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別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2020-12-11 秒聞視頻

你有這種習慣嗎,思緒反覆糾結某件事,希望自己當時換種做法就好了?希望自己沒說那句蠢話;希望自己沒錯過那個如今大獲好評的項目;希望當時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心理學中,這種過度的思慮被稱為「反芻思維」。跟牛正常的反芻不一樣,人類陷入「反芻思維」,那是非常的傷身。

自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高大尚,每日三省的內容大概是:工作完成了嗎?變有錢了嗎?脫單了嗎?

不過最近,有研究說過度自省會導致抑鬱,一群早就不愛自省的人開始狂歡了…

我哪裡有什麼問題?

但不少通過自省受益的人也坐不住了…

自省是好事啊,怎麼會抑鬱呢?

你的「自省」真的是自省嗎?

自省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的意思。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人們對不良事件的定義,及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下面我們以失戀作為不良事件,給大家展示不同人群的不同看法。

請問失戀後你會怎樣?

《回家的誘惑》女主角就沒那麼幸運了,她不光失戀還失婚,老公跟閨蜜跑了,自己一下子一無所有。但她並沒有一蹶不振,對自己展開深刻的自我反省後,洗心革面從頭開始,並展開復仇,最後打敗情敵,自己還收穫了新的感情。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努力學習 我的心血不會白費你們等著吧 我會把你們加注在我和我家人身上的痛苦全部還給你們。

可多數人失戀後不會自省,只會自我打擊…

他為什麼不愛我了?是我太醜嗎?是我太胖嗎?是我性格不好嗎?

有空就把這些內容翻出來「回味」一下,但僅限於「回味」,而不想辦法解決。這種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有部分學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抑鬱症的臨床特徵和易感因。

當然,反芻思維也可能產生正面的效果,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因此,有學者把反芻思維分為反省深思和強迫思考兩種:前者是有目的的、向內解決認知問題;後者指被動比較當前狀況和無法實現的目標間之差距。

學者指出,強迫思考與抑鬱症的增加有關,而反省深思會隨著時間推移,緩解抑鬱症狀。

可以這麼理解,勾踐臥薪嘗膽叫自省,相比之下,那些天天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像祥林嫂那樣的人,才是「反芻」。

所以自省≠反芻思維,過度的「反芻」會導致抑鬱!

反芻對人類食管不好,反芻思維對心理健康不好!

什麼人更喜歡反芻思維?

那麼什麼人更喜歡「反芻」呢?敲黑板了!在各項研究中,女性的反芻思維佔比都高於男性。這與女性的生理原因、心理動力學、性別角色有關,此外,男女對消極情緒的反應方式不同,女性往往會因不開心的事胡思亂想,也就是動用反芻思維,男性卻會因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而忘記消極情緒。

另外,女性排解壓力的方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向朋友傾訴煩惱,是很多女性常用的解壓手段,但是朋友間相互分享負面情緒的過程,可能會讓一些人深陷到負面情緒裡,這就變成了——共同反芻。

不過反芻思維並不是女性專屬,很多男性也會和她們同病相憐。

比如歷經8年的巨製大片《權力的遊戲》中,主角之一的「雪諾」在看完最後一集劇本後就淚崩了,片子殺青後還去療養中心接受治療。其實,他身邊有很多快樂的事發生,結婚、成名,片子殺青……他可以休假,也可以像他在劇中的妹妹一樣馬上開始新的工作。結果呢,他偏偏死盯「我做了八年的事情走到了盡頭」,並陷入無盡的感傷之中。

你這樣讓劇中那些「英年早逝」的其他演員怎麼想?

陷入負面情緒的演員不只雪諾一人,很多演員都會因過於投入角色,「入戲太深」,所以演員是個高危職業。

同樣高危的職業,還包括心理醫生、警察、記者等頻繁接觸負面事件的人,不良的環境因素會使他們比一般人接觸不良事件的機會更多,如果自身再搭配只看壞處不看好處的認知障礙,就更容易導致反芻思維。

除了上述情況,孤獨感也容易促使人進行不必要的反芻思維,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與孤獨感成正相關,孤獨感越高反芻思維頻率越高。所以那些常常感到孤獨的人要格外小心了

反芻思維是病,得治!

反芻思維首先建立在強大的防患意識上,人類的繁衍不息多虧了防患意識,例如在野外,如果原始人類把石頭看成獅子,會嚇得腎上腺素飆升,並做好充分的「戰或逃」準備,但如果他們把獅子看成石頭,那麼他們大概就不會有後代存活,所以這種宛如神經病的防患意識,大幅提升了人類早期的存活概率。

現代人大都具備跟祖先一樣的防患意識,所以我們的大腦更傾向於察覺威脅,相比正面信息,我們對負面信息反應更敏銳,也更強烈,這是人類大腦的負面傾向。有負面傾向沒關係,總是有負面傾向就變成反芻思維了,那麼我們如何抑制自己的反芻思維呢?

不妨去學學那些不「反芻」的人!

當你意識到自己進入反芻思維模式時,要立即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思考,強制自己去做些有益調整情緒的事情,很多人在運動後,能使自己的情緒達到較好狀態,但每個人調整情緒的方法不一樣,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在反芻思維出現時有效阻斷它。

哦,這又是我那個喜歡反芻的腦袋在作怪了,別理它~

即便是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積極的想法也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與其讓負面思維在大腦中停留,不如把它轉化成一個正面的想法,即使擺脫不掉,一個正面的想法至少不會讓你心力交瘁。

很多反芻思維,可能是同一類型的事件或人員引起的。為了防止此種類型的反芻思維,要避免頻繁跟他們接觸,也許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

有時我們出現的負面情緒可能難以自行處理,這就需要專業的醫學治療來拯救我們了。生了病就要找醫生,記住,反芻思維也是疾病。

中國有句名言,叫「難得糊塗」,這是應對反芻思維的特效藥。當然,如果我們一時掌握不了「別想太多」的智慧,那該找朋友傾訴就找朋友,該找醫生治療就找醫生。記住,求助者都是強者。

相關焦點

  • 「早知當初」、「本應該」……你已經中了反芻思維的毒
    心理學中,這種過度思慮稱為「反芻」。我們會擔憂將要發生的事,也會反芻已經發生的事。對某件事的反芻常會觸發對相似情境的記憶,讓我們無意義地糾結於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受這一件事的刺激,你開始因為自己不夠好而自我批判:不夠有條理、缺少野心、腦子不靈光、缺乏紀律性、沒有魅力…… 反芻不僅讓人不快,它還與解決問題能力低下、焦慮和抑鬱密切相關。
  • 「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
    Treynor等(2003)認為反芻思維反應量表(RRS)中有些項目與抑鬱量表中的項目重疊,例如「我常常思考我有多麼悲傷」與「我感到悲傷」,前者是對悲傷情緒的認知,而後者是對悲傷情緒存在性的判斷,兩者表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那麼,測量到的反芻思維與抑鬱的相關,究竟是認知風格與情感的相關,還是僅僅因為它們使用不同標尺測量了同一個現象所造成的人工誤差?
  • 別把自己活成祥林嫂,警惕反芻思維控制你的大腦
    「祥林嫂」式的思維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反芻思維」。反芻是有的動物把咽下去的食物反回到嘴裡重新咀嚼,用來形容人,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反覆回味。反芻對動物的健康有益,反芻思維卻會把人帶入心理地獄。01 什麼是反芻思維?
  • 心理科普:思維反芻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樣的 一種思維模式?
    思維反芻,這是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特點,思維反芻的存在會延長抑鬱發作時間,使得抑鬱症容易復發。
  • 跟反芻思維說再見吧
    反芻,百度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反芻思維,通俗來說就是,老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老一遍又一遍的回憶或者想起那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事。擁有反芻思維的人,他們好像永遠記不住事情好的一面,有點像「記仇」。其實在我19-22歲時多少也是有反芻思維的,後來我發現總記著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本身沒有意義,它們只會讓人變得更煩躁。小時候我「記仇」還挺厲害的,我真的會寫在小本子上,後來長大翻開看那些事,實在太好笑了。記得有本書裡對反芻的解釋是:「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
  • 《小公務員之死》:如何逃脫「反芻思維」操控下的人生悲劇?
    這個小公務員叫做切爾維亞科夫,是契訶夫於1883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與其說他是被「一個噴嚏」害死了,倒不如說他是被自己的「反芻思維」害死了。拋開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不談,我想分析的是迫使切爾維亞科夫一遍遍道歉、不肯放過自己的「反芻思維」。
  • 思維反芻
    導語今天我們聊一聊「思維反芻」這個概念,因為周圍的朋友都問我思維反芻該怎麼解決呢?想著包括我自己還有好多朋友都會有過這樣的困擾,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關於思維反芻的事兒。思維反芻思維反芻其實簡單來說呢,有點像我們在回憶事情的時候鑽牛角尖。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你是不是也經常回想、反省某個不好的想法,讓它們一遍又一遍的在腦中回放停不下來,然後想著想著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對勁:會變得難過、焦慮、抑鬱、痛苦。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
  • 其實是「思維反芻」在作怪,為此你應該這樣
    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思維反芻。什麼是思維反芻呢?:思維反芻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更糟的是反芻的人會比較容易轉移其攻擊而波及無辜的旁觀者。
  • 思維反芻:為什麼想起過去傷心的事情會愈加痛苦呢?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即使過去很久了,但當我們想起那時候的場景,還是陷入痛苦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中,而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思維反芻。思維反芻主要是指在不幸的事情發生後,個體不停地、重複地、被動關注痛苦事件,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
  • 那是因為中了「反芻」的毒
    ……心理學家們為了探究「不想要的想 法」是否真的很難從腦海中清除,而組織過一場實驗,這就是著名的「不要想白熊」實驗。白熊實驗的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在一開始就很難壓制住一個想法,更重要的是,你越想壓制的念頭,之後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再次回到你的腦海中。
  • 抑鬱症:打破「思維反芻」循環的5種方法
    這種錯誤認知有時會帶來不停的「思維反芻」使我們沉浸在情緒痛苦之中。而情緒痛苦是抑鬱症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情況之一,要改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停止「思維反芻」的循環,把我們從情緒痛苦的影響中脫離出來。4.當你有「黑白思維」時,創建一個「中間地帶」「黑白思維」或全有全無的思維涉及不恰當地將對象、情境或人物分類到一個極端或另一個極端。
  • 掌握這四個對策,徹底擺脫「反芻思維」
    於是,祥林嫂開始精神恍惚,逢人就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剛開始大家還報以同情,久而久之,周圍的人都開始厭煩,甚至開始嘲笑她……祥林嫂的這種做法,就是我們今天要聊到的「反芻思維」,反芻原本指的是牛羊等動物,能將吃進胃裡的食物,在閒時倒騰到嘴巴裡面,進行反覆咀嚼的行為,後來引申為沉溺在不好的過往中無法自拔
  • 學會「反芻」
    街頭巷尾,人們還在熱烈談論著開、閉幕式的難忘之夜;火熱的軍營裡,官兵們還在回味著賽場上的精彩瞬間;報紙版面上,依然蕩漾著奧運的餘波;電視屏幕上,仍舊延續著奧運的話題……這種對奧運戀戀不捨的回味現象,使我油然想到一個動物學上的名詞:反芻。  所謂「反芻」,是指一些偶蹄類動物把粗粗吞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裡細細咀嚼,然後再緩緩咽下的現象。反芻的過程,就是反覆咀嚼、不斷消化和吸收的過程。
  • 人生「反芻」
    歲月需要沉澱,生活需要回味,而人生則需要「反芻」。人的生命是一個相對恆定的長度,也是不斷自悟自思的歷程。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期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的靈魂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清晰地感知和把握流逝的歲月,而事實上歲月之網總是會無情地過濾掉人類最有價值的記憶。
  • 反芻動物?不要讓這種想法害了你!
    不要讓消極情緒生根發芽這種想法有一個專業名詞:反芻(chú)思維(rumination)。反芻思維?為什麼會出現反芻思維?一種說法是童年期沒能學會情緒管理,受到父母的過多地保護或虐待,成年後對環境缺乏控制感,另外如果父母遇到事情總是表現為被動無助的狀態,也可能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從而產生反芻思維。完美主義者也容易產生這種想法,女性朋友在難過時容易有反芻思維,男性朋友卻在憤怒時容易出現。
  • 自我反芻就是自我傷害
    最近發生了件不好的事情,我常常忍不住反覆思考咀嚼細節,沉浸在消極的和痛苦中走不出來。經過朋友的傾訴,通過看心理學書籍,知道了這叫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指一個人不自覺、持續性地回想反思自己消極經歷,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沉浸在痛苦的感受中。
  • 偏執,完美主義,過度聯想和反芻!正是這4種思維習慣滋養了抑鬱
    02 思維在大腦中滋養抑鬱2020年4月,我們的國家剛剛從一場災難中走出來,我也終於再次站到了講臺上,開始了計劃了很久的授課,授課的內容是《心理學基礎》。授課期間,一個學生對我說:「可算是從家裡解放出來了,要不然我都快要抑鬱了。」
  • 農業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嚴防小反芻獸疫疫情
    農業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嚴防小反芻獸疫疫情 :27  中國新聞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 |心理學解析:反芻思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近日,有一名年僅26歲的女孩在留下遺書後便失聯了,「遺書」中有一句話說道:「我被抑鬱症困住太久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不難發現,人們沒有以前快樂了。很多成年人不僅有著身體上的疾病,也逐漸被心理疾病困頓得無法走出去。