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內心火急火燎,查閱資料想弄清楚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結果是:不查資料還好,一查資料,家長驚慌失措:孩子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於是乎家長亂了方寸,有病亂投醫,多方打聽哪裡有高人能夠治療孩子的問題,是去醫院還是去找心理諮詢師,自己拿不定主意。該找什麼樣的諮詢師呢?什麼樣的諮詢師是適合你的或者孩子的呢?
云爾老師
這裡我再次強調:如果孩子不是出現長時間情緒低落,這個時間可以以一個月為期限,自殘、自殺、長時間飲食、睡眠混亂、與世隔絕等嚴重的問題,我不建議就醫。為什麼,我的觀點是:對於相對輕度的心理問題,家長和患者寧願相信這是人們成長過程的一個插曲,一點波折,而不要認為是大難來臨。
寧願相信孩子根本沒有心理問題,而不要相信孩子真有心理疾病,就和現在對待罪犯一樣:疑罪從無!這當然不是掩耳盜鈴,也不是唯心主義,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泛化」,什麼意思呢?舉例子來說:有很多人怕蛇,可是,當他們見到一根彩色的繩子的時候,或者花紋類似蛇的圖案或者衣服,他們都感到害怕,這就是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人因為將其他疾病誤診為癌症,導致擔心受怕抑鬱而死。心理疾病往往受到一些暗示性的行為舉止以及文字說明的深刻影響。
有一位家長這樣說了他孩子的問題。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於是他去找一位心理諮詢師,而這位心理諮詢師對孩子的同性戀傾向給予了支持、認可,認為同性戀沒有什麼丟人的,大膽承認就是了,現在有些國家法律對同性戀給予保護。這位孩子在諮詢師那裡出門就和家長幹起來了,而且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家長對此非常絕望!
現在這個社會,心理諮詢師魚龍混雜,之前是什麼人考個證就能當心理諮詢師,就敢給人把脈,真是害人不淺啊!曾經有一位大學教授到我們這裡搞講座,說:各位你知道心理學有多麼神奇嗎?回家你對著自己家的兩盆同樣的花,每天大罵一盆花,而表揚另一盆花,過幾天,你看看被罵的一盆花是不是蔫兒了,而被表揚的一盆花是不是會長得更加旺盛了呢?這個我真的沒驗證過,不過,網上確實有這種言論在流行。而接下來她繼續說:大家雙手合十,閉眼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你不斷地說:左手長右手短,然後睜開眼,大家看看是不是左手變長了,右手變短了?這簡直就是XX,讓這樣的專家充斥學術界,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有些所謂大師把封建迷信帶入心理學,甚至於把心理學等同於神學,這種大師真是害人啊!
在諮詢我的家長和患者中,有很多人在北方某大學著名心理諮詢中心進行長達兩年的心理諮詢沒任何作用,還有西部一個著名醫院,長達兩年的心理諮詢,孩子不但沒有好轉,而且對心理諮詢非常牴觸。為什麼?孩子說,每次心理諮詢,諮詢師都是不斷地去揭孩子的傷疤,讓孩子痛苦不堪。更有一位南方諮詢師對催眠術情有獨鍾,本來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是什麼,通過催眠術,終於找到了問題根源,是因為小時候爸爸對自己的一次體罰造成的傷害,於是乎孩子從此對爸爸恨之入骨,導致父子關係更加緊張無法修復。更有甚者通過催眠術,不斷重現女孩子被性侵的場景,讓女孩身心備受摧殘。
還有一些諮詢師和心理學者把國外心理學者創造的「原生家庭」搬到中國,樂此不彼,對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講:你的這些問題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更加通俗的講:就是你爸爸媽媽造成的!好嘛,這句話現在幾乎充斥著國內的心理學界。問題來了,你把孩子的心理問題的根源追溯到家長那裡,你是幫助這個家庭解決問題呢?還是讓孩子更加痛恨家長,把這個家庭逼進水深火熱之中?
很多孩子的問題不排除是家長的原因,但是,我們的應對方式和方法與國外絕對不同,因為我們的家庭傳統和國外不同。就像在美國買的電器是110V電壓,我們國內民用電電壓是220V,美國的電器不能來中國直接用是一樣的道理。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不管你是在何時何地,你都和你的父母密切相連。父母和子女始終是一家人。哪怕你成家立業,另立門戶了,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和侍奉父母作為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西方人卻不同。子女一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子女一旦獨立了,對父母的事情也就不再理會,更別提贍養父母了。
中西文化之間的這種差異在購物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人如果是一大家子去購物,給小孩兒買東西是天經地義的,而且,已經獨立的孩子認為為父母付錢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情形,已成年的子女搶著為年邁的父母付錢,雙方搶來搶去爭個半天。
但是,西方人卻不同,父母和子女各自理財,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兒買東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們幫助父母做家務時掙的零用錢來支付。
曾經一位在國外的中國店主這樣說過。每當我伸出手接過比櫃檯還矮的小孩兒從口袋的錢包裡取出錢幣時。心中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難過,真想責問站在一旁的家長為何不掏錢?
如此可見,西方人是如何培養子女的自立精神的。那些已成年的子女在金錢上和年邁的父母,同樣經濟分明,年邁的父母從乾癟的錢囊中抖抖嗦嗦的掏錢時,他們卻心安理得,絲毫不為所動。
也許,有的人讀到這裡時,會感到非常驚訝。在西方國家,這是真實的。兒子可以是百萬富翁,父母卻照舊窮困潦倒。和中國人的「母以子貴」「 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中國傳統有天差地別。
有一位在英國定居多年的女士這樣說:外國父母沒有像中國父母這麼寵孩子的,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不是全用分數來衡量的,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早日獨立、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要學會自己動手、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在學校也是從玩中學知識,只要孩子有了進步,家長就表揚鼓勵,這樣孩子才會進步,也尊重家長。
中國家長的欲望和要求太高,有了一點點進步還不滿足,總要同分數最高的孩子比較,這樣反而會打擊自己孩子的積極性。我是在英國讀書、成家立業的,我的丈夫是英國人,同大多數英國人一樣18歲離開父母了,我們夫婦都是英國學校的老師,我們對孩子也是基本上這樣,如他有問題會同我們商量,我們可以給他點建議供他參考,孩子工作、結婚、買房子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很多英國人的家庭儘量每個星期天能夠在一起午餐,如果孩子工作地方遠就不必要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像是好朋友。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現代心理學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傳統和家庭觀念基礎上的,這與中國文化傳統和家庭觀念大相逕庭。他們的心理學以及心理諮詢流程和方法又怎麼能適合中國的家庭呢?
我的觀點是:中國人應該有適合我們中國文化傳統和家庭傳統的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流程。孩子的問題確實是有家長的原因,當然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我們沒有必要對孩子的問題追根刨底的一次次去觸動孩子的痛點,我們需要展望未來,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需要撫平傷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幫孩子、幫助這個家庭走出困境,讓孩子健康成長,快樂成長。關於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前面我講了很多,大家可以去看我曾經講過的內容或者文章。
今天我要說說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導的理念。幾乎所有的諮詢師都遵循這樣一個流程,當然這也是諮詢師資格考試要考的內容:就是諮詢師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諮詢之外,不能與患者以及家屬交流接觸。就像醫生與患者的關係,醫院裡看完病和患者不能再有聯繫。就如同我們原來一些商家那樣,產品售出概不負責。
在日本,有一天一位留學生開著豐田車去超市購物,從超市出來發現一個老人在細心擦拭他的車,他想這老人可能是一位乞丐,但仔細一看,他衣冠楚楚、氣質非凡。當他走近豐田車時,這位老人深鞠一躬說:「感謝您使用豐田車,作為豐田人我有義務為您擦車。」一個已退休老人,對自己公司的產品竟有如此濃厚的感情。這就是豐田文化,一種紮根於豐田人內心深處的精神信仰。
有些問題太複雜,任何一個心理問題都不能找到同樣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就有人深深陷入自己構想的幻覺中無法自拔。我認為挖掘問題根源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現在的問題我們要學會應對引導,讓他擺脫困境,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非常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非常必要。
我女兒一直問我說,爸爸,你和患者家庭超過了諮詢師和行業規則,是否錯誤?我覺得,適合中國國情的心理諮詢應該是諮詢師必須成為患者家庭的隱形家庭成員,才能幫助整個家庭擺脫困境,這是一個長期過程,甚至是終生的幫扶。只有理解了患者家庭,才能做到恰當的指導和幫扶,所有公開的案例,都是經過修改潤色的文章,沒有太多參考的價值。
我再次強調我的理念:心理諮詢師要成為患者的家庭隱形成員,你給整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活力。你就是那顆定海神針,讓這個處於慌亂的家庭穩定下來,帶他們走向正常生活。不要把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當成醫生和患者關係。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不明白,就請你再來和我交流,我告訴你應該怎樣應對孩子的問題。
感謝你對我的信任與支持。好了,今天的講述就到這裡。我是云爾,歡迎您繼續收看《人人都要懂點心理學》感謝你對云爾老師的支持,別忘了點個讚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