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對這樣一個現象感到納悶。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中,抑鬱的人越來越多了。
尤其是現在的90後,也成了抑鬱症的高發群體。
對於很多長輩來說,抑鬱症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疾病,在他們那個年代,這種疾病相對來說是很罕見的。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關於抑鬱症的觀念還尚未普及,人們對它的理解也不多。
也有人認為,物資的豐富使得人們的溫飽得到了解決,因而許多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成為了更多人關注的主題。
還有人認為,孩子就應該窮養,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有多麼來之不易,長大了才會懂得感恩生活。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怎樣來理解這種現象呢?
抑鬱症的高發年齡段
根據《柳葉刀》雜誌的調研數據,20歲到60歲為抑鬱症的高發年齡段。
這意味著90後也開始進入了抑鬱症的高發年齡區間。
學者們認為,20歲到30歲這個年齡段,需要面對一些生活的重大轉變。
即將步入社會,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有關親密關係的問題,90後也是獨生子女佔比很高的群體,更有可能受到家人過多的關注,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需要獨立的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而也更有可能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
在這個年齡段,會導致抑鬱的原因通常會有以下幾個:
缺乏社交技能親密關係中產生的挫折步入職場的轉變經濟狀況工作壓力也有人表示,70後、80後的爹媽都窮,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對於90後來說,富爸爸和窮爸爸已經將其劃分為兩個群體,在這種比較中,更容易產生落差的心理。
無法滿足的精神追求
相較起70後和80後,90後的童年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衣食無憂。
而90後的父母,通常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起來的,兩者之間成長環境的差異,使得彼此之間更容易產生「代溝」。
父母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只要給子女提供足夠的物質,就代表著自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家長。
可他們往往會忽視,自己一些不以為意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傷害。
90後的父母通常會關心他們吃飽了沒、穿得暖不暖、身體健不健康。
而90後們,會更希望自己可以跟父母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目標以及情感狀態。
雖然物質上更容易得到滿足,可他們卻會更容易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忽視與共情的缺乏。
這些在原生家庭中所產生的創傷感受,很有可能就是抑鬱症的一顆顆種子。
從物質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轉變,對於90後來說,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困擾。
因為時代的發展培育了他們的這種需求,可是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卻很難真正的去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很多家長對抑鬱症也有著很深的「病恥感」,拒絕承認子女患上了「精神疾病」。
信息超載為快樂帶來的壓力
雖然現在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了,可是人們的生活卻變得越來越沒意思了。
想想我的小時候,雖然沒什麼好玩的,但可以跟小夥伴們在田地裡追逐,玩著一些很無聊的角色扮演遊戲,就覺得開心極了。
選擇變多了,不一定意味著快樂可以加倍。
它意味著人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接收這些資訊,然後進一步做出選擇與決策。
信息的透明化也意味著競爭壓力的變大,造成了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
對於很多90後來說,房價的不斷攀升、養育子女成本的不斷上漲、獨生子女的家庭壓力等,都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難以避免的情緒壓力。
之所以抑鬱症在90後中越來越高發,首先是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人生的一個關鍵階段。
在這個階段需要逐漸從原有的家庭關係中獨立出來,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可能也會表現出來。
90後是不缺糖的一代,可是糖吃多了,也會容易蛀牙。
物質上的快樂變多了,感受快樂的能力也就變弱了。
時代的發展會使得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棄一些無意義的快樂,而去追求一些有價值的快樂。
對於抑鬱症的預防,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是獲得正能量。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正面積極的生活習慣,來幫助自己走出抑鬱的情緒。比如閱讀、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親近大自然等。
二是釋放負能量。負面情緒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壓抑會讓它們聚集後變得更加強大。學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社會文化往往會傾向於壓抑我們身上的負能量。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壓抑後的表達。
那麼要如何釋放自己的負能量?
首先,察覺到自己內心的負能量,別急著去否認它們。
其次,學會及時與他人傾訴與表達。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負能量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這往往是由於過度壓抑後而產生的結果。每個人身上都會有負面的情緒,及時的表達,也有助於避免讓它們成為會壓垮自己和對方的一座大山。
第三,學會升華負能量。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人的一種本能。而我們可以學著讓這些負能量成為自己的一種創造力。比如寫作、繪畫、唱歌等。別說自己沒什麼興趣愛好,其實你只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而已。放下自己內心的評價,盡情的去表達自己,生命裡有些事情,我們需要純粹的為自己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