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抑鬱症,是找心理老師心理疏導還是就醫吃藥,會不會成傻瓜

2020-08-27 云爾老師

這些天,很多家長在問我一個同樣問題:孩子患抑鬱症了,到底是去醫院就醫住院,吃藥呢?還是去找心理老師進行心理疏導。我做人人都要懂點心理學這系列節目,其實,目的更多的是教育家長們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發現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長要堅定的依靠自己,引導孩子,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和孩子無關的人員身上。你自己要學會和孩子交流。我再次強調:醫生不是你的私人醫生,心理老師,也不是個人的心理諮詢師。你可以去醫院就醫,你也可以找諮詢師諮詢,但是你不可以徹底的依靠他們。他們不會時時刻刻為你服務。

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開始我提到的問題,解除大家心裡疑問。

首先,我來說說什麼情況下該去醫院就醫,遵醫囑按時按量吃藥,甚至於住院治療,更甚至於進行麻醉電抽搐治療,或稱為靜脈麻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法(mECT) ,或改良電抽搐治療。

有些家長再三追問我,到底住院治療,會不會對孩子進行電擊治療,孩子會不會變成傻瓜,吃藥會不會造成傷害,會不會一輩子都離不開藥物呢?會不會變成呆傻的人啊。

分情況來說

一、必須住院治療,甚至於進行電抽搐治療。

有家長給我發送孩子的視頻,錄音等材料,還再三問我能不能進行心理疏導?我說,不是我不能進行心理疏導,任何一名心理專家都不會給孩子做心理疏導!還問為什麼,視頻中,孩子大喊大叫,滿嘴髒話,而且家具,衣服,被褥滿地都是,有的女孩子頭不梳臉不洗,男孩子更是摔這個砸那個,滿屋狼藉。

這種情況家長還在追問我,吃藥有沒有後遺症,能不能給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我說,孩子是精神分裂症了,再不住院,恐怕徹底沒有機會治好了,哪一位心理老師跟著孩子說幾句話就能治好,不可能!可是,家長還在抱有幻想,期待奇蹟發生,就是不願意去醫院救治。我只能說,你去找一找別的心理諮詢師,看看吧。

無論是重度抑鬱症,還是重度的雙相情感障礙,還有重度的精神分裂症,家長必須強制將孩子送醫院就醫治療,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不要期待任何奇蹟發生,更不要認為求神問仙能夠治好孩子的疾病。我再次提醒家長,不要等到孩子發展到器質性病變,造成大腦完全不能恢復正常,你將會追悔莫及。孩子在家打砸,大聲吼叫,喜怒無常,這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會知道,紙裡包不住火,你怕別人知道孩子有問題,而不去住院治療,只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不要為了你的那點虛偽的面子,耽誤孩子最佳治療時間!

還有,孩子出現過自殘,身上有劃傷的痕跡,有輕生的念頭,有想自殺的想法,必須住院治療。

二、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吃藥,不可隨意停藥

如果孩子長時間抑鬱寡歡,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或者無緣由哭泣悲傷。或者異常興奮,易激惹,愛發怒,或者滔滔不絕的說話,偉大的夢想,遠大的理性,覺得自己能力超群,讓人覺得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大部分都是超越現實。幻覺,幻聽,語無倫次,極度興奮,但是,說話毫無邏輯性,顛三倒四,睡覺黑白顛倒,愛罵人。以上這些症狀基本說明,孩子心理問題很嚴重,必須就醫,遵醫囑按時按量吃藥,不可隨意停藥。

擔心藥物對身體的傷害或者是不是終生服藥,這麼擔心身體有惡性腫瘤可以切除,你是怕身體受到傷害讓腫瘤任其發展呢?還是果斷切除腫瘤呢?

因此,當前的問題是不要考慮藥物的傷害,是不是終生服藥,要考慮的是能不能控制症狀,讓孩子恢復正常的情緒和心態。

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有病亂投醫,應該去正規醫院的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或者精神衛生中心就醫。如果想看中醫,也要到正規醫院找中醫治療,切不可以相信秘方偏方,以及求仙問神,甚至於相信改改名字就能就治療心理疾病。

三、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家長需要學會和孩子溝通。

中度、重度的心理問題,需要遵醫囑按時按量吃藥控制症狀的同時,要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可以找正規合法的心理諮詢機構,有些醫院的心理科醫生是完全可以進行各種心理療法的。

但是,關鍵的問題是家長要學點心理學常識,知道一點孩子心理問題的有關知識。懂得和孩子如何交流,學會一點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但是部分原因是和家長有很大關係,為什麼這樣說呢?無論是孩子出現的是情感障礙,還是學習障礙,亦或是為情所困,陷入感情囹圄,都是家長的疏忽,或者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思想意識形成的無形壓力造成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不是我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注重,孩子也不會對學習成績感到壓力。如果我們從小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對文學,歷史,地理,音樂,書法繪畫,宇宙,生命科學,動物世界,科學奧秘,還是體育運動,演講口才等等,讓孩子對這些產生濃厚興趣,驅動孩子去學習,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和以成績為導向的學習,很顯然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會採取截然相反的應對方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人們往往會愈挫愈勇,不達目的不罷休,那種對知識的追求驅動著、你激發著你的極大熱情,你會調動所有的腦細胞為你遇到的問題服務。而以成績為導向的學習,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會因為之前的優越感,心理倍感壓力,這種壓力讓自己失去理智,覺得很沒面子,當成績下降的時候內心更是焦急萬分,從而產生焦慮症狀和強迫症狀,這進一步加速了心理狀態的惡化,從而影響學習效率,形成惡性循環,直至內心徹底崩潰,陷入抑鬱,覺得很沒面子,傷自尊,要逃避現實,鴕鳥心態出現了。

同樣,和老師的關係,同學的關係,在學習成績中表現出一樣的結果。如果是學習興趣驅動的學習,是不會因為老師和同學關係而放棄學習,因為他知道,學習是因為自己有興趣。而以成績為導向的學習,和考試關係是徹底影響孩子學習積極性,特別是低年級。

另外,孩子陷入感情危機,或者為情所困,也會嚴重影響學習積極性。這需要家長懂得對孩子遇到的感情問題及時正確的進行疏導,而不是大聲斥責,大吵大鬧,或者家長覺得丟人現眼,用語言諷刺挖苦。誰都會遇到感情問題,感情問題沒有對和錯,只有懂得和不懂得應對,是否能夠恰當處理。只要家長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難關。

四、如何掌握和孩子溝通的語言,語氣,語調。

這一點很多家長忽視了,我們平時和孩子說話,並不講究語氣語調,甚至也不會斟酌用詞,有些家長對孩子確實是關心,可是,話一出口,孩子感覺非常刺耳,不願意聽,也不想聽。於是家長無論說什麼話,孩子不和你交流,家長干著急,無計可施。

怎麼辦?這裡我就簡單講講催眠術。其實,簡單的說,催眠術就是根據環境因素,使用和實際情況相關的詞語,用適合的語氣語調,誘導人們的潛意識,讓人們跟著你的語言想像或者行動。比方說,我們看小說,被小說的動人的情節所感染,緊張,或者激動,或者開心,或者落淚,如果沒有前面的情節,孤立的看著一段描寫,你很可能沒有什麼感覺,這就是前面的引導作用。再比如我們看電影,被電影的情節所感染,心情隨著情節起伏,如果單單拿出這一段,我們也許根本就沒什感覺。

我給很多家長說過,孩子不和家長交流,沒關係,孩子吃飯嗎?吃,很好!給孩子做一頓他最喜歡的飯菜,那種他最喜歡的味道,他最喜歡的顏色,會喚起他的食慾,我們可以從這道菜開始,和孩子交流,問孩子覺得這道菜味道如何,鹹淡是否合適,和之前有沒有區別,用柔和的語調,徵詢的語氣,沒有壓力,沒有說教,只有敞開心扉的。這就是一種催眠。從這裡可以打開心門。不要著急,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關於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是就醫吃藥,還是找老師進行心理疏導,我就給你說這些,如果還有問題,請你和我交流,我願意幫助你。

相關焦點

  • 孩子有抑鬱症,家長應該找什麼樣的醫生、諮詢師,該不該找大仙
    前面我講過了,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之後,心情焦慮,甚至很多家長也抑鬱了。比較理智的家長會到網上查閱資料,結果,不查資料還好,一查資料,嚇壞了:孩子是抑鬱症了,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看哪條都是對症的,越看孩子的問題越嚴重。有人說需要吃藥的,也有人說不要吃藥的。
  • 孩子有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為何家長要做心理疏導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著急上火,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是家長直接或者間接造成。如果你還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能不能去上學,學習會不會耽誤,工作會不會受影響,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等等,那麼,孩子走出困境的時間就會因為你的心情,你的目標,你的思想而無限延長。這可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 孩子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應該找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內心火急火燎,查閱資料想弄清楚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結果是:不查資料還好,一查資料,家長驚慌失措:孩子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於是乎家長亂了方寸,有病亂投醫,多方打聽哪裡有高人能夠治療孩子的問題,是去醫院還是去找心理諮詢師,自己拿不定主意。該找什麼樣的諮詢師呢?什麼樣的諮詢師是適合你的或者孩子的呢?
  • 孩子患抑鬱症,不上學,不和人交流,家長都快瘋了,應該怎麼辦?
    近一段時間,很多家長朋友們諮詢我,說孩子患抑鬱症,把自己關在屋裡,和任何人都不交流,有的孩子已經休學。現在休學兩年的都有。讓他去醫院,根本不去,說自己沒病。特別在疫情期間,各學校都開通了網課,可是,我的孩子,根本就不上課。我該怎麼辦啊!還有的家長說,給孩子找了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疏導好多次,沒有什麼效果,甚至現在連諮詢師也不見。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玩遊戲。
  • 華西醫生解讀心理疾病——開朗的人也可能患抑鬱症
    抑鬱症並不是矯情或者心情不好,他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很多開朗微笑的人,內心也可能正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煎熬。據2019年的統計,我國有心理問題的人群,包括需要心理幹預和藥物治療的,達到了16.6%。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如何判斷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就醫?
  • 明確抑鬱症了僅靠心理疏導能治療?主動就醫是關鍵一環
    藥物控制精神抑鬱、焦慮,又擔心副作用和成癮性;純粹聊天開導似的心理疏導漸漸成了不少焦慮、抑鬱情緒人群的首選。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潘集陽教授表示,出現明確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後,主動就醫是關鍵的一環。「不必太糾結藥物的毒副作用,精神心理科專家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佳的選擇。
  • 抑鬱症患者為何不願就醫,怎麼辦?就醫了不肯吃藥,又該怎麼辦?
    文/成林有些患者為何不願意就醫過去幾十年來,抑鬱症的治療已有相當的進步,患者就醫的情況也日漸普及。不過,根據抑鬱症人口的比例來估計,還是有許多潛在的抑鬱症患者,並沒有得到及時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即使在美國,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也只有五成左右。美國曾經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想了解抑鬱症患者不願意就醫的原因。研究發現,高達72%的患者表示「想要自己解決」,認為「自己會好起來」的有60.1%,57.6%的患者「不覺得需要幫助」,52.5%是因為「環境不允許」,47.9%是「經濟上不允許」,45%是「覺得治療沒什麼用」。
  • 抑鬱症:不容忽視的「精神感冒」,治療需用藥+心理疏導
    開始只是被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困擾,會出現間斷性情緒煩躁,沒有理會,就是情緒不好而已,壓力大,正常現象而已。漸漸地,不開心、焦慮、緊張等情緒開始主導生活,常常感覺壓得喘不過氣來,失眠,討厭脆弱的自己…… 其實,這種持續性情緒低落、焦慮、緊張、失眠可能是因為患了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疾病,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目前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抑鬱症或者曾患抑鬱症。抑鬱症程度輕的可稱之為「精神感冒」,重則是「隱形殺手」,影響患者健康生活。
  • 孩子拒絕心理疏導,怎麼辦?
    一般來說,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自己也陷在痛苦和迷茫之中,如果能幫助到自己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一定也不會排斥去做心理疏導這件事。諮詢時,家長們可以聽取我們諮詢顧問的建議,選擇擅長此類問題的心理諮詢師。有能力的諮詢師能夠通過孩子的言行舉止找出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短板,尋找到溝通關鍵,讓孩子徹徹底底的講出心中所想,解決心理問題其實並不困難。
  • 患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罪魁禍首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建設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去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日,聚焦在抑鬱症這一心理疾病上,公布全球大概有接近4億人患有抑鬱症,青少年兒童的患病率更是大幅上漲。 在中國,抑鬱症患者佔全國總人口的4.2%,其中,接診青少年兒童的概率更是在2014-2015年一年間增長高達30%,抑鬱症引起的自殺行為成了青少年兒童死亡的一大原因。
  • 抑鬱症:抑鬱症的孩子不願意配合治療怎麼辦?試試這些辦法,管用
    孩子病了,究竟是誰之過?是學習壓力太大?還是在學習被受到歧視和諷刺與侮辱?又或者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還是孩子童年的創傷太大了?原生家庭動蕩不安?造成他們孤僻自卑的性格?這一切都是需要父母去復盤和梳理、以及重視的!請試著去回憶和梳理吧!你會找到答案!
  • 【抑鬱症心理疏導|自救經歷】抑鬱症意味著什麼?
    很多朋友向我諮詢,怎樣能走出抑鬱症的困擾,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對你們的情況感同身受,我甚至能夠通過屏幕想像你們想要擺脫抑鬱症折磨的迫切期待,因為我曾經也是如此期待有一個人能理解我、傾聽我、幫助我。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一個人一旦進入抑鬱狀態,只有面對並且戰勝他才是唯一出路,沒用任何妥協的餘地,因為一旦妥協它將摧毀你擁有的一切。
  • 主任解答: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會不會遺傳?遺傳概率大嗎?
    一般認為雙相障礙的遺傳概率高於抑鬱症的遺傳概率,因此,父母中一人患抑鬱症,其子女患抑鬱症的概率率應該低於25%。明白了嗎?也就是說抑鬱症的子女80%左右的概率是不會生抑鬱症的。你還覺得可怕嗎?哦,還是有點兒不放心是嗎?沒關係,我們還有辦法把這個比率進一步降低。抑鬱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遺傳病,遺傳的可能是一種容易患抑鬱症的「素質」。
  • 4大因素是抑鬱症高發的「背後黑手」,患有抑鬱症不吃藥能好嗎?
    4.持續心情低落抑鬱症患者會長期感覺不到快樂,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而且容易自卑自責,感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未來黯淡。大部分患者的抑鬱狀態有早上重、晚上輕的特點。嚴重者則有自殺行為。已經患上抑鬱症的正確治療方法,抑鬱症不吃藥能好嗎?
  • 青少年患抑鬱症人數顯著提高,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
    ,很多青少年都會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其中就有我們最常聽聞的抑鬱症。根據社會數據統計表示,青少年患抑鬱症人數顯著提高,很多家長也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其實,這其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其中就包括了孩子個人心理的內因和外界環境的影響。
  • 人一旦患上「抑鬱症」,89%會說3句「口頭禪」,請務必重視!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中,有一些心理脆弱的人,很容易會承受不住,從而患上抑鬱症,不只是社會上有這樣的現象,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如此,現在學生的壓力一點也不比成年人的小,當初中生常說這三句「口頭禪」時,可能就是患上抑鬱症了,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初中生一旦得了「抑鬱症」,89%會說3句「口頭禪」,請務必重視!
  • 「心理門診」老年人也患抑鬱症
    【心理門診】老年人也患抑鬱症毛周林許多人固執地以為,抑鬱症與老年人無關,抑鬱症是中青年人的事情。他們的理由是,年輕人工作辛苦,生活壓力大,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在社會中,他們受委屈的比例也大,患上抑鬱症的機率也大,這樣分析的確沒錯,然而,抑鬱症卻並不是中青年人的專利,事實與研究證明,近年來,老年人患抑鬱症的人數在不斷增加。那麼,如何辨別老年抑鬱症呢?
  • 心理疏導?
    或許問題從那時起就已經種下種子,回到家,每天中午她都要哭一陣,莫名其妙的大哭,在確定了不是餓也不需要換紙尿褲後,我也只能束手無策的抱著她,姥姥說,會不會是嚇著了(我們當地比較迷信的一種說法),但是這麼久一直謹慎小心的,應該不會呀。這樣哭了一個多星期,忽然想起來,會不會是因為拍照,她不喜歡,從心裡一直抗拒著?
  • 認識心理健康,完善抑鬱症篩查和評估,搭建抑鬱症心理測評系統
    因為我相信來到心理門診、心理諮詢室的人,他們只是暫時受困,暫時需要幫忙,他們也會因為目前所面臨的這些困難,變成比之前更加堅韌的人。我個人其實很反感用「病理化」的視角去看待來求助的人。因為很多家屬總是愛問我,我的某某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甚至有來訪者問我,老師,我是不是有心理問題?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我一般回答都是沒有。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
  • 如果你的心理不夠強大,就儘量別去和抑鬱症的患者,建立感情關係
    坦白講,每個人都多少會患有抑鬱,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自我調節能力強的人,很快就走了出來,反之,抑鬱就會經常發作,伴隨終身。那麼,什麼是抑鬱症呢?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ta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就是很簡單的不想講話,沒有為什麼,甚至你再繼續與ta溝通,ta也會主動結束話題,這個時候,你不妨委婉的說一句,要不一個人呆一會,等你想說了再說?總之,跟抑鬱症的患者溝通,要學會察言觀色,千萬不要辦了好事,對方還不領你的情,更討厭你了。B.吃藥是否可以緩解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