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日,有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孩在留下遺書後便失聯了,「遺書」中有一句話說道:「我被抑鬱症困住太久了。」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沒有以前快樂了。很多成年人不僅有著身體上的疾病,也逐漸被心理疾病困頓得無法走出去。
抑鬱症的發病率早已經超出我們的想像,它不分年齡,每個人都有可能遊走在抑鬱症的邊緣,被扼住生活的脈搏。
刻板印象
抑鬱症已經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人們對抑鬱症有著很深的誤解,認為只有那些矯情、抗壓能力差的人才會得此病。
但其實,每個人都可能與抑鬱症打交道,正因為這種錯誤觀念的存在,導致社會對抑鬱症患者始終留有不正確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害怕被他人嘲笑,只能默默隱忍內心的情緒,也不敢向外界尋求幫助,最終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即使自己離這種病很遙遠,我們也不應該以片面的觀點去揣測那些正在遭受抑鬱症折磨的朋友,請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和關愛,生命都是平等的。
反芻思維
抑鬱症的確跟個體的性格息息相關,它們都擁有同樣的思維模式——反芻思維。即過度思考當前的事物,將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擴大化,最後將負面事件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惡性循環,引發絕望。
這跟個體的低自尊性格、錯誤的自我認知相關。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擁有不和諧的家庭,在缺乏關愛的家庭中長大,會從小樹立錯誤的自我認知。
他們習慣於自我否定,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樣的關注,以至於陷入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沒有價值,所以才無法得到身邊人的關愛。
這也養成了他們消極看待世界的性格,為了在這個世間活下去,得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不斷討好他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價值由他人給予,只有無條件付出,才能收穫微薄愛意。
但這樣的孩子活得很累,他們太在意別人的目光,為了迎合世界往往會忽視自己的內心,他們敏感懂事,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內心波動。
他們總將目光放在最差的結果上,很少看到積極面。總是羨慕他人的快樂,卻忽視自己的生活。
對待選擇優柔寡斷,容易多愁善感。對待人際關係亦是如此,不願意得罪身邊的任何一個人,總是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張揚個性,害怕被他人關注,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完美主義
還有一種性格的人,也是抑鬱症的高危患者,即常說的完美主義者。這類人平日會以極高的水準要求自己,他們的快樂建立在目標達成的基礎上。
他們害怕失敗,更不能接受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這類人很容易患微笑抑鬱症,這種抑鬱症是被很難覺察的。
因為他們總是表現出最積極、最開心的那一面,用笑臉相迎,那些消極情緒只有自己才會知道。
當完美主義的人發現自己有抑鬱傾向時,第一反應不是承認,而是用微笑和強裝的樂觀來隱藏自身的抑鬱。
因為性格要強,不想被他人看到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會在抑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防禦機制。
一向以高位自居的他們認為抑鬱症是「弱者」的象徵,會破壞自己在社會的形象與地位,寧願用微笑來掩飾自己,也不願意將脆弱面呈現給大眾。
其實,人的情緒本就是複雜多樣的,我們應該學著接納每一份情緒。消極情緒是不會自己消失的,學會正確面對自己的內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