理諮詢師服務不便利
藍皮書指出,我國國民心理健康需求極大,但國民感知到的心理諮詢服務不便利。大約有88%的受訪者認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絕大多數成年人都感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針對具體的心理健康需求,調查顯示,國民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調節」知識,有53.0%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後面依次是「教育孩子」(46.3%)、「人際交往」(44.3%)、「心理疾病防治」(34.1%)、「職業指導」(33.9%)和「婚姻」(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