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大學舉辦的心理健康論壇上,來自幾所大學的心理專家對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不斷上升表示關注和擔憂。
參加座談會的還有臺灣部分大學的專家,其中一位是生死系的教授。經過長時間對學生的研究,他發現大一和大三學生更容易抑鬱。
當時看到這個消息,朋友在耳邊說到,現在的孩子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只需要讀書就哪有那麼多心思,我看著數據是假的吧!
我告訴她現實遠比這數據還要殘酷,因為這只是接受治療的還有一些孩子悶在心裡的呢?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去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日,聚焦在抑鬱症這一心理疾病上,公布全球大概有接近4億人患有抑鬱症,青少年兒童的患病率更是大幅上漲。
在中國,抑鬱症患者佔全國總人口的4.2%,其中,接診青少年兒童的概率更是在2014-2015年一年間增長高達30%,抑鬱症引起的自殺行為成了青少年兒童死亡的一大原因。
現在家長的生活壓力大,以至於很多時候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業而忽視了孩子的身體狀況,很多時候一提到兒童心理建設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和我朋友的反應一樣「小孩子能有什麼心思?」
為什麼家長會忽視孩子的「心理建設教育」
許多父母從小在相對困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能夠吃飽穿暖就已經很不錯了,心理上想要得到指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長大後也沒有心理教育這個概念。
1.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根據需求的出現順序和強度順序將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層次依次為:
生理需要:維持生存的需求,呼吸、水和食物的需求
安全需要:人身、財產和工作方面,獲得安全感的需要。
尊重需要:親、友、愛情,尊重就是個人成就和受人尊重。
自我實現:一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充分體現個人價值,發揮價值的需要。
溫飽階段只需要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小康階段就是社會和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而自我實現則是富裕階段,根據這種情況也可以對應家庭經濟情況和思想情況。
很多家長並不是很富裕,在他們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健健康康長大就好了,卻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
2. 家長經濟水平和自身教育水平
很多家長從小就過著苦日子,兄弟姐妹眾多,生在這種環境落後的家庭裡,自身教育水平肯定是不足的。
教育方面會導致人產生意識受限,於是也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朋友亮哥家裡兄弟7人,他作為老大從小就退學打工,承擔起了家庭重任,結婚有了孩子後,亮哥也不願意讓退學的悲劇發生,於是他拼命賺錢,但他從來不關心孩子的壓力,只知道給孩子錢,這也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亮哥發現問題所在後也為時已晚。
3. 周圍的大環境
大環境是指教育資源程度和教育方面的認知,比如婚嫁問題,大部分農村人覺得孩子到了20歲就必須結婚,但在城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在上學,之後還要面臨工作,父母更支持他們有了事業再有家,所以大環境的作用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們的行為。
那些被家長忽視心理建設教育的孩子
父母如果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孩子童年期的情感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創傷,比如孩子努力考到了全班前五,他對自己的付出很滿意,但父母卻強烈的打擊,並且表示不是第一名就沒什麼驕傲的,那種冷漠雖然並非是故意的,只是這種所謂的激勵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創傷,和家庭暴力所呈現的嚴重後果是成正比的,那些被家長忽視心理建設的孩子,還會存在哪些問題?
1. 自尊缺陷
人的自尊和自我價值的形成與家庭有著直接的關係,小時候被忽視了情感,那麼人自然會表現出低自尊的樣子,人在家庭成長過程中,需要被觀察,被愛和稱讚,只有鼓勵才能得到進步,但是,當父母由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提供這些時,自我價值和自尊很可能會受到損害和缺陷。
2. 表達障礙
被忽視心理,孩子就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更不會向外界表達出來,他們會覺得,愛和關懷是令人羞恥的,自己也不值得擁有,這些是需要被隱藏起來的。
3. 缺愛,成癮行為
被忽視情感,孩子從而會變得孤僻,他認為家長不喜歡自己,這種情況會讓孩子心理產生空缺感,會覺得自己是缺愛的,同時對生活也喪失了控制感,有些孩子還會通過成癮行為尋求慰籍,比如愛情、食物和性癮等。
4. 抑鬱
抑鬱跟家庭有著直接的關係,比如需求不被滿足,自尊心受到打擊,缺乏家長支持鼓勵,他會變得失望而疼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抑鬱,做任何事沒有信心,人也經常抑鬱寡歡。
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自身
1. 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家庭經濟情況對孩子會有間接的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都會遭受其害,即便是孩子長大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但內心背負起的重擔依然很多,家庭經濟情況差,孩子的內心就會很自卑,他們表現的要比常人更為堅強,但這會導致孩子對權利和金錢看的過重,孩子進而變得格局小,而家庭經濟充實的孩子,父母從小就帶他們出去玩,見得多了,了解的多了,這眼光與格局都不一樣,還有,從小生活在貧窮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心胸會極為狹隘,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好。
2. 定期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
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就必須定期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雖然有些父母也讀過幾本書,但父母的知識儲備情況也跟不上發展節奏,讓父母定期學習就是增長個人知識,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而且父母在學習中能清楚的認識到不足,也能了解到孩子更需要什麼,從而增加了親子關係。
對孩子
1. 定期和孩子談心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但很多家長也忽視了這一步,總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的一切想法都需要向自己主動匯報,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時,父母還會強迫他去做,但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尊重自己,父母應當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建立友好關係,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空間,關於談心,也應當定期進行,其實孩子內心會有很多想法和疑惑,這都需要父母去開導,只有合理的談心,孩子的綜合素質發展才會變得更好。
2. 正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家長在家裡都是極為強勢的,什麼事情都要求孩子順從,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標準」,並且還以「為你好」為理由,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強行管理的行為,但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內心有無數的委屈,他們的情感需求也得不到釋放,父母又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內心會變得壓抑,父母應當用寬和仁慈的方法疏導孩子,要正視他們的情感需求。
3.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接納孩子的情緒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給孩子必有的權利,但現在很多父母居高臨下,指揮著一切,導致孩子並非是被當做人去看待,如果孩子在不自由,不開心的環境中成長,他就無法擁有獨立人格,也不會獨立思考,更不會獨立生活,尊重獨立人格也需要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每個人都有個人的情緒發洩,但一般家庭裡,孩子要發洩內心的不滿,父母總要求他們「憋」著,不準反駁,於是乎,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教育,但所謂的教育並非是老師在成績方面的教育,而是家長們的心理教育,多和孩子談心,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的人生價值觀才不會被扭曲,他們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你們會重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嗎?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